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近年来,由于种植高产水稻品种和过量施用氮肥,很多稻区由于水稻纹枯病而导致大幅度减产,产量损失在5.2%-50%之间。早期有人报道用甲基托布津和有效霉素(稻纹散)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但有效霉素在市场上不易买到,因此本研究则是要找到在田间条件下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而且在市场上可以随便买到的大菌剂种类。水稻品种CR1009于30天菌龄时移裁到5.0×4.0米的小区中(田间施肥量为每公顷N_(100),P_(50),K_(50)公斤)随机区组,四次重复,于水稻分蘖期接种纹枯病菌。接种后喷水保湿以利发病。接菌后第3天施第一次杀菌剂,间隔10—12天施第二次杀菌剂,每小区随机选20丛水稻,按照国际水稻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能量为统计标准,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水稻生育期稻田生态系统中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拟水狼蛛(Pirata subpiraticus)的种群能流动态。结果表明:稻田能流分析法比单纯种群数量动态调查法更能科学、准确地反映不同水一育期白背飞虱的危害程度以及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的不同控制水平。早稻全期,同化效率:水稻>白背飞虱>拟水狼蛛;生长效率相反;白背飞虱的林德曼效率和消费效率明显低于拟水狼蛛。虽然在整个早稻期间白背飞虱出现两次(分蘖期、乳熟期)种群能量高峰期,但水稻各生育期的生态效率显示:拟水狼蛛对白背飞虱有良好的控制效应,唯有乳乳期为白背飞虱危害早稻较为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环球瞭望     
<正>一个新的水稻品种正在西非出现。据说这种新水稻具有非洲传统水稻的最好特质,又有亚洲水稻较高的产量,能增产大约50%。 水稻是西非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粮食,那里对于水稻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正> 水稻细条病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害一般损失可达4—5成。 目前,经疫情监测调查,有的地方水稻发生了细条病,重病田叶片发病率达75%,看去  相似文献   

5.
<正> 水稻白叶枯病由黄单孢杆菌属水稻白叶枯菌[Xanthomonas oryzae(Uyeda etIshiyama)Dowson]所致。素称水稻三大害病之一。自六十年代初期大面积引种和栽种水稻矮杆品种之后,在我国的东部、中部、南部、西部发病较重。随着稻种的调运,由南方传至北方,现已成为北方稻区限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技》2009,(8):35-35
三、养鳅稻田的水稻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适宜稻田养鳅的水稻品种必须具备如下特性:生育期中熟或中迟熟;茎秆直立,叶片窄而短且向背面卷曲,呈筒状且上举,叶色浓绿;耐肥,抗倒、抗湿性好;抗病、抗虫力较强。根据上述条件,结合当前大面积推广的水稻品种,比较适合养鳅稻田种植的水稻品种有中梗80—4、8205、水晶一号等。  相似文献   

7.
<正> 麦茬水稻旱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栽培新技术。郑州市1985年麦茬旱稻面积已达34000多亩,平均亩产263公斤。由于麦茬水稻旱种播种后处于高温高湿生态环境,又适逢三夏大忙季节,极易形成草荒。因此,通过化学除草有效地控制草害,是水稻旱种获得成功与夺取高产的关键一环。麦茬水稻旱种田间杂草的发生及杂草危害据调查,郑州市的麦茬水稻旱种田杂草  相似文献   

8.
<正> 日本农林渔部的Kyushu农业研究所培育出一种新型水稻,其谷粒大小与花生一般大。这种新水稻的谷粒重是60—70毫克,为正常水稻的3倍,粒长和粒宽分别为正常水稻的21—22倍、11—12倍。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来自日本和亚洲其它国家的大粒材料中选出10多个大粒的水稻品系。通过多代复交选择,从后代分离中  相似文献   

9.
<正> 杂交水稻是我省水稻生产的一大优势。推广杂交水稻是粮食产量跨上一个新台阶的重大决策。但是,杂交水稻生育期长,长势好,病虫草害种类多,危害严重。几年来,信阳地区在与病虫草害的斗争中,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规范。实践证明,实施这套防治规范,对于夺取杂交水稻丰收是至关重要的。一、选用无病种子 1.杂交水稻制种田在收割时,要选留无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稻谷作种子。 2.杂交水稻从外地调种时,一定要实行严格检疫。凡是混杂有国家,省规定检疫对象的,一律不准调入。  相似文献   

