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害性内脏传入冲动和针刺信号在大脑皮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培熹 《科学通报》1980,25(5):234-234
大脑皮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在感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脏痛觉和穴位针感的产生及其相互作用,也与大脑皮层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大脑皮层与针刺抑制内脏痛的关系对阐明针麻原理是必要的。近年来大量的针麻临床资料表明,针麻效果与大脑皮层的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一些实验资料也认为大脑皮层与针麻镇痛有关,但意见不一。为了进一步阐明此关系,本文以强刺激猫的内脏大神经作为伤害性刺激,模拟上腹部  相似文献   

2.
用扩散和集中神经网络区分图形与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宝龙 《科学通报》1994,39(19):1805-1805
本文建立了一种扩散-集中神经网络以模拟视觉系统区分图形与背景的集体计算功能.大脑皮层上的神经细胞在外部环境刺激作用下呈现兴奋状态,这种兴奋性通过连接向相邻的神经细胞扩散.另一方面,为了表示刺激的位置信息和注视的区域,兴奋性又必须向受激励的细胞所在区域进行集中.神经活性的这种扩散-集中机制是大脑皮层细胞的基本活动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狗可能真的要比猫聪明些,这是因为狗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平均数量是猫的两倍左右。大脑皮层是动物的思考中枢,这个区域的神经元数量直接决定了动物的智慧程度。人类大脑皮层约含160亿个神经元,狗类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平均数量为5.3亿,而猫只有2.5亿。更多的神经元让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类下达的指令,并能完成更复杂的动作。  相似文献   

4.
有一点已经很清楚:记忆痕迹最初是在大脑深处一个叫"海马"的区域形成的.这一区域将记忆痕迹临时存储起来,直到它们或多或少(也许在睡眠过程中)转移到遍布大脑皮层的永久存储点.大脑皮层位于前额后部,通常被描述成智力和感知中心.  相似文献   

5.
郑永芳 《科学通报》1984,29(20):1273-1273
樟柳碱是从茄科植物唐古特山莨菪(Scopolia tangutica)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个新的抗胆碱药,其化学结构和药理性质与东莨菪碱相似,中枢作用明显且毒性较小,临床上用于静脉注射中药复合麻醉获得良好效果。关于樟柳碱的中枢作用原理,据报道,此药能促进箭毒化猫大脑皮层乙酰胆碱(Ach)释放增加和皮层组织内Ach含量减少。利用离体大鼠大脑皮层  相似文献   

6.
《科学通报》2008,53(4):416-416
神经系统由规则的细胞群落和精细的神经回路组成,这些精巧的构造对于脑的各项高级功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大脑皮层长期以来都是研究脑结构发育机理的重要模式系统.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排列成典型的板层结构,这种板层结构是通过发育过程中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实现的,即新生神经元在脑室壁产生之后,沿着  相似文献   

7.
大脑前额叶,又叫做大脑皮层额叶联合区、或额叶联合皮层,是指大脑最前端的这部分皮层区,位于额叶运动前区的前方.在灵长类动物,这部分皮层呈现第Ⅳ层的颗粒化,又称为额叶颗粒皮层(Granular Cortex). 在种族进化中,前额叶在大脑皮层中是最后发展起来的神经结构.动物进化越高级,前额叶所占的比例越大.到了人类,前额叶发展到最充分、最完善的程度.有人将人和动物作  相似文献   

8.
科技短讯     
新型机器人 美国佐治亚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从小鼠大脑皮层中切除下来的神经元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能很好地相互联系在一起,并能对外界刺激做出一系列复杂的电信号脉冲反应。  相似文献   

9.
吴建永 《自然杂志》2014,36(4):292-296
正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默默地在神经系统的各个部门工作。神经细胞紧紧地挤在一起,像森林里的大树那样枝叉互相交织缠绕。在枝叉顶端,不同的神经细胞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脑子能想事情,关键就靠神经细胞之间错综交织的联系。在大脑皮层里,每个神经细胞大约要把信息送给几千个其他细胞,同时每个细胞也要接受并处理从几千个神经细胞来的信息。可是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很难看清楚的,就像在远处用望远镜看森林,  相似文献   

10.
气功是我国传统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20余年来,我们经过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肯定了气功对稳定血压、巩固疗效、改善高血压病预后的独特作用.从临床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气功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意识”在锻炼中的主导能动作用,练功时大脑皮层机能状态的调整是气功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脑电图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大脑皮层机能活动.所以我们从1959年开始进行了气功锻炼过程中脑电活动变化的实验研究,无论常规脑电检测和脑电积分分析均一致  相似文献   

