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秘南大洋     
在"雪龙号"从中山站至长城站的8000多海里往返途中,大洋考察队对普里兹湾-威德尔海海洋断面进行了我国南极考察史上前所未有的海洋综合考察,内容包括海洋物理学、海冰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及渔业资源等多学科项目.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对月球表面的了解胜过对地球海底的了解,这一点令人震惊,但事实的确如此。我们对海底的了解大多来自科学大洋钻探——从深海海底系统采集岩芯样本。这一革命性技术始于50年前的1968年8月11日,当时在联邦资助的深海钻探项目中,"格洛马尔挑战者(Glomar Challenger)"号钻探船首次远征,驶入墨西哥湾。1980年,我进行了第一次科学大洋钻探。自那时起,我又参加了6次在北大西洋和南极洲威德尔海的探险。在我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生 《科学》2006,58(4):5-7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自2005年4月2日从青岛起航。至2006年1月22日靠泊青岛,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大洋一号”考察船横跨三大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继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民族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我国海洋界“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也是我国大洋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4.
《科学通报》2007,52(20):2460-2460
由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China)主办的第9届国际古海洋学大会(ICP9)于2007年9月3~7日在上海成功召开.来自31个国家或地区近500名古海洋学家齐聚一堂,交流、展示全  相似文献   

5.
2011 年6 月16 日, 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Ocean Drilling Program, 简称IODP)在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 正式公布2013 年10 月以后10 年的新科学计划——《照亮地球: 过去、现在与未来(IlluminatingEarth'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013~2023). 2013 年10月开始的IODP 将更名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Ocean Discovery Program), 英文简称仍为IODP.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IODP349航次)日前画上句号。这是新十年(2013~202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首航,也是中国第二次在南海实施大洋钻探。中国科学家上一次赴南海钻探,还是1999年。IODP349航次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2014年1月28日从中国香港起航,3月30日在中国台湾基隆港靠岸,历时62天。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春峰、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间联合担任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共有13名中国科学家上船参与科考。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板块漂移对南半球气候与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的GISS全球海洋-大气耦合模式, 研究了14 Ma BP在与现代情景不同下的澳大利亚板块位置对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影响. 模拟结果表明, 14 Ma BP澳大利亚板块偏南时, 副热带地区大洋上反气旋加强, 副热带高压加强, 高纬60°~70°S一带气旋性环流加强, 绕极地低气压加深, 造成当时南极涛动变强, 南极涛动指数AOI (Antarctic Oscillation index)波动周期缩短. 同时, 14 Ma BP降水与地表气温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环40°S一带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 而在60°~70°S多数区域降水增加; 南太平洋高纬度地表气温下降, 威德尔海及其北侧海域地表气温升高. 此外, 由于气温和风场的变化, 南极海冰也发生了变化, 罗斯海附近及其西侧靠近南极大陆地区海冰较现在增加, 威德尔海附近海冰较现在偏少.  相似文献   

8.
辉煌60年     
第一次进行西藏综合考察 1951年6月7日和25日,西藏工作队第一、第二批人员先后从北京出发前往西藏。这是中国科学家对西藏地区第一次进行多学科联合考察。分地质地理、农业气象、语言文艺、社会科学、医药等5个组,在金沙江以西,日喀则以东,雅鲁藏布江流域以及唐古拉山以南的地区进行考察。考察历时两年,发现28种矿产,初步了解了当地的气候和土地利用状况。采集了数百种土壤、植物、农作物,畜产标本及作物、蔬菜种子;还调查了当地的语言文字和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国科学家设计、建议、并主持的国际综合大洋发现计划(2013~2023)的第一个航次——IODP349航次,于2014年1月28日从香港起航,在南海进行了两个多月的科学钻探后,至3月30日在基隆靠港,顺利完成5个站位的取芯和2个站位的地球物理测井,钻探深度共4317 m,沉积岩取芯1503 m、基底玄武岩取芯近100 m,最大井深1008 m.航次首次获取了南海深海盆的岩芯记录,来自11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32位科学家同舟共济,初步完成大量的地质、  相似文献   

10.
“现代”和“基德”,堪称是当今游弋于大洋之上颇为耀眼的两颗“明星”。“现代”为俄海军驱逐舰,“基德”为美海军驱逐舰。它们可谓身手不凡,各有千秋。但到底孰优孰劣?还得从它们的综合技能来考察。  相似文献   

