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的目的是查找出化妆品中易导致人体化妆品皮炎的原料成分,以减少化妆品皮炎的发生几率。采用临床试验筛选研制出的过敏原60种,然后将其中20种过敏原作为实验组和瑞典化学诊断试剂公司生产的"瑞敏"相同成分20种过敏原作为对照组,为临床疑因接触化妆品而导致的过敏性皮炎患者做斑贴试验。156例患者使用研制的60种过敏原斑贴试验有145例出现阳性反应,总阳性率92.95%;其中有9种过敏原斑贴试验的阳性率超过10%。50例患者用研制的20种过敏原与"瑞敏"20种相同成分过敏原对照斑贴试验,结果完全一致的37例,占74%。206例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本试验的60种化妆品筛选过敏原用于临床斑贴试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通过DNAstar和IEDB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7种芝麻过敏原的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采用多种方案对芝麻过敏原的抗原指数、亲水性、表面可及性、柔韧性等参数及其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的抗原表位综合分析.利用SWISS-MODEL进行同源建模并用拉氏图评价其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7种芝麻过敏原蛋白均存在多个可能的抗原表位,采用同源建模的方式成功构建了芝麻过敏原蛋白的三级结构模型,拉氏图显示该模型的构象稳定.本研究为制备特异性抗体肽段和过敏原检测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过敏性角结膜炎的常见过敏原种类.方法我们将本院2006年7月至10月在眼科门诊就诊的21例过敏性角结膜炎患者采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过敏诊断治疗仪进行过敏原筛查.结果 21例患者中过敏原总数157例次,其中食入性65例(41.4%);吸入性45例(28.7%);真菌、细菌、原虫类16例(10.2%);其他类过敏原31例(19.7%).结论过敏性角结膜炎过敏原种类繁多,运用MORA-super生物共振过敏诊断治疗仪可检测标准过敏原3000余种,扩大了检测范围,为临床寻找相应过敏原和有效的防治提供了实验室诊断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兰州地区秋季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总IgE)及19种吸入-食入组过敏原检测结果,总结该季节AR患者血清总IgE阳性检出率及主要过敏原种类,为AR患者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7年8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耳鼻喉科的AR患者52例,检测血清总IgE和19种吸入-食入组特异性IgE(sIgE)抗体水平.52例AR患者年龄区间为13~56岁,高峰期为24~41岁,总IgE阳性患者41例(78.85%),吸入-食入组sIgE过敏原阳性患者46例(88.46%).常见吸入性过敏原中,户尘螨为最主要的过敏原,其次是苋和混合草,再次是霉菌组合和树花粉组合,分别占AR患者的57.69%(30例)、19.23%(各10例)、11.54%(各6例).食入性过敏原中,牛奶、蟹和腰果为主要过敏原,分别占AR患者的13.46%(7例)、9.62%(5例)和3.85%(2例).兰州地区秋季AR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户尘螨、苋和混合草为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牛奶、蟹和腰果为主要食入性过敏原,AR患者应注意提前防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郴州地区儿童哮喘患者过敏原和总IgE分布情况及特点,为哮喘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外过敏原检测系统计算过敏原阳性率sIgE和总IgE情况。结果136例儿童哮喘患者阳性率为72.06%,正常健康儿童阳性率为5.0%。最高的过敏原为户尘粉尘螨,占54.10%,其次为猫毛、狗毛、蟑螂、芒果、鸡蛋白、牛奶,牛肉羊肉。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儿童。结论郴州地区儿童哮喘患者过敏原以吸入为主,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尘螨是重要的过敏原,检测并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7,(1):59-62
