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玥 《科技信息》2011,(33):249-249,275
延安整风以前历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以及遗留下来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不良风气,在党内严重地存在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次教育运动。反对宗派主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为什么要反对宗派主义,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般重要的思潮,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在这股思潮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股思潮,本文试图从对国民劣根性表现的揭示、国民劣根性形成的原因、国民性改造途径等几个层面,对陈独秀国民性改造思想进行一些个案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鲁迅毕生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研究,其围绕国民性问题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和观点,己伸展到该命题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其对国民性这一命题思考的深度、幅度及广度来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己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论及的国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国民性批判的理论武器、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理想的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毕生专注于中国国民性研究,其围绕国民性问题所论述的各个方面和观点,己伸展到该命题的各个重要领域,从其对国民性这一命题思考的深度、幅度及广度来看,在理论和实践上己构建了独特的自我思想体系,其思想体系中论及的国民性形成的特殊时代背景、国民性批判的理论武器、国民劣根性的根源、理想的国民性、如何改造国民性等方面无不具有超越时代的前瞻性,对当代中国人思想的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改造中国国民性思想的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立足点,并揭示其历史意义,认为启蒙思想家批判陈旧的国民性,呼吁国民思想的更新,力图改变国民性的思想,时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仍旧有着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一定意义上说,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它促使社会价值观念从“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换。然而,严复又认为传统道德对国民具有教化作用,这是国家保持“国性”的关键,它使严复陷入了自相矛盾,也是他国民性改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一直在探讨走向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道路。首先是学西方的船坚炮利,再试图学其制度文明,然后引进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观念。但这一切似乎还未能遂其所愿,因此,先贤们又把眼光盯到了国民性改造上。实际上,不仅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国民性,此前,当西方人发现东方后,也在不断地研究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国民性,形成了很多成果。《十八世纪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研究》是陈丛兰在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基础上经过修改完善而形成的。本书将十九世纪前西方关于中国国民性的论述分为三个阶段:思想发轫时期的旅行家时代,思想演进时期的传教士时代和思想深化时期的思想家时代,梳理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国民性"的内涵,回溯了十三至十九世纪间的西方中国国民性思想的研究成果,以伦理学的视角,重点阐述分析了启蒙思想家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与群体人格特征等内容,拓展了伦理学研究视角和领域,在经史合一、伦理文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探索。  相似文献   

8.
从一定意义上说,严复的国民性改造思想是对传统道德的颠覆,它促使社会价值观念从“群体本位”向“个人本位”转换。然而,严复又认为传统道德对国民具有教化作用,这是国家保持“国性”的关键,它使严复陷入了自相矛盾,也是他国民性改造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初的十几年时间中。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最初形成与发展有着明显的思想理论上的渊源,分别表现为:国内国民性改造思潮的影响、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日本的国民性思潮对鲁迅早期人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出于对国民性改造范式的认识局限,学界对建国后的国民性改造状况的研究出现盲区,而事实上由于不同的国家,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面临不同的现代化的任务,国民性改造的范式也不尽相同。通过历史考察,对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主体、客体、内容等的范式转换进行了初步梳理,提出应重视建国后国民性改造的研究与评价。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的关注更多的是从中国国民性批判的角度来进行的,他的日本认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国民性改造过程中的一个参照物的日本,他过多地强调日本民族的优点而少谈日本民族的缺点,就在于他是以日本民族的优点作为救治本民族缺点的"药",日本民族的优点的选择是出于本民族现实需要的目的;二是作为独立民族文化的日本,他摆脱了中日冲突背景下的激进和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冷静的态度进行中日文化的交流,以期促成民族间的理解和友好。  相似文献   

12.
刘惠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8):114-117
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思潮。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觉醒与反应。在当时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军国民教育虽被各种势力别有用心地加以利用.对当时社会产生过一些负面影响;但从总体上看,它对于增进近代中国民族自救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以及国民性的转变产生过积极作用,应当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3.
巫绍勋 《河池师专学报》1998,18(3):49-52,56
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串于老舍新文学创作的始终,而他在这方面的独特性在于:通过各类市民思想性格的艺术表现和风俗民情的描绘,来达到对国民劣根性的解剖,并从文化观照的角度去透视国民性的病源,在对二者互为因果的考察中,完成了对封建文化传统的批判。同时,他又极力挖掘民族性格、传统文化中的潜在优异因素,从中寻找改造国民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新文化运动时期国民性改造思潮形成的历史动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新化运动时期国民经济改造思潮的形成,既有中国近代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也有深刻的思想化渊源。概括起来,其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它是中国近代化运动层层推演的必然产物;二、沉重的民族危机,使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思维角度发生变化,由对社会客体的思考转到对社会主体的探讨,即对人的素质的思考,对国民性改造的关注;三、西方化的输入与西方化的冲突,为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化的反思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参照系统;四、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深受日本、欧洲启蒙思想家关于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影响;五、中国传统儒家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冯丽芳 《科技资讯》2010,(36):247-247
鲁迅不仅对"国民性"进行了理性的揭露和批判,而且还采用了文学的手法,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把"国民性"形象具体地展示于世人面前,并给予有力地批判,鲁迅从各个方面暴露了"国民之陋劣",目的只有一个是为了改革国民性,只有勇于改革积极"改打这病根",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振兴。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以前鲁迅先生提出改造国民性、进而达到由"立人"到"立国"的主张,至今依然还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对鲁迅毕其一生奋力去改造的"国民性",我们习惯于认为那是旧时代的问题,似乎新时代已然没有这个问题了。最近六十年,国人的精神面貌确已发生巨变,自然与鲁迅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毋庸讳言,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准下降、人性良知丧失、物欲私心膨胀等等,又已发展成为新的隐患,严重阻碍科学发展与国家现代化。故而,人性的改造与重塑,即"改造国民性",始终是事关国家民族兴亡的根本问题。"改造国民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民俗学、心理学、人类学等众多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17.
《华威先生》一直被作为暴露抗战初期国民党文化官僚的作品看待。时过境迁之后,把这部作品放在作家本人的系列中去考察,可以发现《华威先生》还饮食了国民性批判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丰村不为抗战小说一时的喧嚣与沸腾所左右。他始终把关注的视点集中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农民种种封建意识的揭示上,并发掘其根源:封建宗法制度,从而在其精神上继承了鲁迅开创的中国新文学改造国民性,进行精神启蒙的传统。  相似文献   

19.
牛可 《世界知识》2010,(11):64-65
<正>历史学是理解现实的一种方式作为学历史的人,我总感觉,正如一个人有性格,一个民族有"国民性"一样,一个国家的历史学大概也有特定的性格或者气质,尽管探究和状述某国历史学的性格气质与对国民性的研究一样,都是一件犯难冒险之事。在我有  相似文献   

20.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