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个体心理素质与教育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引起个体行为变化,个体的心理素质起到中介和过滤作用。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和心理能力,是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因素和性格因素,影响智育效果;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制约德育的实现。无论知识接受转化为智能的智育,还是道德情操养成的德育,都是教育受体的个体心理内化与外显的结果。心理素质教育和良好素质结构的完形,是教育效果最佳实现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民族既崇尚虽小不弱的“扩大”,又追求精微细致的“缩小”,并形成了在“缩小”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扩大”的轨迹。 相似文献
3.
胡建丽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29(2):110-110
中学英语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增高,课程内容难度增大,部分学生便开始走下坡路,“学困生”这个群体就出现了。症结并不在智力高下,也不在基础没有打好,而主要是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在英语学习中遭遇挫折和失败,便被困难吓倒,灰心丧气,不思进取,这是一种“消沉心理”;有的学生抵制不住各种游乐场所的诱惑,沉醉其中,荒 相似文献
4.
词义的演变往往反映出社会的变革,“百姓”一词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同时期,词义发生了从表示达官贵族,到被统治的平民,到社会的主人的文化变迁。由于中国封建时代特别长,而新社会才有几十年的历史,时间尚未褪尽“百姓”一词里的封建色彩,因而,我们在使用这个词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个词的文化积淀,以免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6.
7.
8.
吴新颖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0,(22):256-256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既有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别。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应以人的大脑发育规律为基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为依据,将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10.
11.
凌伟荣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19(3):3-6
鲁迅以历史“中间物”的文化视角,清醒地认识并批判了中心意识下的民族自大病,礼治文化下的主奴根性,“仁”学框架下的个体与群体,以及传统文化中“静”的精神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心理特点,这对中国人走向真正意义上的自强、自立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周传标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2):44-46
优秀教练员应具备的精神素质有冒险精神、敬业精神、竞争精神、牺牲精神、吃苦精神和痴迷精神;而应具备的智力包括洞察力、预测力、决策能力和直觉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