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向一切自然科学领域的渗透,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本期发表的《模糊数学在气象科学中的应用》和《数学在地理学中的一些应用》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模糊数学与环境科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引言远古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和工作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澄澈的天空、碧蓝的大海、葱翠的草木和清新的空气,这些都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恩物.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的高度发展和集中,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城市人口的过分密集,土地大量被占用,植被空前减少,地球上“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自然景色正在急剧改变,一直保持着的生态平衡正在逐步地遭到破坏.因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公害事件不断发生.为了给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人们对物质环境的改变控制在容许界限以内,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环境是否被污染?污染程度如何?何时出  相似文献   

3.
一、计算机智力发展的障碍模糊数学从诞生的那天起,便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且相辅相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电子计算机,便没有模糊数学。”另一方面,有了模糊数学,电子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会大大扩展,因为  相似文献   

4.
模糊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述远方走来一个人,他是谁呢?要让机器来辨认,应该遵循怎样的途径呢?也许有人会认为,只要应用现代的各种先进技术,把客体的各种特征测定得尽量清楚,总可以精确地得到结论。实际上在应用这种方法时,会遇到许多问题。是否该测定人的所有特征呢?对每个特征又该测到几位有效数字呢?对诸如人的肤色、走路姿势等特征,又该如何用传统的方法,用数字来表示呢?对于测  相似文献   

5.
数学基础与模糊数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糊数学创立以来发展迅速,国内外都在理论和应用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关于它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与经典数学的关系,学术界看法不一。《数学基础与模糊数学基础》一文提出了作者的见解,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结构力学是研究工程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理论的科学.结构分析就是计算给定的结构在某种外界干扰(动静荷载、温度变化、支承或部分结构的运动等)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等反应.结构设计是在符合设计规范和使用要求规定的条件下,考虑在结构使用期间可能遇到的外界干扰,进行综合对比,求出最好或较好的结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7.
李苏春 《世界科学》2006,(10):30-32
短短几年间,Google从一个单一、时尚的小公司成长为一个成熟、充满争议的跨国企业在硅谷101高速公路上有个经常堵车的地方,但如果你是个对算术充满自信的人,那么,将有幸获得一个可以打发这段寂寞时光的好方法:把目光锁定在一块写有“常数e出现的连续的第一个10位质数”的广告牌  相似文献   

8.
大科学与小科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和东方都在刮“大科学”之风,大量的研究经费都投入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某某组学”等计划上。在中国,“大科学”符合了国家一向的习惯,即“由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科研规划和运行。一些决策者们也认为“大科学”代表着未来科学发展的趋势。许多科学家都忙着篡写“大项目”的申请书,要求政府给予高达几亿到几十亿的经费。  相似文献   

9.
刘式达  刘式适 《科学通报》1997,42(14):1565-1568
地球系统包括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人类活动、气候和环境变化已迫使科学家研究这四大圈的相互作用.将地球科学和非线性科学联系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1)地球系统跨越很宽的时空尺度.从湍流到地幔对流,从植物的季节性循环到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其时空尺度跨越10~9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10.
模糊数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试图用模糊集的表达方法和模糊系统的处理方法来处理模糊概念。我们对现实世界中许多现象的认识是模糊的。但人脑却能从模糊的认识中综合出一个比较确定性的意见。例如,你看见很远地方有一个人对你迎面走来,形象很不清楚,但从其轮廓和走路的姿态看来很像你的老朋友某人。你就能作出一个论断:某人正在迎面走来。这一种辨识本领,从模糊认识中得出确定性的结论,是人们日常处理纷繁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而经典数学中还缺乏描述这一种手段的方法。模糊数学正是试图解决这一个问题的处理方法。1964年Zadeh首先提出了模糊集的概念。20多年来发展很快。1977年Brian Gaines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对模糊数学方法和软科学研究之间的关系做一探讨。软科学和软代数软、硬,是相对而言。这两个词进入科学领域,可能始自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广义地理解这些概念,把设备、机器、厂房等看得见、摸得着、敲起来硬梆梆的称为“硬”;把对这些硬件的管理,特别是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称之为“软”。所以,  相似文献   

