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用荧光光谱法,通过考察β 环糊精(β CD)和单 [2 氧 (2 羟丙基)] β 环糊精(HPCD)水溶液中芘的I1/I3值的变化、芘与上述两种环糊精结合常数的大小,以及pH值对两种环糊精水溶液中芘的I1/I3影响的不同,研究了芘/β CD、芘/HPCD作用方式的差别.结果表明芘与β CD形成1∶2夹心式的包络物后,两个β CD分子大端口羟基间形成氢键,使芘与β CD形成的包络物更加稳定.而HPCD由于二位上取代基的位阻效应,与芘只能形成1∶1的包络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酚酞及甲基橙的包络作用。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客体形成1:1的超分子包络物,包络物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30×10~4L/mol、1.58×10~3L/mol。包结率及包络模式将影响吸收光谱的变化趋势。主客体间疏水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是形成超分子包络物的主要驱动力,氨键影响包络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无机盐存在下β—环糊精对萘的包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碱金属氯化物存在下β-环糊精对萘的包络作用,结果表明,盐类存在下萘-β-环糊精包络物形成常数增大并促进萘在β-环糊精水溶液中激基缔合物的形成,结果说明盐类的存在有利于强硫水性化合物的包络,并定量说明主客体间的疏水相互作用是包络物形成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向红菲咯啉(BPF)的电化学行为,研究了环糊精-BPF包络物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优化了环糊精-BPF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了HE—β—CD和BPF的包络比,用电流法测定了它们的包络常数。对应用BPF—HE—β—CD超分子电化学探针测定苯二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环糊精疏水空穴所具有的包络特性,在生物学中被作为潜在的酶模型进行研究,医学中被当作“分子胶囊”加以应用.在有机合成、对映体分离等其它研究领域也都越来越多地被研究和应用.通常采用H—NMR,差热一热重分析,X射线分析等方法研究环糊精的包结络合物.我们利用包结络合物的圆二色性(CD),研究了β—环糊精(β—CyD)与生物色素罗丹明B(RH)、茜素红(AL)形成的包结络合物.并对影响包结络合物的稳定性因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甲基橙与环糊精包络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备了以β-环糊精为主体、甲基橙为客体的晶体包络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包络物的形成。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与甲基橙开成摩尔比为2:1的包络物,甲基橙的两个苯环分别进行两个环糊精分子的疏水性空腔内,甲基橙-N=N-与环糊精的外沿的羟基形成氢键缔合,包络物的形成使甲基橙的相变行为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含有正丁醇(n-Bu)的β-环糊精(β-CD)溶液中,加入有机小分子苯酚(Ph)可诱导1-溴代萘(1-BrN)发射强的室温磷光(RTP)。实验结果表明所研究体系中形成了β-CD/1-BrN/Pn/n-Bu折四元包络物。在研究其生成机理的过程中,发现Ph分子在该四元包络物体系中,一方面其羟基与CD端口羟基形成氢键,覆盖在CD上、下端口,对外部氧向CD腔内扩散起着隔离作用,减少了氧对发光体激发三重态的猝灭;另一方面其苯环的疏水作用将1-BrN固定在β-CD空腔内,并填充了β-CD人内的剩余空间。这也进一步证实β-CD/1-BrN/n-Bu体系中,β-CD腔内还有空间,Ph的加入可填补该空间。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不同溶剂中水杨酸异辛酯(OS)的双重荧光性质,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和二甲基-O-β-环糊精(DM-β-CD)对OS双重荧光光谱的影响,并通过OS分子和-βCD空腔的大小对比,对OS分子与-βCD空腔的结合位点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OS与-βCD形成的包结物中,-βCD的分子空腔有利于OS分子间氢键的形成,从而导致基于分子间氢键的短波长荧光增强而基于分子内氢键的长波长荧光减弱;与-βCD相比,DM--βCD因端口边沿处甲基取代基对包结作用会产生立体位阻,更有利于OS形成分子间氢键.  相似文献   

9.
β 环糊精(β CD)可与1 溴萘(BN)和脂肪醇(A)形成三元包络物,使BN分子产生强磷光;用BP代替A,同 样可生成β CD∶BN∶BP三元包合物.当A和BP同时存在时,溶液中生成的β CD∶BN∶A和β CD∶BN∶BP三元包络物 之间通过缔合作用形成多元络合物.与β CD∶BN∶A相比,BP可对BN分子周围微环境进行调节,使BN分子的刚性增 强,磷光强度进一步提高,同时可观察到BN对BP荧光产生猝灭作用.当A和萘(N)同时存在时,因β CD∶N∶A包 络物的形成可使N基态二聚体包络物完全解离,N和BN分子分别被包络进不同的β CD空腔内,β CD可有效地屏蔽 BN对N的猝灭作用,N的荧光进一步增强;高浓度N存在下生成的β CD∶N∶A包络物沉淀也可起到提高β CD∶BN∶ A包络物的刚性作用,最终也导致了BN磷光的显著增强.分子相对大小分析为实验结果提供了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0.
表面活性剂的胶束化行为是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的重要特征 ,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领域 .尤其是表面活性剂的超分子体系 ,由于其与生命、材料、能源和环境科学等密切相关 ,倍受人们关注 .本文在 2 98.1 5 K测定了十六烷基氯化吡啶 ( CPC) +水体系和β -环糊精 + CPC +水体系的电导和体积性质 ,计算了 CPC在水溶液和β -环糊精水溶液中的偏摩尔体积 ,临界胶束浓度 ,CPC胶束的离解度 ,CPC的非极性链从β -环糊精水溶液到胶束的迁移自由能变化以及 CPC与β -环糊精所形成的包络物的计量比 .根据这些数据 ,分析了β -环糊精及其包络物…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溶剂热方法进行表面改性反应,成功制备了β-环糊精/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β-CD/TiO2)。FT-IR、UV-Vis、XRD、TGA的表征结果表明,含磺酸基(—SO3)的β-环糊精(β-CD)化合物分子是以化学吸附的方式键合在TiO2纳米颗粒的表面上,而不是简单的物理包覆。PL、UV-Vis和Raman光谱进一步表明,β-CD/TiO2纳米颗粒复合物对2,2′,6,6′-四氯联苯(PCB54)分子具有一定的吸附和包合能力,主要是由于β-CD的空腔与PCB54分子之间在疏水力的作用下,对PCB54分子进行识别和吸附,直至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分子间主客体包合物。  相似文献   

