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古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本文利用钻孔孢粉、海面变化及海岸线变迁等研究成果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和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并将环境演变研究和古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海侵及洪涝灾害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  相似文献   

2.
辽东半岛的小珠山、后洼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期辽南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址.通过对考古文化特征与渔猎—农耕经济的兴衰发展的分析,并结合孢粉、黄土等古气候指标对中国北方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进行的研究,同时叠加辽东半岛地区的海岸地质地形条件等特征,探讨了辽东半岛地区古文化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新石器时期以来文化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5000 aB.P的寒冷期,人类应对气候突变的响应不同,直接导致小珠文化的兴盛与后洼文化的衰退.  相似文献   

3.
中全新世关中陕北陇东地区文化演变及环境驱动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Origin软件对关中陕北陇东地区考古资料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该区域中全新世文化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关中陕北陇东地区在7.0—5.6kaBP和5.0-4.0kaBP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时期,而5.6—5.0kaBP和4.0-3.6kaBP则发生过两次明显的文化衰退.通过与全新世环境研究成果的对比发现,适宜的气候促进了该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而气候恶化和灾害则是该地区文化衰退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一九七四年夏至一九七六年,我系师生接受了煤炭部综合利用局、省煤田勘探公司关于开展苏、皖两省泥炭普查的任务。我们采用三米浅钻作工具,并到有关单位部门搜集有关的钻孔、考古、孢粉分析等资料。工作所及,促使我们进一步探索全新世以来江苏地理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钻孔资料帮助我们了解全新世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岩性特征。古文化遗址出土的遗迹、化石、以及古植物孢粉资料,为了解全新世以来的地貌、沉积相等地理环境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 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6.
洛阳盆地平原区全新世地貌环境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洛阳盆地平原区典型剖面的物质组成、测年数据和考古遗址空间分布特点的综合分析显示,该地区全新世地貌环境经历了伊、洛河一、二级阶地形成、阶地面接受洪积冲积物质和风尘物质不断加积、伊、洛河夹河滩地不断扩大的演变过程.二级阶地形成于全新世初期,一级阶地形成于约3.1 ka BP,阶地形成的原因以气候变化为主,因此两级阶地为气候阶地;夹河滩地自晚全新世开始,因伊、洛河汇流点东移而不断扩大;引起滩地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泾河中游ETC全新世剖面的木炭屑分布规律的分析,结合磁化率和考古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全新世时期野火活动规律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表明:马兰黄土堆积时期和全新世早期,气候比较温和干燥,当地常有自然野火发生;全新世大暖期(8 500~3 100a B.P.),气候湿润,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火活动仍有发生;从3 100a B. P.开始,人类活动加强,加之气候变得干旱,野火活动异常频繁.  相似文献   

8.
环境考古旨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其所处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而探讨由这种相互作用决定的人类生态系统。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的特色,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全新世以来持续多变的全球气候环境,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日趋复杂的人地关系,使全新世环境考古一开始就是环境考古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于近年来发展成为考古学、地球科学特别是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从科学引文检索结果分析入手,回顾了近年来全球各大洲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特色,以及地学考古、分子生物考古及多指标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重要进展。未来全新世环境考古必须加强交叉尺度的综合集成研究和长周期模型的开发应用,深入开展农业起源与传播、史前及历史时期土地利用与资源开发等专题研究,注重在人地关系动态阐释中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的结合,藉以发挥全新世环境考古研究成果的科学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半干旱的甘青地区全新世中期环境变化序列与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探讨了环境变化对史前文化发展的影响。分析发现:研究区中全新世优越的环境条件,为史前文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间,有利于古文化的繁荣;当环境变化的幅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力阀值时,就会导致史前文化的断层或转型;4ka BP以后气候的凉干化,是该区文化面貌衰退、牧业因素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三星堆文明的神秘消失,古环境演变应是重要原因,与全球性古气候环境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建立成都平原新石器时代以来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文化事件序列和古气候环境序列,进而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成都平原全新世以来气候变迁与中国其它地区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古蜀文化发展的阶段性与全新世以来气候的变迁直接相关并贯穿于古蜀文化演进的始终.其中气候温湿期对应着古蜀文化快速发展或繁荣时期,而古蜀文化的突然中断往往对应出现气候变冷干事件,显示古蜀文化演进与成都平原全新世气侯变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的14C数据和遗址分布特点与环境演变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得出: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中原文化北上,东部文化西进,新石器文化稳定发展;气候转为干冷时,新石器文化向东向南迁移.气候恶化导致北方地区"文化事件"频发,许多新石器文化发生更替现象.全新世气候环境演变,叠加在中国北方地区资源、环境的地带性特点以及新石器文化分布的背景之上,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与文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相似文献   

