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彝族葫芦笙舞是彝家人世世代代传承的一种文化。文章主要从教育人类学的视角探讨葫芦笙舞文化对人的形成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并对有效保护和传承葫芦笙舞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的建立,其前提是必须要有文化,没有民族文化,就谈不上文化自信,所以要调查、研究,通过细致的工作,理清民族文化的根源和现实的存况。傈僳族是氐羌的一支在民族迁徙过程中形成的,由于没有文字,傈僳族的历史文化依靠口口相传得以延续。在傈僳族的口传的故事或祭祀经中,可以很清晰地解读出傈僳族有着祖先崇拜、葫芦崇拜等信息,而傈僳族祖先崇拜和葫芦崇拜,其本质就是龙图腾崇拜。白灵山地区及其周边地域傈僳族的葫芦笙文化、祭龙习俗、以及无处不在的"龙迹"等是傈僳族龙图腾崇拜的精神创造及民族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彝族乐器“葫芦笙”独具特色,是彝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本试从葫芦笙的特色,使用情况和改良等几个方面作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4.
藏羌古碉集中反映了藏羌地区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从古至今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众心理、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被赋予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观念,有着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文化信仰及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成为纪录这些时代藏羌地区的各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葫芦,曾经是母体的象征。中国民间送瓜求子的民俗行为,民间剪纸及刺绣出现的葫芦图案,民间乐器葫芦笙和葫芦歌舞,葫芦的原始功能,都具有祈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借助考古、神话、岩画对古羌乐舞进行考证和分析。认为舞蹈纹彩陶盆、陶鼓和陶哨,是古羌乐舞最早的实物见证;昆仑神话中的描述是古羌乐舞最早的记载;岩画是古羌乐舞的影像再现;古代文献中的"连臂踏歌"是古羌乐舞的发展记录。提出了古羌乐舞与藏族舞蹈一脉相承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拉祜族是云南15个特有民族之一,拉祜族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云南省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大省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讨论拉祜族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以全国唯一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了拉祜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居住在滇桂交界的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彝族文化有较大区别,跳宫节是其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宗教祭祀、金竹崇拜、铜鼓文化、葫芦笙文化、民间歌谣等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文章对跳宫节进行了细致的民俗志写作,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保护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以及宗教祭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文化。文章通过对拉祜族传统体育项目渊源的概述以及对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依托地方民族文化传承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完善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而且有利于拉祜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弘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10.
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活动中的美术文化,体现出鲜明的氐、羌民族本原文化特色,是氐羌民族传统文明和文化变迁的活化石。首先,祀神活动中的服饰、道具及其面具中的图饰符号,是氐羌族系生息繁衍的祥瑞符和祭天仪式的原始图腾。其次,无论区域内庙宇的建筑形制还是神祗造像的装饰彩绘,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状态下,传承着氐羌文化的历史脉络。第三,祀神活动仪式中的程序及其符号语言,被赋予了"神性"的权威的,传达出古氐羌民族本源文化特有的意趣。因而,该区域内的许多民间文化习俗,特别是祀神活动保持了氐羌民族原有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11.
拉祜纳是拉祜族中一支相对独立的支系。在拉祜纳的一个较封闭群体中采集了200个人的指,掌,跖,纹;分析了指纹型,总指纹嵴数,a-b纹嵴数,atd角,轴三角百分距,大鱼际纹,小鱼际纹,指间区纹,掌褶线,拇趾球部纹,趾间区纹等11类数据。  相似文献   

12.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一处早期蜀文化古遗址群,在七十余年的发掘历史中,先后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出土的具有音乐声学性能的器物,与战国时期蜀乐器和商代乐器之间有相似之处,并表现出蜀音乐文化自身的特征。通过考证与分析研究,这些器物的乐器功能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20年来拉祜文各类图书出版的现状,指出了拉祜文各类图书出版物减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出版经费不足,图书发行力度不够,拉祜文作者队伍薄弱等。根据多年的实践探索和调研,提出了解决拉祜文各类图书出版问题的对策和设想。  相似文献   

14.
拉祜语颜色词的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修辞性、文化性、民族性上。修辞性为文化性和民族性奠定了基础,民族性是修辞性和文化性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法来研究拉祜语颜色词对拉祜语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与古代民间遗存的典籍、文书、契约等文本资料不同,徽州的民俗家具作为有着固定使用功能的视觉文化遗产,其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在现代文化语境下,徽州民俗家具传达给人们的意义呈现出多种文化力量综合建构特征,着重对徽州家具民俗意义的组成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或可为民俗造物文化的理解另辟一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根本原因是南北自然环境的差异和人们能够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生产技术以进一步改造、利用自然,直接原则是封建社会中期由战乱和边患所造成的北方经济老区的严重破坏和政治中心的南迁、人口的大量南徒。经济重心的南移始于汉魏之际,完成于南宋。南宋以降,南盛北衰的局面已不可逆转且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个光荣传统,尤其以诗词表现最为突出。从思想内容看,或仇视侵略,提倡抗战;或反对议和,痛斥投降;或畅叙衷肠,抒写壮志;或关心人民,同情疾苦……表现着对敌斗争的强烈愿望和坚强意志,表现着忠于祖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发掘和继承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有利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多数学者认为孝的产生是个体家庭出现和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亲亲"的结果,而实际上丧孝与追孝产生的条件当中包含了必不可少的恐惧成分,其次才是"亲亲"。由于过去总是用唯物主义的史学观来告诉人们"人死为空",故而对古代遗留下来的丧葬礼仪,大加批判,斥责为"封建遗毒"。然而纵使它的确有众多的消极影响,但结合具体的历史环境,丧孝和追孝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以土地为中介、以农作物为生活资料而建立起来的农耕生存方式中,人首先受到影响、制约农作物丰歉的自然因素及其规律的奴役,其次受到专制和专制政治(政制)的奴役,再次受到神秘命运的奴役.这三重奴役最终导致人对自己的奴役,它既是前三重奴役的结果,又是前三重奴役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拉祜族作为山地民族,游猎、游耕的传统生计方式需要维持着一定规模的群体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拉祜族女性的生育率有一定的要求.而传统生存环境中较差的卫生条件影响着妇女产婴的出生率与存活率.近20年来,橡胶种植作为一种新的生计方式的引入,对拉祜族当地的经济条件、妇女受教育水平、饮食营养结构、公共卫生条件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基于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拉祜族妇女传统生育观念、生育任务以及妇女家庭角色在橡胶经济影响下的变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