12.
环糊精具有一个内疏水、外亲水的空腔结构,通过主客体包合作用,能够与尺寸匹配的疏水基团形成包合物,并以环糊精空腔结构作为催化活性区域。环糊精空腔外侧的多羟基结构可与底物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起到催化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基于环糊精包合作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环糊精和改性环糊精在有机合成和聚合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用表面张力法研究了288K时6-OTs-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AC)形成的超分子包络物及CTAC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6-OTs—β—CD浓度的关系。研究发现,CTAC与6-OTs—β-CD可形成包结比为2:1的超分子包络物,包络物表观稳定常数为2.0×10^3L/mol。表面活性剂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与环糊精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环糊精分子的结构特征,首次通过机械化学法制备了α-、β-环糊精与三嵌段PPG-b-PEG-b-PPG共聚物的超分子包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利用机械化学法可以方便快捷地制备出环糊精与三嵌段共聚物的超分子组装体,组装过程中,环糊精通过疏水相互作用与共聚物链段包合、沿分子链滑移、分子间的氢键相互作用等形成了具有管道状多聚准轮烷结构的包合物.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β—CD)是由七个葡萄糖单元以a—1.4糖苷键连接的环状分子。无论是在工业上还是在化学实验室都是重要的化学试剂。它常被用作酶模型分子设计和具有光学活性物质的拆分、分离。然而,由于 β—CD 本身的选择性和类酶催化活性不  相似文献   

16.
环糊精(以下简称CD)是由6~21个葡萄糖分子α-1.4-糖苷结合而成的环状非还原性低聚糖。目前已经工业化生产的有三种产品:6个葡萄糖环的α-CD;7个葡萄糖环的β-CD;8个葡萄糖环的r-CD。这些CD都是由环糊精生成酶在淀粉中作用后制成的。由于CD为环状构造,内部有空洞,构成环形室,因而它有许多特性。CD在葡萄糖淀粉酶等中不易分解,对酸、碱、热都有有较好的稳定性,对有机分子、无机分子、气体分子有特异的包结作用,对水份不易吸收,这些物性,使得CD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领域。在食品加工中能使挥发性物质不挥发;使易受氧化或光分解物质稳定化;能改善食品物性;并能提高乳化和发泡性;还可作为干燥粉末化基材等。例如:  相似文献   

17.
硼酸化合物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包合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新合成具有分子内电荷转移性质的硼酸化合物:对-二苯氨基联二苯基硼酸(DBBA)与β-环糊精(-βCD)、羧甲基-β-环糊精(CM--βCD)、磺丁醚-β-环糊精(SBE--βCD)的包合行为,且测定了其包合物的包合常数,结果表明:在DBBA溶液中加入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时,其荧光光谱发生蓝移、荧光强度增加,环糊精对DBBA的包合能力的大小为SBE--βCD>CM--βCD>-βCD.同时,采用分子力学计算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预测了DBBA与-βCD形成包合物的最优化构型.  相似文献   

18.
提出用荧光光谱法测定环糊精包络物离解常数的新方法。对于1:1型包络物,若客体与包络物均有荧光且波长相同或者客体无荧光或很弱,包络物有荧光,则可用公式(I-I_0)/(I_∞-I)=(I/K_d)[CD]测定离解常数K_d 用提出的方法测定了对羟基苯甲酸和蒽与β-环糊精在水溶液中包络物的离解常数,与文献报道值一致。  相似文献   

19.
有机小分子甲醇、乙醇、丙醇、异丙醇、丁醇、丙酮、丁酮、乙腈、乙二醇在Britton-Robison三酸缓冲液中,不仅改变了β-环糊精(CD)空腔的微环境,而且使β-CD/萘酚超分子包合物的离解常数发生改变.文章用荧光法研究了主客体分子间的诱导契合和几何互补等方面β-环糊精/萘酚对小分子的结合能力和分子选择性.结果表明:β-环糊精/萘酚作为一种光谱探针可用于指示分子键合能力和分子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恶唑(PPD)和2,5-二苯基1,3-恶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恶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