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注水开发油田二次孔道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埕东油田岩心,在温度为60℃,pH值为10.20的准注入水中浸泡72d,用ICP分析方法分别测量浸泡不同时间时岩心在水中溶解的Si^4 和Al^3 的质量浓度再用Malvern粒径分析方法测得浸泡72d后岩心颗粒的分散程度,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岩心溶解下来的物质量相对于可分散、运移的物质量是很少的,由此说明岩心的颗粒分散,运移是形成二次孔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花土沟油田1976年开始试注水,1981全面投入注水开发,采用250m井距不规则三角形井网注水。注水模式为"早期温和注水,注水强度逐渐增强,在饱和压力附近达到注采平衡"。目前共有注水井157口,开井122口,分注93口,分注率69%,分注层段合格率84%,阶段注采比1.38,累计注采比1.13。通过高效注水,花土沟油田地层能量得到有效补充,油田压力回升,水驱控制程度和动用程度有所升高,含水上升率得到控制,递减减缓,年产量稳步上升,注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鄯善油田裂缝体系及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较好地开发鄯善油田,研究了裂缝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方法在研究鄯善油田宏观裂缝和微观裂缝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岩心古地磁定向和倾角测井解释。结果确定了该区裂缝方位主要为NE和NW向,是燕山构造运动时期形成的;分析了天然裂缝的有效性,探讨了天然裂缝对人工压裂的影响,认为NW向天然裂缝与现今最大水平主应力方位夹角很小,压裂裂缝主要沿NW向开裂;最后分析了裂缝对注水的影响。结论在布井时应避免沿天然裂缝和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布置注采井,注水压力应低于地层破裂压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岩芯观测、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资料分析,对坨30断块的储层微观特征和注水开发不同时期储层的岩性、物性和含油性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全面分析。主要储层的岩性属于长石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低—中等;填隙物为黏土和钙质胶结物,微孔隙发育;储层孔隙结构可以划分为特高孔特高渗特粗喉型、高孔高渗粗喉型、高孔中高渗中喉型、中高孔中低渗细喉型4种类型;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孔隙结构,使储层的最大孔喉半径增大,孔喉分布集中,孔隙度、渗透率增大,泥质含量减小,粒度中值增大, 其中泥质含量(体积分数)与孔隙度反向线性相关,渗透率与粒度中值呈现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所谓油田的注水开发,就是油藏的二次采油,是在利用天然能量第一次采油后运用最多的一项提高油田采收效率的方法。研究注水油田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油田注水开发的动态分析技术及注水效果评价技术来分析提高注水油田开采效率的措施,并对油田注水设备技术和分层注水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对注水开发油田,提出一种新的产油量、产水量动态预报方法。该方法对油田开发过程的时变性和各种随机干扰因素具有自适应性。文章从信息论角度出发,利用神经网络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构造了油田产油量、产水量的神经网络预测器。结果表明,该预测器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适合于各个阶段的产油量、产水量的动态预报。并且该方法完善了油田产油量、产水量动态预报的理论。最后给出了两个动态预报的实例,具有较高的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7.
应用刻蚀模型的微观可视化物理模拟技术,设计模拟实验,获得了不同水驱时刻的剩余油分布情况。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剩余油变化定量表征,研究了在注水停止前后剩余油分布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运移方式及受力情况。实验研究表明:停止注水后剩余油的分布状态与水驱停止瞬间不同;在停止注水时剩余油分布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注入水的惯性力与毛管力、黏滞力、浮力共同作用下使剩余油主要以沿多孔介质边界、液滴漂浮、油水分段三种方式在多孔介质中运移;并且随着注水体积倍数的增加剩余油变化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随着原油黏度减小、润湿性亲油性增加和注水速度增大剩余油分布变化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调整与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鄂尔多斯盆地成功开发的主要特低渗油田——安塞、靖安、华池油田长6、长3油层的储层特征及开发实践,提出了改善特低渗油田注水开发效果的注采参数、注水方式优化及调整技术,从而达到提高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降低开发投资和生产成本,以提高整体开发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提高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及最终采收率是油田开发首要任务,白狼城油田近年来在注水开发中不断探索出符合该油田自身特点的开发模式,通过对油田油藏的精细认识、制定合理的注水开发方案、严格按照注水开发方案分步实施、定期进行动态监测以及适时开展调整措施等方案使得油田保持了较长的稳产增产期,降低了递减率,提高了最终采收率。本文总结了白狼城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几点做法,以期对其它同类油藏的改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馆陶组为河流相沉积的高渗透、高饱和、稠油、疏松砂岩油藏。根据开发方案设计和数值模拟研究,馆陶组在地层压力降至饱和压力附近转注,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由于实施注水工程滞后两年,油藏进入溶解气驱阶段,原制定的注水时机、注采比用1.0等技术政策已不能符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在对储层发育状况及馆陶组开采特征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应用跟踪数值模拟技术,对埕岛油田馆陶组注水开发技术政策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实施注水后,通过强化跟踪分析,及时调整,注水开发见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北小湖油田油层冷伤害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小湖油田高含蜡高凝固点原油析蜡对油层产生的冷伤害进行了室内驱替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 ,当油层出现冷伤害后 ,岩心的残余油饱和度增加 ,驱替效率大幅度降低 ,且油水的渗流阻力同时增加。建立了单井温度场数值计算模型 ,并对北小湖油田注水井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 ,注入流体的温度越低 ,冷伤害越严重 ;注入速度越大 ,冷伤害范围越大 ,且油层部位一旦被水淹 ,温度将迅速降低 ,之后随注入时间的增加逐渐趋于地层温度  相似文献   

12.