12.
全国模糊数学与模糊系统应用成果学术交流会于1983年12月17~21日在广州召开,与会代表150余名。收到论文摘要近200篇,在会上交流的有90余篇,内容涉及地质,地震、石油勘探、农业经济、气象、环保生态、医学、建筑、交通、规划、决策、军事、心理、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是数学思想的产物,它的运用离不开数学模型。人们期待有这样一种数学工具,能把人的经验知识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输入计算机,铺设人机对话的桥梁。模糊数学便是这样一种有力的数学工具,正是由于它的出现,人工智能孕育着新的  相似文献   

14.
人脑·计算机·模糊数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运动创造了人脑,人脑又创造物质与精神的文明。在物质与文化两类人造产物中最有特色的东西恐怕有两个,一个是电子计算机,一个就是数学。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计算机是数学的一种物化,它是人脑的廷伸。现在,计算机正从人脑的外向辅助工具转变为对人脑的内向模拟。提出了机器智能的问题。这个转变引起了数学上的变革,数学,在把客观世界清晰化,把人脑思维绝对化的前提下曾经谱写了何等美妙的乐章,今天却要求她重新摩写人脑智慧中最生动、最有特色的另一侧面——非清晰、非绝对化的一面。这似乎是与数学本身不相容的一种要求,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却显出了一颗奇特的种子,这就是模糊数学。模糊数学,或者,非清晰性数学,是信息革命的重要工具,是软科学的语言。机器智能不可能等待人脑黑箱完全打开以后再搞,也不可能完全抛开这个黑箱去搞。人脑是思想的器官,就必有便于思想的结构,在其物质的结构之中,必然蕴藏着一定的数学形式结构和规律。思维科学—非清晰数学—计算机科学将形成机器智能发展的一个新的轴心。  相似文献   

15.
张剑 《科学》2005,57(2):42-45
1914年从美国倚色佳小镇走来,到1960年黯然退场于上海.中国科学社经历了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时期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作为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团聚了数千名当时的学术精英,在科学传播、科学研究、科学交流、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等科学体制化诸方面对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剑 《科学》2005,57(4):42-45
学术交流是科学家创建科学社团的原动力,定期召开学术讨论会与创办期刊是科学社团体制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中国科学社作为一个综合性科学社团,在中国近代科学交流的基础——科学名词术语的审定统一、学术讨论会与刊物学术交流等方面为中国科学交流系统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兵  侯强 《科学》2005,57(5):30-33
广义上来说,所有活的生物都有传播行为。而人类传播的独特之处则在于能创造和使用符号。科学传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关的范围之内而已。  相似文献   

18.
张剑 《科学》2005,57(6):21-24
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创建由外国人开其端,国人接其绪。外国人主要是传教士相继创建了不少学会组织,诸如1847年在香港成立的皇家亚洲学会香港支会,1857年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文理学会(翌年改名为皇家亚洲学会北中国支会),都是以学术研究、交流为宗旨的团体。国人创办近代社团组织活动起始于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当时出现了大量以科学学会为名的组织,诸如农学会、测量会、质学会、群学会、算学会、舆算学会等。但这些组织不具备科学学会的性质。既没有严密的组织条例和管理机制,也未形成促进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的运行机制,基本上是~些关注政治改进、社会改良的普通学会。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真正具有科学学会性质的团体,应是由留欧学生于1907年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后因成员陆续回国而无形中解散。  相似文献   

19.
引言近年来,人们经常引用列宁的一段论述:“从自然科学奔向社会科学的强大潮流,不仅在配第时代存在,在马克思时代也是存在的.在二十世纪,这个潮流是同样强大,甚至可说更加强大了.”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富有预见性的论断.回顾本世纪以来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首先是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语言科学等领域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可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这一潮流的强大作用.但是,如果把这一作用的结果,只看成社会科学在传统意义下的定量化和精密化,那  相似文献   

20.
模糊数学问世以来,发展迅速。我国在模糊数学理论和应用方面也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从本刊历年所发表的数学文章和上期“会议简讯”,可见一斑。本期所载《模糊数学在法学中的应用初探》一文,从另一侧面展示了模糊数学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