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主要研究镁钙耐火材料对IF钢杂质元素的影响,利用直读光谱仪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分析反应后钢样中杂质元素的变化及耐火材料成分的改变,并采用热力学计算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镁钙耐火材料不污染钢液,且材料中的CaO能与IF钢样中的S、Al、Si等发生化学反应,起到净化钢液的作用,是冶炼纯净钢的首选耐火材料.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镁钙耐火材料对IF钢杂质元素的影响,利用直读光谱仪及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分析反应后钢样中杂质元素的变化及耐火材料成分的改变,并采用热力学计算进行反应过程的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镁钙耐火材料不污染钢液,且材料中的CaO能与IF钢样中的S、Al、S等发生化学反应,起到净化钢液的作用,是冶炼纯净钢的首选耐火材料。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钢质量和纯净度要求的不断提升,对钢中有害杂质元素的去除日益迫切。本文简要论述了传统钢中杂质元素硫、磷、氢、氮和有色金属杂质元素铜、砷等的去除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4.
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了X80管线钢钙处理后在生成液态钙铝酸盐夹杂物区间内,钢中钙活度和铝含量的关系,确定了生成液态钙铝酸盐夹杂物钙活度的控制范围;计算了钢液铝硫的关系,以及温度对铝硫关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钢中硫质量分数为20×10-6时,液态夹杂物中的硫化钙溶解度可以达到0.18%.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镁对H13模具钢中夹杂物的影响,对H13钢中夹杂物的变性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分析了镁对夹杂物成分、形貌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镁处理H13钢后,夹杂物由Al2 O3转变为MgO·Al2 O3,复合型夹杂物的析出位置也发生了改变,夹杂物粒径变小。镁处理使钢中1μm左右的夹杂物增多,2μm以上的夹杂物减少,随着镁含量的升高,粒径的变化更明显。铝质量分数为0.01%~0.03%的H13钢中,微量的镁就可促使MgO·Al2O3夹杂物形成,镁质量分数超过1×10^-4会导致H13钢中MgO·Al2O3完全消失,镁质量分数在3×10^-5~5.5×10^-5时钢液中镁铝尖晶石的数量达到最多。  相似文献   

6.
ICP-AES法同时测定猴头菇中13种元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ICP-AES法同时测定了猴头菇中13种元素并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猴头菇中含有较稳定的大分子糖,很难通过湿法HNO3-HClO4完全消解,采用干法灰化,用ICP-AES法测定钾、磷、钠、钙、镁、锰、铁、铜、锌、硒、锶、镉、铅13种元素的含量,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72%~6.83%(n=7),回收率为90.9%~105.2%.  相似文献   

7.
通过FactSage 6.0热力学软件计算,研究了合金钢中镁铝尖晶石(MgO.Al2O3)形成和向低熔点复合夹杂物转化的热力学条件,以及钙处理对钢液成分和夹杂物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钢中生成镁铝尖晶石夹杂物需要镁的含量较低;当钢液中溶解钙的质量分数为1×10-6时,镁铝尖晶石会转化变成液态的复合夹杂物;随着钙加入量的增加,液态复合夹杂物中Al2O3和MgO的含量继续降低,CaO的含量继续增加,SiO2的含量较低,基本保持不变;随着钙加入量的增加,钢液中的氧含量会降低,镁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酸解法制备硫酸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年在四川东部某地发现贮量丰富、具有开采价值的菱锰矿组分构成特点,选择酸解法工艺制备硫酸锰,文中对原矿存在的钙、镁、铝、铁、硅和磷等杂质元素的去除,进行了扼要论述,制备过程又采取简便合理的工艺措施,从而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地方锰矿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为重要的人工栽培食用菌之一。本文就无机元素(钾、钙、镁、锰、磷、硫、铜、锌、铁等)对平菇菌丝体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试验结果显示:0.01—0.05%(w/v)的钙、钾、磷、硫及0.0001%(w/v)的铜、锌、铁对平菇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低浓度(0.01%)的锰、镁的促进作用不明显。除磷、硫浓度在0.10—0.20%也有促进作用外,其他各无机元素均不宜超过最适浓度,否则无明显促进作用,甚至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用ICP-AES法测定出口工业硅中铁、铝、钙三个杂质元素,并与两个行业标准测定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其回收率为98.8%-102.8%,测量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6%。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研究MgO-Cr2O3,MgO-Al2O3,Al2O3和MgO-C系耐火材料对钢中氧含量和夹杂物的影响,以及采用热力学原理分析耐火材料向钢中的传氧机理.结果表明:在1600℃下,上述4种耐火材料向钢中的传氧能力依次为MgO-Cr2O3>MgO-Al2O3>Al2O3>MgO-C;耐火材料中闭口气孔内氧化物组分分解所产生的平衡氧分压大于钢中的平衡氧分压,是耐火材料向钢中传氧的根本原因;MgO-C系耐火材料内部生成的CO在钢水界面处发生分解反应并溶入到钢中.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相平衡和热力学理论,并通过热力学计算,研究了耐火材料向钢液中的传氧机理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钢液深脱氧的情况下,耐火材料中闭口气孔内的氧化物组分分解所产生的平衡氧分压要明显高于钢液中的平衡氧分压,这是使耐火材料向钢液中传氧的主要原因;根据耐火材料的种类和组成配比的不同,耐火材料向钢液中的传氧能力亦不同;钢液中的氧含量越低,越会促进耐火材料中氧化物组分的分解和向钢液中的传氧·  相似文献   