食物过敏是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对食物过敏风险管理主要通过食品标签标识来提示食物中存在的过敏原信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组织制定出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对食品过敏原标识进行规范管理,但由于国家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过敏原标识的规范管理也存在诸多差异,通过研究主要发达国家地区有关食品过敏原的安全管理现状和趋势,以期为政府部门改进、完善食品过敏原标识和监管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提高我国消费者对食品过敏原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芝麻是新的“8大类”过敏食物之一,芝麻过敏反应由于其潜在危害性及其日益上升的发病率而越来越引起全世界的普遍重视,因此研究芝麻致敏性消减技术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芝麻主要过敏原(Ses i 1~Ses i 7)的结构和免疫特性,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芝麻过敏原有7种,属于2S白蛋白、7S类豌豆球蛋白、油质蛋白和11S球蛋白,其中11S球蛋白和2S白蛋白是主要的过敏原蛋白。利用热加工技术消减芝麻致敏性,主要通过煮沸、微波、烘焙等工艺引起过敏原的解聚、变性进而破坏致敏表位;高压、辐照、发酵、酶解等非热加工技术通过氢键、疏水键等化学键的变化、多肽链的断裂引起蛋白结构变化,从而掩盖或直接降解致敏表位。另外,结合其他食品过敏原,对芝麻过敏原的潜在消减技术,包括脉冲电场、冷等离子体、超声波、脉冲光、糖基化改性和复合加工技术等进行了阐述分析。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芝麻不同过敏原的致敏表位、不同加工工艺对过敏原结构及致敏性影响、开展血清学、细胞和动物模型等致敏性评价等,以明确芝麻致敏性消减的主要机制,以期为生产低敏或脱敏芝麻产品奠定理论依据与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针对过敏性疾病的过敏原检测结果。首先通过过敏原检测结果数据并结合性别、季节、年龄、时间四个影响因素利用EXCEL及SPSS软件进行Logistic二分类回归,在概率的角度上解释了这四个影响因素对于过敏性疾病的影响。其次通过方差分析和统计分析对不同类型的过敏性疾病间的差异和过敏原检测结果的趋势进行了解释。最后利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得到PM2. 5浓度对于尘螨类过敏原结果影响最大,对动物皮毛类过敏原检测结果影响最小等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粉尘螨(Dermatophagoides farinae)过敏患者对粉尘螨单组分过敏原Der f 1和Der f 2特异性IgE的水平情况,收集了80例疑似尘螨过敏患者样本,对ImmunoCAP过敏原检测系统和浙江大学迪迅粉尘螨检测试剂盒检测的粉尘螨特异性IgE阳性样本,进一步检测其粉尘螨单组分过敏原Der f 1和Der f 2特异性IgE水平.80例样本中2种方法检测粉尘螨均为阳性的有65例,阳性率为81.3%.65例阳性样本中,Der f 1阳性率为87.7%,Der f 2阳性率为90.8%,二者至少一个为阳性的达96.99%,Der f 2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高于Der f 1.儿童的粉尘螨及其2种单组分过敏原Der f 1和Der f 2特异性IgE水平显著高于成人.综上,Der f 1和Der f 2这2种组分过敏原在我国粉尘螨患者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两者特异性IgE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后者高于前者,且儿童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10.
