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以对屈原人格精神的强烈认同感而作《屈原列传》,对屈原美好的政治理想,伟大的人格精神,坚贞的意志品格作了极高的评价,高度赞赏屈原的伟大文学成就,并继承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而“发愤著书”。司马迁“发愤著书”有一个价值前提,即追求生命价值之不朽。鲁迅说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道出在文化精神上司马迁与屈原的一脉相承之处。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司马迁分别是战国末期楚国和西汉武帝时期的文学家。他们身上都弥漫着深沉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集中体现在他们的悲剧命运和他们对待悲剧命运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屈原的悲剧是乱世之悲。司马迁的悲剧是盛世之悲。两人的悲剧实质上都是源于个人人格与黑暗势力的冲突。面对悲剧命运,屈原选择了自沉汨罗,以死“殉道”;司马迁则选择了忍辱著书,用生“矢志”。他们都在“发愤”中发泄了自己的情感,并最终寻求到了各自的解脱。  相似文献   

4.
在对《离骚》的接受过程中,司马迁的悲其志历来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但在理解这句话时,人们多从司马迁与屈原的悲剧性人生理解,这并不能达到十分准确的理解目的。结合《离骚》和《屈原列传》,可知司马迁的悲其志与《离骚》的内在情感是一致的。屈原之志主要指其高洁人格、忠君爱国理想和怀才不遇的经历,而司马迁的悲其志表现的正是对屈原高洁人格和忠君爱国理想的赞美以及对其怀才不遇的哀伤。  相似文献   

5.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充满悱恻的史诗,充满了浓郁的悲剧风格。《史记》悲剧风格的形成与司马迁的悲剧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司马迁也受屈原的悲剧精神影响,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史记》的悲剧风格表现在对悲剧人物、悲剧英雄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的悲剧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从司马迁的人生际遇、时代熏染及对楚文化继承方面阐述了《史记》悲剧色彩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悲剧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从而剖析了《史记》悲剧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邱蔚华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1):28-29,35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作《史记》,是尽人皆知的。赵生群在《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二期上发表《司马谈作史考》一文,指出《史记》非出自司马迁一人之手,乃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而成。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诗歌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意味,因而从美学悲剧性的角度出发,结合屈原苦难的悲剧人生和精神发展历程,来分析屈骚的意象和意境的内在含义,从而达到对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归结到整体把握屈骚的悲剧美学风貌,着眼于整体分析,即把全部屈骚看成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而单篇作品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分散的单篇诗歌。  相似文献   

11.
一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真诚的头颅撞击真理大门的人。虽然他有着“与日月齐光”的人格,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却时常遭到污泥浊水的冲刷。像他这样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时誉时毁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本文试就这种现象,探求一下产生屈原悲剧的因素。下面我以两汉为重点,看看两汉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 概括地说,汉代对屈原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种以刘安、司马迁和王逸为代表,他们不仅肯定了屈原诗歌的艺术价值,而且高度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人格。刘安在《离骚传》序中说:《离强》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徘而不乱”的特点,“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不吝笔墨给予屈原以最高的评价,他不具名地引用了刘安“与日月争光”的赞语,这不仅仅指屈原的诗歌,而且也指  相似文献   

12.
三峡秭归乐平里的骚坛诗社因屈原而兴起、发展。屈原人格、作品、精神,以及乐平里独特的屈原文化等元素,影响着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并为骚坛诗人创作诗词提供了独特的文学素材和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骚坛诗人在秭归乐平里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构建了对屈原的认知和想象。他们为屈原故里子民而自豪,并由此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的身份意识和价值判断。在当今受到物质与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下,骚坛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文化焦虑这种文化焦虑,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骚坛"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作为一部具有参考性质的工具书,其中康纳瑞执笔的楚辞部分也充分考虑了读者喜好和阅读习惯。他将楚辞作为骚、赋、骈文等的原型按发展进程进行讲述,行文中着重强调对知识要素与楚辞的流变。同时,他不否认屈原的历史真实性,但对从《楚辞》文本出发解读屈原的做法表现出更为审慎的态度。这体现了中外学者对待文本以及作者态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一部重要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气氛。学界多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出发,对于作品中的悲剧因素作出解读。本文尝试从尼采悲剧理论的角度对作品作悲剧解读,从而发掘出《老人与海》更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一些历史资料,特别是对屈宋作品及以拟骚之作的全面深入的对比、分析,指出《九辩》既不是宋玉闵师或悼屈之作,更不是宋玉自抒愤懑之作,而当是屈原自述和抒愤之作。  相似文献   

17.
屈原骚赋对《诗经》语言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伟大的诗人。由屈原奠基并定型的骚体诗以其独特的风格独占了一个文学时代,和《诗经》一起,成了先秦文学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几千年来,他们分别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两个源头。但是,这两座高峰却又并不互相隔绝。象任何一位伟大的诗人、伟大的作家一样,屈原吸收了前人和同时代人在文学方面的各种成果,同时又全力进行创造。细读屈原骚赋,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的原始艺术,楚国的经济、历史、文化和北方的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这座奇峰的基础,而作为中国诗歌开山之祖的《诗经》,对屈原的影响更是直接而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古今之变”是《史记》撰述的主旨之一。司马迁的历史变易思想重视以“原始察终”和“见盛观衰”的方法,来认识和把握自黄帝以来三千年历史的治乱兴衰之变,司马迁以《易传》“《易》穷则变”思想为其哲理基础,肯定“承弊易变”,并以“使民不倦”为其目的;司马迁接受了三统、五德说的历史循环史观,肯定历史变易的循环性。同时也采纳了三统、五德说和《易传》的历史进化思想,而肯定历史循环交易的表象之中又蕴含着历史进化的因子。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史学家的司马迁 ,同样有美学家的眼光和胆识。他的审美观是其美学思想的基础和基石 :尚崇高美 ,使史传人物显露了外在力量美和内在雄浑美 ;尚悲剧美 ,高昂了个体的生命价值和激荡冲决的力量 ;尚悲慨美 ,表现了主体的自由精神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伟大。司马迁的审美观是他的个体精神与时代精神交汇的审美意识的升华与反映  相似文献   

20.
小序屈原《九章》“非一时一事之作”,前人早已言之.正因如此,它反映了屈原前后几十年间的思想与生活,无异于屈原的自传.一由训诂难明,二由史实难考,以致众说纷纭,真相尚晦.二百年来,小学大明,学者治骚,甚多新得;但牴牾难安之处,亦尚未免.窃不自揆,以史证史,以骚证骚,博采通人,兼申己见.凡所诠说,力求证之本文而协,验诸他章而通,彼此印证.不但文义可明,而屈原行实亦庶几可考.自惭浅陋,未敢自信;匡谬订讹,望之贤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