13.
实验采用MoSi2炉研究了MgO,MgO-CaO两种耐火材料对55SiCr弹簧钢中夹杂物的影响.结果表明,MgO,MgO-CaO两种坩埚冶炼均能使钢种成分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但与MgO坩埚相比,MgO-CaO坩埚净化钢液的效果更好:一方面,经MgO-CaO坩埚冶炼的55SiCr弹簧钢,钢中P,S,酸溶铝[Al]s 以及全氧T.O质量分数分别降低至56×10-6,10×10-6,≤5 ×10-6,以及4×10-6;另一方面,钢中夹杂物的平均直径由1.376μm降低至1.222μm,夹杂物尺寸<2μm的比例由79%上升至89%.这主要是因为碱性MgO-CaO坩埚兼具脱磷、脱硫、脱氧的作用,同时CaO还能与钢中的Al2O3夹杂物发生反应,生成熔点更低的复合夹杂物,因此更容易上浮去除,进一步净化钢液.  相似文献   

14.
超低氧钢熔炼过程中炉衬与钢液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高温下耐火材料的相对稳定性及在真空熔炼超低氧钢过程中炉衬材料向钢液供氧的热力学条件和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在真空感应熔炼过程中,通过透气砖向熔池吹氩,可以实现在较低的真空度下熔炼超低氧钢,以及有效去除钢中的氧化物夹杂物颗粒。  相似文献   

15.
使用AlCaO作发热剂在中频感应炉内进行了钢液升温的实验研究·对实验中影响升温热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工业生产中本复合发热剂中铝的升温热效率可达87%·在实验基础上,针对升温过程中钢液化学成分的变化还对AlCaO复合发热剂的辅助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使用AlCaO作发热剂对钢液进行升温是可行的,升温同时兼具脱硫效果,可有效防止连铸时中间包水口阻塞·  相似文献   

16.
Al作为炼钢脱氧剂单独脱氧时易烧损,导致利用率较低;同时,其脱氧产物Al2 O3熔点高,形状不规则,不易在脱氧过程中上浮排出,造成水口堵塞,恶化钢材质量。为了提高铝的脱氧效率,同时使脱氧产物Al2 O3能快速从钢液中上浮排出,本文研究了一种以金属铝为有效脱氧组分,低熔点氧化物渣系为载体的新型复合脱氧剂。实验表明,使用该脱氧剂不仅可以保证钢液中溶解氧的质量分数在10×10-6以下,而且脱氧后钢中Al2 O3夹杂物与纯Al脱氧相比尺寸更小、数量更少,较显著地提高了钢材的纯净度,具有良好的脱氧效果。  相似文献   

17.
铝镇静钢的质量与其含铝量的控制有极其重要关系,本文根据钢液中氧活度α[o]与含铝量[Al]sol间存在的平衡关系,利用固体电解质氧浓差电池快速测定α[o],并对应于取样分析[Al]sol量,建立实测的α[o]—[Al]sol关系。从而,可通过直接测定钢液中氧的活度来测定钢液中含铝量,并通过测氧达到控制铜中铝量,确保钢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用国产元件组成了钢水定氧同时预报铝镇静钢中酸溶铝([Al]_5)的快速预报系统。实测得出了鞍钢转炉条件下α[o],T和[Al]_5 间的统计预报关系。在满足技术要求条件下,测成率>90%,预报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19.
38CrMoAl高铝钢钢水可浇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8CrMoAl高铝钢由于Al含量较高([Al]=0.7%~1.1%,质量分数),在连铸过程中容易导致水口的堵塞,因此需要对钢中Al2O3夹杂物进行形态控制,保证钢水的可浇性.热力学计算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钢中高含量的Al对渣中即使少量的SiO2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不采用传统的精炼喂钙线工艺,而进行转炉出钢过程渣洗操作,能将高熔点的Al2O3转变为低熔点的球状钙铝酸盐夹杂.同时,采用CaO--Al2O3基中间包覆盖剂,以避免钢渣反应导致钢中夹杂物含量增加.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钢水洁净度较高,可浇性好,连续浇注5炉后,水口内壁基本无结瘤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