11.
王守礼 《科学通报》1957,2(Z1):93-93
为了利用黑龙江流域的自然资源,中、苏两国政府于1956年8月18日签订了一项协议,确定对黑龙江流域共同进行综合科学考察及勘测设计工作。根据协议,我国成立了黑龙江流域综合研究委员会,并组成黑龙江流域综合考察队,下设水利水能、交通运输、自然条件、地质、经济5组和一个勘测设计大队,分别在黑龙江及其主要支流上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野外考察工作已于去年10月先后结束,仅勘测设计队仍在继续进行钻探工作。  相似文献   

12.
刘传联 《科学通报》2002,47(8):640-640
1999年2月18日至4月12日在南海成功实施的大洋钻探184航次曾创造了国际大洋钻探历史上的多项第一: 第一次在中国海进行大洋钻探;第一次按照中国科学家的 井位建议书打钻;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担任航次的首席科学家;船上科学家中第一次以中国科学家为主体.该航次共在南海6个深水站位钻孔17口,从水深2000~2300m的海底钻入地层,最深的一口钻孔深入海底以下850m,取得高质量的连续岩芯共计5500m. 南海大洋钻探184航次之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季风的海洋记录”于1999年7月立项,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3.
汽笛一声长鸣“,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告别欢送的人群。去年4月2日上午,它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环球科学考察任务。执行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是我国精心打造的5600吨级远洋科考船,具备无限海区航行能力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工作的条件。此次环球科学考察,不仅能使我国海洋界企盼已久的“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同时也将在我国的大洋事业发展史上写下崭新的一页。这是一个资源稀缺的时代。千万年来大自然积存的自然资源在人类超负荷的开采中已岌岌可危。当陆地上的矿产资源已不足以支撑21世纪的经济发…  相似文献   

14.
正2013年12月16日,由中国科协、教育部和香港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三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参与角逐的96名小小科学家经过知识水平测试、项目问辩和综合素质考察,评审会对参赛选手综合评判,最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万若萌、杭州高级中学的谢哲远和香港英皇书院的罗观宇分别成为"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获得者。  相似文献   

15.
<正>芬兰霍尔明格公司的专家为英国人设计了短而宽的渡轮,在四个"角"分别装上一部螺旋桨舵,船头和船尾设有相同的驾驶台。这艘船进退自如,转弯灵活,靠岸的动作很快,用不着转来转去浪费时间。科学考察船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们能够在大洋中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固定地方进行综合考察。无论风吹浪打、洋流冲击,它们始终不偏离作业点。过去科学考察船在定点工作时要抛锚,但是在水深达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  相似文献   

16.
汪品先 《自然杂志》2008,30(5):247-251
2004年,综合大洋钻探IODP 302航次在北冰洋的深海钻探发现:五千万年前的北冰洋曾是个亚热带淡水湖泊,沉积物具有优越的生油条件。2007年俄罗斯“和平-1”号深潜器将俄国旗插到北极的四千米深海海底,引起了北冰洋资源归属的国际之争。这些“破冰之旅”是在北冰洋海冰迅速减少的全球变暖背景下进行的,使得“西北航道”开启的前景逐渐逼近,北冰洋的国际竞争正在升温。  相似文献   

17.
白垩纪期间出现过多次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富氧事件,其沉积记录分别对应于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国际上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主要包括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的岩石特征与成因、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形成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希望能够为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美国海军2007年1月16日宣布,目前正在建造的最新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首舰将用2006年12月26日刚刚去世的杰拉尔德·R·福特总统的名字命名.细数一下,这是美军现役的12艘航母中,第七艘以总统名字命名的航空母舰.近年来美军下水的3艘航母都是打着美国总统的名号游弋在各个大洋.美国人为何如此偏爱用总统的名字命名航母呢?  相似文献   

19.
刘昕羽  胡修棉  李娟 《自然杂志》2006,42(4):347-354
白垩纪期间出现过多次大洋缺氧事件与大洋富氧事件,其沉积记录分别对应于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对国际上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主要包括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的岩石特征与成因、大洋缺氧事件和大洋富氧事件形成机制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希望能够为理解和预测未来的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美国海军2007年1月16日宣布,目前正在建造的最新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首舰将用2006年12月26日刚刚去世的杰拉尔德·R·福特总统的名字命名。细数一下,这是美军现役的12艘航母中,第七艘以总统名字命名的航空母舰。近年来美军下水的3艘航母都是打着美国总统的名号游弋在各个大洋。美国人为何如此偏爱用总统的名字命名航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