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闽台两地科技产业合作的突破点是构筑两岸研发机构集中区,创建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龙头骨干企业,开发一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培育一批服务海西建设的科技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林璋 《海峡科学》2003,(2):14-15,18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海峡两岸共同努力,闽台农业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加入WTO以后,两岸农业都面临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剧烈竞争的严峻挑战.本文从闽台农业合作为我省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入手,展望两岸农业合作的前景,进而提出了两岸农业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系统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分析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分工与合作的研究现状,从亚当·斯密开始,分工在传统经济学中就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此相对应,与分工密切相关的合作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准确描述分工与合作的关系,本文引进了原子型企业(原子型产业、原子型经济)和系统型企业(系统型产业、系统型经济)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工与合作的辨证模型:分工与合作是社会资源位的函数;分工与合作互为前提和条件;随着资源位的变化,分工与合作交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两岸签署《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及《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经济动因出发,探索了两岸金融合作的规范发展之路,进而阐明了MOU及ECFA的签署对两岸金融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两岸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加速两岸证券市场的合作与开放;为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等等。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在产业发展上的优势互补性,为两岸经济的相互依存、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分工、经济的共荣共生创造了合作空间。提高海峡两岸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关联度的迫切需求,以及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产业联系不够、产业转移受阻、产业升级低效等现实困境,客观上都要求加强海峡两岸的产业分工、产业合作与结构优化,由此形成海峡两岸双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声音     
刘利华:两岸通信产业合作应更灵活紧密日前,在中国台湾台中市举行的海峡两岸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工信部副部长刘利华表示,两岸通信产业合作应更灵活更紧密,希望中国台湾厂商尽早布局5G,并与大陆共同研发技术、制定标准,共同搭建5G产业链。刘利华在访问中国台湾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时,邀请其董事长蔡明介加入大陆工  相似文献   

7.
两岸金融合作是两岸金融界人士期盼已久的议项.在陈水扁执政时期两岸金融合作议题可谓是可望而不可及.陈水扁下台后,新当局采取比较明智与开放的政策.使两岸金融合作变成可能与可行。两岸学者与金融界人士有“重拾火薪”之感,使两岸金融合作与交流重新摆上议程.因此两岸金融合作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科技合作是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发展而发展的。二十多年来两岸的科技合作经过双方的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试探接触、起步发展、迅速发展三个阶段,其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并逐步成为两岸经济合作的核心。它对提升两岸的科技水平、促进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创新发展,海峡两岸已充分认识到标准化与认证对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该文通过研究两岸光伏产业标准化与认证现状,分析目前的合作情况,并对进一步深化合作提出了若干建议,以期对两岸光伏产业对接、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科学管理研究》2016,(1):101-104
当今,学界对两岸智库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研究甚少,台湾科技智库在科技决策、公众及学术影响力方面差异较大,但都在积极尝试促成两岸交流与合作。近年来,两岸科技智库交流与合作逐步走向常态化。但是,两岸科技智库在交流与合作的层级、内容、平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重学术交流而忽略了政策影响,因此两岸科技智库还需从理念及具体途径入手提高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WWZ (WANG-WEI-ZHU)方法,对海峡两岸的全行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电气和光学设备业的出口进行增加值分解,探讨两岸在全球价值链中生产分工与依赖的关系。研究发现:台湾对大陆的顺差被高估,4 a平均高估45. 30%;大陆处于全球价值链相对上游的位置,承接更为复杂的生产分工,台湾处于国际分工的较高位置,接近供给端;两岸全行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电气和光学设备业的特征基本一致,但是也存在差异;两岸服务贸易本土化水平趋势相反,大陆本土化水平趋于升高,台湾本土化水平趋于降低;从全行业到重点行业,台湾当局对大陆贸易的政策影响了两岸的价值链关系,两岸贸易真正的获益者是台湾企业。建议大陆加快自身价值链升级,鼓励两岸合作,共同抵御外部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大三通”实施后,两岸经贸规模持续扩展,两岸间物流市场需求也快速增加.两岸物流业优势迥然各异.大陆物流业可以通过合作来提升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台湾地区物流业也可以通过合作来扩展服务市场范围,提高竞争力.两岸物流业合作发展是两岸物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优势互补是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出发点.两岸物流业合作将以互利共赢为原则,采用基于优势互补基础上的两岸物流业合作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马宁 《科技与经济》2006,19(1):8-10,64
形成企业主导型合作创新体系是当前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重点,围绕核心企业的配套研发体系更是区域产业链增长和要素整合的关键所在。针对当前产业链配套体系不健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创新合作网络和配套研发体系发展缓慢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围绕核心企业建立研发联盟体系的原因入手,探讨了典型区域内产业链中的配套研发情况,提出了几种近年来市场自发孕育或亟需推广的研发联盟模式,最后针对政府的职能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两岸开放政策的不断放宽,两岸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加强闽台职业教育合作,能增进彼此友谊、促进文化融合、加强交流互动、吸收职教经验,有利于实现双方互补共赢、维系两岸同胞亲情、遏制文化台独蔓延、引进台湾高端人才。在分析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对两岸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校际交流关系愈加密切、校企合作工作不断推进等发展现状,提出深化闽台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对策建议,即引导社会观念、强化政府作用、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平台建设、创新合作模式、开展师资互派,由此构筑闽台职教交流的长效机制和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15.
《科学管理研究》2016,(4):118-120
利用Web of Science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数据库,对两岸合著论文进行了检索,对过去20年期间两岸合作论文的数量、学科领域,以及两岸科技研究热点、科学研究机构等进行计量分析,并对两岸科技合作情况进行趋势分析。研究结论表明:两岸SCI合著论文目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合作论文质量高,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领域,合著论文的科研资助主要来源于大陆。  相似文献   

16.
谈力 《广东科技》2012,21(10):58-61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作为台湾最具创新活力的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在推动台湾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台湾工研院的三个发展历程,总结了工研院在体制结构、战略方向、组织管理、业务设计以及人员策略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对广东省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强产学研合作,整合科技资源力量,推动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结合新产品研发风险,分析了新产品研发的难易程度和研发项目对企业的重要性如何影响企业合作形式选择问题。基于Netlogo软件的仿真分析发现,如果新产品研发的难度较大和研发项目对企业重要性较强,应选择成本共担式合作;反之,则应选择固定支付式合作。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国际合作研发是企业能否提升创新绩效的关键.以2014年—2019年高新技术产业的203家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泊松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高新技术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研发能力、企业海外人才资源对两者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合作研发和创新绩效之间有正向关系,还有倒"U"型关系;研发能力正向调节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海外人才资源正向调节企业国际合作研发与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9.
2010年,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为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对促进两岸科技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强闽台两岸农业新兴产业合作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进展,但是很少有学者关注农业的主体者——农民这一群体,农民是农业科技转化的载体和农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者,因此本文就如何加强对农民的科普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两岸合作仍然会受到既有政治思维与政策的限制,两岸协商将进入所谓的"深水区"。马英九成功连任台湾地区领导人,避免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形势的逆转与倒退,也为下一步两岸关系发展、规划创造了重要条件与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马英九连任后,能否开创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深化经济合作、促进两岸真正和解与社会融合?可以预期,未来四年,两岸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方面会有重大发展,但要打破两岸政治僵局,讨论或协商敏感的政治议题仍面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