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溯源“承气汤”首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具体内容有“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只实);“小承气汤”(大黄、厚朴、只实);“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之分,后世习惯通称“三承气”,为汉代(公元219年)张仲景氏所研制的“寒下剂”,属于攻下范畴中的一类。张仲景撰写《伤寒论》固然自谦本于《内经》,但是搜求《内经》整个篇章,仅见记载  相似文献   

2.
吴晓明同志的《胡风笔名杂录》(《上海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系统整理了胡风的笔名资料,这里再作几点补充:一、《杂录》遗漏了“孟林”、“秋明”两个笔名。笔者所见,胡风曾在《文学》月刊第5卷第5号上,用“孟林”一名发表了《錶》(书评)、《田园交响乐》、《诅咒翻译声中的译文》三篇作品。近读黄源的《左联与〈文学〉》(载《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1期)一文,写有“谷非化名为胡风、孟林、马荒继续为《文学》撰稿”一语。可见,“孟林”是胡风曾在一段时间内署用的笔名。《文学季刊》第2卷第3期(1935年)刊登的《“七年忌”读后》,胡风署名“秋明”,此文后收入《文艺笔谈》。  相似文献   

3.
格雷厄姆·汉考克(Graham Hancock),英国人,曾任《经济学家》杂志东非记者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特约记者。著有《上帝的指纹》、《天堂的镜子》、《火星的秘密》和《斯芬克斯的启示》等科学和文明史探索著作。曾先后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主持“人类神秘的起源”专题节目和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神秘千年”栏目。英国广播公司(BBC)、美国有线新闻广播网(CNN)和《国家地理》杂志“发现者”专栏都对其进行过追踪报道,他被西方媒体称为“发现者中的发现者”。世界知识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他的《火星的秘密》,并将陆续出版《斯芬克斯的启示》和《天堂的镜子》等畅销作品。  相似文献   

4.
何休说《诗经》中的民歌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证之于《诗经》,其中的民歌,除了恋歌情诗,大体就是“饥者”、“劳者”之歌。一般而言,“饥者”其实也即“劳者”。我们不妨统称之为“劳者”之歌。对《诗经》中的“劳者”之歌,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是公元前九世纪末叶(周厉王在位时期)以后的作品。它们被编纂于《诗经》,大致在春秋中叶(孔子在世时)或以后。  相似文献   

5.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  相似文献   

6.
<正> 张、孙二同志在《谈“肖象=形相+性格”》一文(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94年第6期)中,把“肖象”的含义概括为“由表及里、彻里彻外的人物思想情感与行为的总称,把“形相”(近代词汇的“形象”)的含义概括为“人物的外相勾勒与刻画”,并以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为例,得出一个表示文学形象的公式: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1990,1992年曾先后在咸宁师专学报对高名凯先生的《语言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提出过一些商榷性意见。我们认为《概论》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较多,所以又一次提出一些商榷性意见,也在本学报发表。 《概论》第五章“词法”分“词法”(上)和“词法”(下)。前者论述“词”的结构,后者论述“词”的语法范畴。我们认为两部分的论述中,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概论》在“词法”(上)中的论述的目的是企图说明汉语的词与印欧语系诸语言(如英语、俄语、法语、拉丁等)的词的结构有共同的构词规律。 《概论》在148页“词素”的标题下说:“词素是语言中最小的包含有意义的单位……词素可以根据它们的作用分成两大类:(一)词根词素,它的意义是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二)附加词素,它是依附于  相似文献   

8.
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1986年起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月刊。本刊为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及数据库》(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以及国内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等索引刊源。本刊发表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文章,设有综合性和分科栏目。综合性栏目为“学术综述”;分科栏目主要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栏目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控制”、“光学与电子”、“化工与材料”、“应用数  相似文献   

9.
编辑例言     
为求便于读者检索利用,我们编辑了这个总目次。编辑原则和体例如下:1沿革、宗旨和内容《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前身为创刊于1913年7月1日的《学丛》月刊,中经《西北大学周刊》(1924年)、《西大学报》(1939年)、《西北学术》(1943年)、《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年)等刊的发展,延续至今。为完整反映西北大学各个时期的自然科学学术理论成果,我们同时收录了《西安临大校刊》(1937-12-20)、《西北联大校刊》(1938-08-15)、《西北学报》(1941-09-01)、《国立西北大学校刊》(1941-11-16)、《西大学生》(1945-10-16)、《西北学术》(1943-11-12)、《西北月刊》(1943-07-15)、《西大医刊》(1949-09-01)、《西北大学校刊》(1954-11-01)等校办刊物中的自然科学论文。同时,也收录了这些刊物中报道的“1944年10月在西北大学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第12届年会西北区分会大会宣读论文”、《国立西北大学校刊》1945年7月复刊第14期报道的学生毕业论文题录”、“西北大学首届、第二届科学讨论会自然科学论文题目”(1956年)、“西...  相似文献   

