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语言的词汇化,另一方面是语言的语法化。近年来,词汇化和语法化作为语言演进的两个主要方面,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就当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对现代汉语双音介词的词汇化及语法化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语法化研究的现状及内容作了大致的考察,并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从语言的历史演变来看,语法化的动因是认知的需要。对大千世界的语言表述推动了语法化的进行。本文同时简单探讨了抽象与语法化的异同,试图通过二者的异同建立一个语法变化的子模型。  相似文献   

3.
该文运用域包孕理论解释主谓结构动词化的形成过程.通过研究主谓结构的词汇化过程,发现语法化促使词汇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英语单词.  相似文献   

4.
词汇功能语法是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形式语法理论.这一理论框架突出了词汇特别是谓词在语法理论中的功能,同时利用语法功能这一概念将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联系起来.词汇功能语法的句法层次是语境自由的,词汇功能语法为计算机处理语言带来了便利,受到了语法学家和计算机研究人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5.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法化研究是国内外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粗略地概括了近年来有关"语法化"几项研究,并提出了当前和未来汉语语法化研究中几个值得着力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的语言演变现象。通过运用语法化学说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对汉语副词"白"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分析研究发现:语用需要是"白"发生语法化最重要的动因,而由于汉语是分析-孤立型语言,缺少曲折形态系统,因此"白"语法化的结果并未演变成曲折词缀。  相似文献   

7.
从语法化角度探讨语言共性,发现发生在不同类型语言、不同语法范畴、相同语法范畴内不同语法单位中的历时演变过程具有普遍性,而真正促成这一普遍现象的则是历时演变机制.因此应进一步扩大历时因素的作用,将语言的历时演变机制作为更加基本和稳固的共性形式纳入语言共性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的“进行”和“加以”都是最典型的形式动词,两者在很多句法环境中可以互换。但是,两个词语的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有着不同路径,历时演变的迥异导致了共时语义和句法功能的差异,尤其体现在两者对宾语和修饰语的限制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因"最早用为名词,而后逐步演变为动词、介词、副词、连词.它的语法化机制主要是主观化,同时,语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有"■的用法,包括实词和虚词在内大概有10余种之多。大部分汉语词汇的意义变化趋势是由实词功能逐渐向虚词用法扩展,从而实现实词的语法化。集合"有"的各种用法和义项,在语料库的基础上,探究"有"的语法化过程,展现"有"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1.
“行”是一个结合能力很强的语素,本文主要运用词汇化、语法化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古汉语中“行+X”的“行”的发展演变进行考察和讨论.认为其演化符合“实词>类词缀>派生词缀”的语法化规律,它经历了词根、中间范畴类词缀,但没能完成到典型词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连词"以免"最初是"连词‘以' 动词‘免'"的非句法结构. "以免"最初连用在先秦,词汇化的过渡阶段在宋代,发展和成熟在明代和清代. "以免"的词汇化是句法、语义、语用和韵律等方面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汉语“和”与英语and的语法化过程都可以归纳为:动词→介词→连词。从历时和共时角度对比分析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原因和理据,发现不同的人类语言的结构类型,在语法化的演变途径上具有一些共性,其机制是人类对语言的相同认知。同时认为,“和”与and的语法化过程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促使研究者在语法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若"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其本义的探析、考释及其演化,而对于其语法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部分研究也主要倾向于描写语法化的轨迹、路径,对其语法化手段机制的解释则更少。鉴于此,我们将从"若"的语源义入手,探讨"若"的语义演变路径、语法化轨迹以及语法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还"的词义引申、逻辑义的衍生及其话语功能形成的主要演变机制是主观化.语言使用者的对"还"的词义、句义及话语结构的理解,最终导致了它的语义演变.在这样一种语义→语用的演变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视角、情感、态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明周  董杰  程福干 《科技信息》2010,(20):I0006-I0007
语法隐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他在《功能语法入门》(Halliday 1985)最后一章指出,隐喻现象并不仅限于词汇层面,而且常常发生在语法层面,这便是语法隐喻.韩礼德把语法隐喻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类型,并指出名词化是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但通过本文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科技新闻语篇中还有形容词化和动词化两种表现形式;科技新闻语篇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客观性,但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在科技新闻语篇中人际隐喻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没有概念隐喻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7.
"非常"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语言单位,它既不属于副词家族的典型成员,同时它的意义、性质和语法功能也都不单一。在词性和词义上,"非常"经过了一个由实而虚的语法化过程。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来探究这一演变过程;并在共时层面上探讨"非常+N"中的N的语法功能及"非常+N"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语法学、语义学、统计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藏语方位词在真实文本中的方向范畴.研究方向范畴在文本中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探讨藏语方位词的语法化和词汇化问题,特别是方位词在文本中所承担的句子成分,最后从认知语法角度对方位词的方向范畴进行了分析,也是为认知机制的深度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连词。它经常放在一个短语或句子前面,引出一些条件。连词"无论"出现于隋唐时期,是上古汉语的跨层结构"无论"(又写作"毋论"、"勿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语法化和词汇化的结果。双音化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环境和重新分析是连词"无论"语法化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藏语的古今演变十分复杂,其中包括动词语法化。语法化只有具备语义相宜性和合适的句法环境才能发生。敦煌藏文里的语法化包括三个静态动词和一个动作动词的语法化。三个静态动词语法化为施动持续体标记和状态持续体标记,一个动作动词语法化为受动持续体标记和结果体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