10.
<正> 水稻坐蔸即水稻赤枯病、“红毛丛”、“稻锈头”、“化棵”,是水稻生产上一种生理性病害,一般在裁秧后15天左右发病。如栽秧后遇寒潮,冬水田、冷浸田、烂泥田、深水田,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偏施单质化肥、缺磷、缺钾、缺锌的田块及栽秧过深的田地易出现水稻坐蔸。究其原因,主要是水稻移栽后,气温下降,水温和泥温低,水稻正常生长受到影响,根系生长停滞,使稻根变黑腐烂,影响水稻吸收氮、磷、钾、硅、锌等营养物质,引起水稻营养和生理机能失调,影响了秧苗的呼吸和光合作用,生长停滞,从而出现坐蔸。 防治水稻坐蔸,应采取防与治相结合。 一是防。在培育壮秧基础上,应  相似文献   

11.
三、养鳅稻田的水稻栽培技术 1.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适宜稻田养鳅的水稻品种必须具备如下特性:生育期中熟或中迟熟;茎秆直立,叶片窄而短且向背面卷曲,呈筒状且上举,叶色浓绿;耐肥,抗倒、抗湿性好,抗病、抗虫性较强。  相似文献   

12.
<正> 广东省农科院从总结农民高产施肥经验入手,并吸收国内外有关水稻施肥的科技精华,研究出一套具有我国特色,有广泛适应性,在不同天气情况下,都能取得相对高产稳产和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适宜我国农村推广的水稻高产施肥法—以调控土壤供氮指标为主体的水稻高产施肥法(简称水稻“N 调”)。该项技术根椐“天、地、禾”统一体的观点和理论,运用土壤植株测试手段,以调控土壤 N 素为主体,使其满足在不同天气、土壤条件下的水稻需氮量,配合磷、钾等肥料,  相似文献   

13.
科技文摘     
<正> 1986年10月6—10日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各国专家、学者提出了今后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一、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目前普遍使用三系法,今后十年仍将继续采用,但将会被二系法和一系法所取代。 1.三系法:今后应研究解决的问题有:改变质源单一的局面,开发利用多质源不育系;采用标准命名法,对不同质源的不  相似文献   

14.
<正> 水稻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仅次于小麦、玉米。据90年统计,全省水稻面积为650-700万亩,年产稻谷为28亿公斤,平均单产为400公斤。按省“八五”规划,到1995年末水稻面积发展到800万亩,单产提高到800公斤。但是,我省水稻种植方式落后,因此,稻区农民要求实现以插秧机械化为主的生产机械化。据90年统计,全省插秧机保有量为31部,机械插秧面积几乎为零。与兄弟省相比,差距太大。本文根据河南省近十多年来对机插为主的引进试验,机械化现状,提出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意见。  相似文献   

15.
前沿     
《河南科技》2012,(7):6-7
<正>我国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近日,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共同研制出全球首张水稻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该芯片可大幅提高种子真实性检测准确性,提高育种效率,杜绝假种子危害,保障国家种业和粮食安全。目前,业内判断水稻种子真实性通常采用国标推荐的24个SSR标记检测结果,而水稻基因芯片能用分布于全基因组的约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几年来,我省北部水稻生产发展很快,目前正处于由中产变高产的技术过渡阶段,普遍存在着用中产技术管理高产田的问题,我们根据多年的试验研究,就目前我省北部水稻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下列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光长和温度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互作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表明,决定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光长,而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主要受控于温度.温度在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有一定影响;同样,光长在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据此推测,光长与温度同时参与了不育基因的表达过程,因此它们在育性转换中有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县属黄河灌区,种植水稻6万余亩,近几年来在栽培技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使我县6.34万亩麦茬水稻由1985年的亩产346公斤,提高到1990年的538公斤,并且有4000多亩单产平均607.9公斤。我区水稻生长季节常年日照1193.2小时,光合有效辐射30.41千卡/厘米~2,>10℃积温2229度,虽然年降水390.0mm,但黄河水资源充足,水质又好,加之土层深厚,因此很适合水稻生长。可是,据土壤普查结果,有机质缺乏,仅平均1.05%。全氮0.064%,水解氮73.0ppm,含量也低。速效磷4.95ppm,明显不足。根据我县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麦茬水稻欲获得亩产600公斤,必须抓住以下三条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 钾肥是作物生长发育的三要素之一。过去对氮素和磷素肥料在生产中的增产效益研究较多,而对钾肥研究较少。为了探讨杂交水稻高产、稳产的土肥条件,经省农科院土肥所安排,于1979—1980年在我省主要水稻产区的罗山县农场布置了杂交水稻钾肥肥效试验,其中1980年因雨涝试验天折,现将1979年的试验效果简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应我省邀请,日本水稻直播专家、原冈山大学一级教授赤松诚一先生最近携夫人来豫讲学和示范推广水稻直播先进技术。赤松诚一在对我省新乡、安阳、许昌、周口等地进行现场考察、示范讲学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