10.
在众多的英语原文辞典中,有两本译名只有一字之差的辞典,一本是《朗曼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另一本是《朗曼现代英语词典》(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这里的“当代”和“现代”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历史学中的“当代”和“现代”。因而在没细读它们之前,往往把它们误认为是配套的姊妹篇,其实大大不然,下面请看它们(下称《当代》《现代》)的几点异同: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的经典中,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圣经》,它几乎是家家必备、人人必读的“圣书”。据1981年统计,已有275种不同文字的译本,加上方言翻译和不完整的版本,竞达1710种之多。《圣经》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影响是不可估计的。我们常在影视片中看到手抚《圣经》宣誓的场面,但最重要的《圣经》也是一座文化宝库,其中的成语、典故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言,成为英语中的精华。 《圣经》(The Bible)分《旧约》和《新约》两部分。The old Testament多为希伯来文,记载了天地的开辟、人类祖先的创造及希伯来族(Hebrew)家长制时期的历史。其中有许多故事、象上帝六日之日造人,亚当(Adam)与夏娃(Eve)偷食禁果、挪亚方舟等,已家喻户晓。“遮羞布”、“和平鸽”、“橄榄树”、“替罪羊”、“迦南地”等也进入了汉语语汇。The New Testement主要包括《四福音书》及《使徒行传》。记述了  相似文献   

12.
物理系理论物理教研室刘振鹏教授,数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一维化氢原子波动方程及其应用”的研究方向,经努力,已在英国《物理学报》、美国《物理评论》、《半导体学报》、《中国物理》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近十篇。特别是发表于美国《物理评论》(Phys Rev)B_(28) 4413(1983)的“半无限空间中的氢原子”及英国《物理学报》(J.Phys)C_(18)691(1985)的“在GaAs—Ga_(1-x)Al_xAs量子阱中的类氢杂质态”两篇论文,就其理论价值上看,他发现了在不同平面边界条件下,氢原子解之间的横向联系及转化趋势,并用他提出的氢原子薛定谔方程的一组化方法,沟通了这种联系,它可以重现三维解、Levine解和二维解,因此是继氢原子三维解(Schro dinger 1926)二维解(Elliot 1963)和Levine解(Levine 1965)之后,有关氢原子解的性质的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科技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56年,1986年起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现为月刊。本刊为美国《工程索引》(Ei)、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及数据库》(CS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M),以及国内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等索引刊源。本刊发表基础理论、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文章,设有综合性和分科栏目。综合性栏目为“学术综述”;分科栏目主要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栏目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前,偶读清马俊良所编《龙威秘书》(以下简称“龙”本),发现该书所选的传奇文在篇目以及内容上,虽与《唐宋传奇集》(鲁迅先生校录,以下简称“鲁”本)、《唐人小说》(汪辟疆先生校录,以下简称、“汪”本)差异不大,但在文字上时有出入。“鲁”“汪”本采用“善本”,诸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了”(le)常附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完成,或有了某种性状,如“走了”、“红了”.“了”作为助词,是由古代汉语表示“完了”或“了结”义的动词“了”(li(?)o)虚化而来的.在这漫长的虚化过程中,“了”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本文着重阐述“了”在唐宋以前各个历史时期使用中的异同.一、“了”的词性异同“了”最早见于汉代,用作动词,常用义为“终了”、“了结”.西汉王褒《僮约》(公元前一世纪作)有“晨过洒扫,食了洗涤.”“了”即“完毕”.《广雅·释话》:“了,讫也”,即“完了”的意思.大约魏晋开始,“了”除了继续作动词外,还可以作副词.如:(1)其所易了,阙而不论.(东晋郭璞《尔雅序》)“了”作动词,意为“懂得、明白”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以来,波谲云诡的文学现象,常常使理论尴尬。现代派作家从传统文论的种种禁忌入手,花样翻新,创作出诸如《变形记》(卡夫卡)、《荒原》(艾略特)、《秃头歌女》(尤奈斯库)、《等待戈多》(贝克特)等这样一些被称为“至境的艺术品”。但是,这些作品中的艺术“至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作品根本不从实境描写出发,也放弃了景描和煽情手法。这种文学现象往前追溯,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可以找到一些例子,如远古神  相似文献   

18.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别后相思,人情之常。《诗经》里有“一日三秋”(《王风.采葛》)、“甘心首疾”(《卫风.伯兮》)、“惄(ni)如调饥”(《周南.汝坟》)等语都形容相思之深。为把相思这种心理活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美的诗句,如“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诗经》与《万叶集》里“葛”这一意象,发现中日两国歌人用 “葛”(日文:クズ)入诗时,其描述内容常与家人亲情、婚恋有关; 从文学意象与民俗意义上探究,婚恋诗中的采葛行为不仅是普通的劳作,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诗经》中的“葛诗”更多关注民间疾苦等社会问题,而《万叶集》的“葛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20.
分 《左传庄公十年》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分”用作及物动词分给 的“给”义。《史记·司马相如传》“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用法也相 同,即让对方得到。 后来这个“分”(给)引申作介词用,表示被动,“让”“被”的意思,成为龙岩 方言中的常用词,如“我被他打一拳”,龙岩话称:我分(pun)伊拍tse(-)拳 (cku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