采油废水用于低渗透油田注水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低渗透油田注水特性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环保方面的先进科研技术和宝浪油田的实际情况,在压力过滤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精细过滤技术,开发出一套采油废水处理组合工艺。处理后的采油废水在低渗透油田的回注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灰色生成理论、微分动态模拟,通过油田历史的状态变量及控制变量时间序列建立了注水开发油田的动态方程,在此基拙上提出了最优控制模型.并讨论了最优控制模型的求解.同时还给出了离散最优控制的近似算法,并以国内H-L注水开发油田为实例进行了试算.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注水模拟实验及其在不同类型砂岩油藏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了模拟正、反韵律油藏的物理模型以及矿场可能出现的9种注水模式。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和矿场实际应用验证了砂岩油藏不稳定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并量化了平面转网后不同韵律油藏采收率的增加值,得出了在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采出程度、采出程度增加值等参数不同时的累积采油量。实际应用表明,不稳定注水缓解了油藏层内非均质的矛盾及层间矛盾,且正韵律油茂的注水效果优于反韵律油藏。通过转网缓解了油藏平面的矛盾,并且在不同含水阶段转网均可提高采收率。在胜利油区采用不同稳定注水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模拟正、反韵律油藏的物理模型以及矿场可能出现的 9种注水模式。利用室内模拟实验和矿场实际应用验证了砂岩油藏不稳定注水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并量化了平面转网后不同韵律油藏采收率的增加值 ,得出了在不同注入方式下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采出程度、采出程度增加值等参数不同时的累积采油量。实际应用表明 ,不稳定注水缓解了油藏层内非均质的矛盾及层间矛盾 ,且正韵律油藏的注水效果优于反韵律油藏。通过转网缓解了油藏平面的矛盾 ,并且在不同含水阶段转网均可提高采收率。在胜利油区采用不稳定注水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以荣兴屯油田储层特征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室内实验数据为依据、通过现场取样和化验分析,对荣兴屯油田储层吸水能力下降的原因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荣兴屯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储层自身物性差、注入水水质不合格、注入水与产层不配伍及不适宜的注水强度。研究成果为荣性屯油田的增注措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它对研究和分析其它砂岩油田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的原因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黑云母的化学结构和结晶形态出发,本质上分析了黑云母的水化机理,黑云母水化的实质是层间域中K+被其他大分子或离子替换,是一个释放K+的过程。水化过程可分为解理缝裂开、边缘断裂分散为特征的边缘水化阶段和解理缝消失、颗粒呈鳞片状为特征的完全水化阶段。黑云母一旦在储层中水化,晶体结构膨胀,部分边缘颗粒逐渐脱落,随水动力分散运移,堵塞孔喉,易造成储层损害。含黑云母储层在注水开发中应该提高K+浓度,防止云母水化产物产生的水敏和速敏损害,以保护储集层。  相似文献   

18.
运用可靠性设计原理,对塑料注射模常用的斜导柱式抽芯机构进行分析,提出了的地柱直径计算方法能在保证抽芯机构可靠性的前提下,提高模具的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19.
对于油田注水或污水回注系统,注入水中含油量是注入水水质指标中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也是引起注水地层吸水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如何结合具体储层确定出相适应的含油量指标,一直是注水开发油田水质标准制定工作的难点。利用正交实验原理,首次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注入水水中乳化油滴对中低渗砂岩储层的伤害特征,获得了大量有益的结论,对于充分认识注入水水中乳化油滴对储层的堵塞规律、制定合理的水质指标以及如何减少乳化油滴的伤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