蟹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水产品,也是诱发过敏反应的主要食物之一。因此,了解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种类及抗原表位,探究有效的蟹类致敏性消减技术等极为迫切。阐明蟹类水产品过敏原及其抗原表位是消减其致敏性的重要前提,概述了国内外分离鉴定的蟹类水产品过敏原,包括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磷酸丙糖异构酶、细丝蛋白c等;总结了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噬菌体展示技术、一珠一化合物技术等定位分析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概况。比较了辐照技术、超声技术、美拉德反应技术、酶法交联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加工处理方法,或修饰过敏原抗原表位或破坏过敏原蛋白质结构,从而消减蟹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着重分析了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的未来研究趋势,提出蟹类水产品过敏原结构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解析是该领域的研究难点;对比了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在蟹类水产品致敏性消减方面的优缺点,提出未来重点发展复合加工处理方式,以便更大程度地降低过敏原致敏性,从而为低致敏性的蟹类食品或生物制品的开发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甲壳类水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可诱发机体产生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概述了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的结构和免疫性质,及其致敏性消减技术原理和研究进展;已报道的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有原肌球蛋白、精氨酸激酶、肌质钙结合蛋白、肌球蛋白轻链、磷酸丙糖异构酶和血蓝蛋白等,其中原肌球蛋白为甲壳类水产品的主要过敏原,可与72%~98%的甲壳类食品过敏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IgE反应。利用物理加工消减甲壳类水产品过敏原致敏性,主要通过传统热处理、微波、超高压、低温等离子体和辐照等物理作用力诱导蛋白质变性,进而破坏蛋白质的致敏性表位;酸处理和糖基化等化学修饰消减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过敏原结构、形成新化学键等方式掩盖或直接破坏致敏性表位;酶处理和发酵处理等生物修饰消减技术则直接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未来仍需要通过过敏表位的靶向消减、多种消减技术协同、动物与人体试验开展,探究过敏原结构和表位修饰的影响机制,推进过敏原消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低敏甚至脱敏甲壳类食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护肤剂     
工业接触性皮炎是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它给患病职工带来极大痛苦,这种皮炎起因于皮肤暴露于诸如碱性洗涤剂类或酸类刺激性物质或镍、毒性常青藤或抗生素类活性过敏原中。 本文介绍的一种护肤剂,用后可保护皮肤不与各种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直接接触,护肤作用持久,无刺激性,不影响皮肤呼吸,且能赋予皮肤弹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吉林(市)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分布状况,同时观察石油化工工人引起过敏性皮肤病致敏原的特殊性.方法对495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按工人组和非工人组进行分类;采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系统检测过敏原,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尘螨和花粉为最主要过敏原,总阳性率在40%以上.其...  相似文献   

14.
通过皮肤点刺试验筛查酒泉地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变应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规避过敏原。采用北京新华联协和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皮肤点刺液对1128例诊断为湿疹,荨麻疹,特应性皮炎,其他的患者进行点刺试验。包括食物组46种变应原及吸入组44种变应原,并设0.1%的组胺为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记录。入选的1128例过敏原检测患者,年龄最小18岁,最大65岁。平均37.44±12.14岁,其中女性766人(67.91%),男性362人(32.09%)。食物性过敏原前十位依次是河蟹,海虾,韭菜,葵花籽,花生,辣椒,洋白菜,芹菜,芝麻,大豆;吸入性过敏原前十位依次是粉尘螨,户尘螨,室内尘土,柳树花粉,油菜花粉,玉米花粉,槐树花粉,香烟,猫毛皮屑,向日葵花粉。全年进行皮肤点刺试验以7月,1月,8月及2月人数偏多。从年龄分布看,18至30岁的人群最多,检测人数418人,阳性率37.06%。酒泉地区主要的食物性过敏原以河蟹,海虾,韭菜葵花籽为主;吸入性过敏原以粉尘螨,户尘螨,室内尘土及季节性花粉为主。  相似文献   

15.