11.
人在失去一条肢体后 ,经常会感觉到一种来自断肢表面的慢性疼痛 ,如果有人触摸他们的面部 ,也会在断肢中有所知觉。这是为什么 ?美国科学家通过猴子实验后指出 :这是由深藏在大脑中的“神经重布线”引起的。清醒的思维和记忆是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的。当部分大脑皮层 ,或者由于手术切断 ,或者由于脊髓损伤等原因 ,不再能够接收感觉的输入时 ,它附近的神经就会自动侵入已经死亡的部位 ,并把这些部位“整个儿”地接收过来 ,担当起原来神经所从事的“任务”。这就是为什么人在那条失去肢体后 ,却还会常常感觉到失去的肢体 ,或者会感受到长期不…  相似文献   

12.
陈京红  滕国玺 《科学通报》1998,43(14):1467-1472
为了从神经元水平探讨大脑皮层内脏伤害性感受的特性及机制,应用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研究猫皮层体感区中内脏大神经皮层代表区的851个神经元膜电生理特性,将所记录的神经元分为内脏伤害性感受和非伤害感受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杨帅  赵翼  王洪  黄希庭 《科学通报》2020,65(19):1922-1935
以道德的全脑协同活动为前提,尝试厘清特定脑区损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脑损伤引起的道德后果主要表现为不道德行为.在大脑皮层,"自我"功能丧失通常是额叶损伤的结果,颞叶损伤可导致暴力攻击等问题行为;眶额叶损伤还可能引起风险决策、社会情感、自我信息矫正等方面障碍,腹内侧前额叶损伤则可能产生学习适应、抽象事件判断、自我控制等功能受损.在大脑皮层下,一些患者的严重暴力侵害行为和杏仁核损伤有关;下丘脑、苍白球、隔核等损伤的行为后果通常与基本生理需求的不恰当满足有关,主要表现为性道德失调;还有些脑区损伤的影响被放置于特定脑神经网络中进行了探讨.基于脑损伤研究所提出的道德脑机制假设,通常将心理过程或心理能力作为中间要素,而非寻求道德和脑的直接对应关系.脑损伤在道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面临着诸多伦理争议,主要围绕患者的道德行为评价、道德功能提升、污名化等.未来亟待探讨脑损伤影响道德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确立与完善脑损伤后遗症的多样化图谱及扎根中国土壤开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美国哈佛大学等专家小组的研究报告,披露了一个新发现:人类大脑皮层,尤其是前额区域,控制注意力的神经组织就像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盐酸多巴胺修饰的类血红细胞状氧化铁纳米颗粒(DA@Fe_2O_3),基于其良好的光吸收特性,讨论了其作为光声造影剂的可能性.对DA@Fe_2O_3进行了体外细胞毒性测试,不同浓度材料光声信号响应和体外光声造影增强特性测试等;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对小鼠大脑皮层血管的光声造影效果.结果表明,DA@Fe_2O_3生物兼容性良好、体外光声性能和造影效果优异,在小鼠大脑皮层血管中能起到较好的光声造影增强作用,具有成为高性能光声造影剂的潜质.  相似文献   

16.
细胞图片秀     
正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我们对它如何工作的理解仍然有限。我们是否能画出大脑皮层中巨大的连接矩阵?我们能否在信号沿着神经通路传递时追踪它?我们能否在细胞层面上建立模拟活动大脑的三维空间模型?这些都是神经科学家们目前正在用神经映射技术探索的问  相似文献   

17.
徐京华 《自然杂志》1997,19(A10):21-23
在研究人大脑皮层的信息传输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大量的短时间的序列,如何把这些时间序理用参数来刻划,从而使得我们可以看到全局性经典解对短序列的研究是个困难的总理2,晨线性这所提供的理论都需要比较多的数据,为此我们尝试用复杂性的测试来描述,但现有的复杂性测试很多方法和观点也各有不同,我们采用了Kolmogorov最初的建议面的所胃算法复杂性,但这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提提出了一个新的测度,试图对原有  相似文献   

18.
绘制大脑的通信网络究竟有没有意义?我清晰地看到我的海马,大量的纤维从感官中枢投射到我的大脑皮层。目前,它仅仅是一幅在朋友中炫耀的漂亮照片而已。不过,我在幻想:有一天科学家真正了解了大脑的常态以及变异状态,那么,我的这幅如彩虹公路般的大脑图片将会告诉我些什么?  相似文献   

19.
正探索时代早已过去,但至少还有一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仍属未知:即人类大脑。位于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们研发设计的一种新型详细的脑图谱,展示了大脑皮层的景象,大脑皮层即最外层大脑,参与感知和注意力控制的主导性结构,同时在语言、工具使用和抽象思维等人类独有的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新型脑图谱对一个正常人大脑的诸多功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界定区分,将有助于脑部疾病的研究,如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痴呆和癫痫等。利用该脑图谱,科学家可以分析理解上述脑疾病患者的大脑同健康成人大脑相比之间的差异。另外,还可  相似文献   

20.
米利都 《科学》2007,59(4):50-50
据英国Nature,2007,447:83报道,文森特(J.L.Vincent)等人以猕猴为对象的测试表明,与特定行为有关的大脑皮层系统即使在麻醉状态下也发生一致的代谢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