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家常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7,(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并且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前后我国思想政治战线上尖锐激烈的斗争。在辛亥革命发生期间,鲁迅抱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他故乡绍兴的光复活动。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对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妥协退让,致使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篡夺而告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了鲁迅一个很深的刺激。他的理想和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迎来的一线光明立即被乌云遮住,这使他感到很失望。一九一二年五月,鲁迅到了北京。在那里,他“耳闻目睹”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相似文献
2.
管希雄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1)
人们在分析研究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的时候,有一个知识分子的形象往往被忽略掉,或者没有被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这就是《一件小事》中的“我”。一、“我”是怎样的知识分手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有种种类型。其中为数最多的一类是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消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是吕纬甫、魏连(?)、史涓生、子君、作家(《幸福的家庭》)等。“我”和他们是属于同一类吗?回答是不属于同一类。现试把二者作一比较,通过比较来判断“我”究竟是怎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3.
4.
李慧姿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1,(4):83-85
以美国翻译学者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对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李明译本,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认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工作的进行具有有益的导向作用。两个译本各具特色,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读文学理论,记住了一位西方文艺评论家说过的一句话:分析一个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此言正与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把戏人人会演,各有巧妙不同”不谋而合。细思之,这“巧妙”二字中实在蕴涵着无穷的学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些为数不多的“状元”们的成功秘诀恐怕正在这“巧妙”二字。 相似文献
6.
7.
9.
10.
11.
12.
姜伟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25(1):123-125
作为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琐事》不仅以关心妇女命运的主题取胜,还以成熟精湛的表现技巧见长,格莱斯佩尔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手法,使得人物的名字与家中的物件等都成了别具匠心的象征物象,反映了妇女受压抑的命运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感谢广大读者积极参加《世界博览》20周年征文活动,来信之诚挚生动,让我们这些办刊者心中充满暖意。我们承诺《世界博览》将以加速度提高品质,以对得起大家的厚爱和时代的要求。我们要让这本杂志成为你的深层需要。我们跟大家的关系将越来越密切。很遗憾,我们在这里只能刊登一小部分文章,几期之后,在20周年特刊上,获奖征文将集体亮相。所有写来文章的读者,我们都会以微薄的奖励表示谢意。]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金瓶梅》东北方言10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凤仪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995,(1)
《金瓶梅》的语言相当复杂,不只是用了山东土白话,也大量运用了北京方言、江淮方言、秦晋方言、官场交际语言,说书人语言、嫖客“市语”,同时还用了许多东北方言。鲁迅先生等的“《金瓶梅》一书用的是山东方言”的论断,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语言问题,不能成为确定作者的关键问题,不能说某地作家,他就只能写出某地区语言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7,(4)
正《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是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ISSN1008-2565,CN11-3981/TE),创刊于1993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主要刊登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 相似文献
19.
教材分析:“做学习的主人”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学习中长大”的第一个主题。由“学习不怕难”和“时间的奥妙”两个话题构成。“学习不怕难”从学生同龄人“冬冬的烦恼”引入,旨在引发学生回忆和思考,自己是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从而懂得在学习中要肯于动脑。不怕困难,就一定能获得学习成功。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