牛奶中过敏原组分的分离纯化及主要过敏原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离纯化并鉴定牛奶中引起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原组分,并分析其与组胺释放的关系.方法:等电点沉淀、Sephadex G-50凝胶层析和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等技术分离纯化牛奶过敏原组分.脱脂乳浸液免疫C57/BL6小鼠制备抗血清.Western-Blotting分析脱脂乳致敏原组分.间接ELISA检测抗血清中slgE和sIgG;同时荧光法检测各致敏组分体外诱发免疫小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结果:分离纯化出酪蛋白、β-乳球蛋白、α-乳白蛋白等致敏组分(纯度>90%).免疫印迹表明酪蛋白是主要致敏原组分.抗血清sIgG水平差异显著,sIgE水平没有大的变化;组胺释放率与sIgG水平是一致的,而与sIgE水平没有明显相关性.酪蛋白抗血清sIgG效价最高为1:25 600,组胺释放率高达(73.28±9.31)%.结论:牛奶中主要过敏原组分鉴定为酪蛋白,对牛奶过敏症的体外诊断治疗以及低/无过敏原配方奶的研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NS-1细胞融合。采用细胞融合和有限稀释法相结合的方法快速筛选获得稳定分泌的特异性杂交瘤细胞株,用杂交瘤细胞株诱生小鼠腹水并用蛋白A亲和层析法纯化抗体后检测。采用间接ELISA法鉴定该单克隆抗体的IgG亚型;通过间接ELISA鉴定该单克隆抗体的特性和交叉性。利用双单抗夹心ELISA法检测单抗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果表明:共获得4株可稳定分泌小鼠抗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1C4、4H5、1A9、4F5,经检测其Ig亚型均为IgG1,且4株单抗效价均在10-9以上。ELISA结果分析表明该4株单抗均能特异性识别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且和其他常见食物无交叉反应性。将4株单抗两两配对进行ELISA实验,结果发现1C4与4H5可能有不同的抗原表位,以此建立的双抗夹心ELISA系统可以检测小麦Glb1-G3蛋白。实验成功制备了鼠抗小麦主要过敏原Glb-1蛋白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并且建立了双单抗夹心ELISA检测系统,为小麦主要过敏原蛋白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基于石英晶体微天平的便携式食品过敏原快速测试仪,其工作原理是抗体抗原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积淀到电极而引起石英晶体振荡频率的改变,通过测量石英晶振的频移,并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实现半定量测定过敏原。该系统主要由独特的高频信号发生器、QCM传感器和信号采集处理器等部分组成,借助嵌入式计算机强大的数字信号处理功能,实现了在线实时快速测量,且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此外,如换用其他生物传感器和相应的分析软件,也可用于有害气体、水质等的微检测。  相似文献   

18.
陈仲玮    费丹霞    杨阳    刘鹏源    蔡秋凤    张凌晶    曹敏杰    刘光明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428-437
利用硫酸铵盐析和柱层析对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进行处理,纯化得到28 ku的新型过敏原蛋白,经质谱鉴定为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 isomerase,TIM),与中华绒螯(Eriocheir sinensis)TIM序列相似度达到93%。该过敏原蛋白能够与甲壳类过敏患者血清和兔抗克氏原螯虾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等电点为5.8。对热处理稳定,加热温度高于50 ℃时发生聚合,且多聚体仍具有免疫结合活性,pH>9.0时,对TIM免疫结合活性略有影响。在模拟胃肠液消化过程中,TIM耐受胰蛋白酶消化但不耐受胃蛋白酶消化,模拟胃液消化后的小分子片段仍保留有IgG结合活性。综合血清学及性质分析,该磷酸丙糖异构酶是拟穴青蟹的一种新型过敏原。  相似文献   

19.
《广东科技》2010,19(18)
"尘螨过敏原的基础研究及其产业化"成果在深圳大学、广州医学院等单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十余年,在一系列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重大项目、澳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和产业化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的支持下,在尘螨过敏原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酚等抗氧化物质,可延缓衰老,促进人体健康,然而水果过敏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概述了常见的水果过敏原与交叉过敏反应,水果致敏性消减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常见的7大类水果过敏原主要包括类甜蛋白、Bet v 1同源蛋白、脂质转移蛋白、抑制蛋白、几丁质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和β-1,3-葡聚糖酶。交叉过敏反应是引发水果过敏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多种过敏原含有相似的结构序列或决定簇时可引发明显的交叉过敏反应。其中,花粉中的Bet v 1最容易与常见的水果引起交叉过敏反应。高温、高压、脉冲电场、超声波、辐照等物理加工技术可通过二硫键的断裂与重排、氢键的增强或削弱、肽链的断裂或交联等作用直接破坏水果过敏蛋白质的结构;碱液或酶处理等化学消减技术可通过破坏过敏原的蛋白结构,降解过敏原致敏性表位。目前水果致敏性消减技术的研究较少,其效果也不够理想。未来可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新型食品加工方法等多技术联合,精准靶向控制水果致敏性;生物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培育脱敏水果新品种,从根本上解决水果致敏性难题,为低敏或脱敏水果产品的开发与产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