12.
山东地区的史前文化十分发达 ,这一发达与全新世中期暖湿的气候直接相关。同时 ,山东地区临海的区位、适中的海拔、多样的地表形态、放射状的水系 ,也为古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深入认识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这一问题上 ,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的结合 ,无疑会给彼此带来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3.
在对临汾盆地陶寺遗址北城墙外全新世黄土剖面粒度、磁化率、Rb/Sr值和CaCO3含量等气候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光释光测年结果和考古学资料, 探讨该剖面记录的环境信息及其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 全新世早期(10.5~9.6 kaBP), 东亚冬季风较弱, 风化成壤作用增强, 气候由凉干转向暖湿; 全新世早中期(9.6~4.9 kaBP), 风化成壤作用最强, 气候最为暖湿; 全新世中后期(4.9~2.5 kaBP), 风化成壤作用较之前有所下降, 气候较之前温干, 但较现今暖湿; 全新世晚期(2.5 kaBP)以来, 东亚冬季风增强, 风化成壤作用较弱, 气候较为凉干。暖湿气候期与文化的繁荣发展时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凉干气候期植被的退化可能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台湾民族文化的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台湾文化最初的源头开始,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由东山陆桥到台湾的古越人。台湾原住民的民族文化就是古越人的文化,这在台湾考古文物和民俗文化中都得到了充分的证据。对于认为台湾原住民文化来自南岛的观点,也进行了分析,指出南岛文化的历史远比台湾雅美人等原住民的历史为短。台湾原住民的语言和文化,同大洋洲波利尼西亚居民的语言和文化有相似之处,是由于他们都是古越人的后裔,台湾也可能是古越人去南岛的中间站。当然,台湾有些民族是从南岛迁徙回来的,那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故而台湾最原始的文化源头是在祖国大陆,这是众多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文化学家们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域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上,都以其勤劳、智慧、创造力发展丰富着中华民族灿烂的造物设计,辉煌着文明古国的历史。我国考古文化日趋区域化,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北的荆楚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不同区域的考古文化间如何影响和互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鉴此,以一个典型的边缘地区——河南省淅川县,从考古类型学方面分析一下边缘地区几种器物类型的互渗与演变,来说明中原文化与其所交接的边缘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6.
1999年6月至11月,山东省菏泽地区文物管理处,对定陶县力本屯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金、玉、铜、铁、陶等器物70余件,以及板瓦、瓦鱼、回纹砖等建筑材料100余件。该墓工程之大,规格之高,是鲁西南考古之最。本文依据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作一探讨性考证。  相似文献   

17.
享有“丰产之地、古居之都”的丰都是兴义市百万人口城市建设拓展的重要区域.张口洞古文化遗址是“兴义人”古文化遗址的核心地带,在此建设“兴义人”古文化遗址公园,条件具备、区位优越、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8.
遥感--现代考古研究的第三只"眼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代遗迹遗址遍布各地,仅依靠传统的考古方法和手段远不能满足我国考古工作的需要.而遥感技术大量运用到考古研究中,为考古工作带来了巨大活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文章仅从遥感技术的功能特点简要地分析利用遥感技术进行考古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及其在考古研究中具体应用,其目的在于推动遥感考古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1 999年 6月至 1 1月 ,山东省菏泽地区文物管理处 ,对定陶县力本屯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清理出金、玉、铜、铁、陶等器物 70余件 ,以及板瓦、瓦鱼、回纹砖等建筑材料 1 0 0余件。该墓工程之大 ,规格之高 ,是鲁西南考古之最。本文依据出土文物和史书记载 ,作一探讨性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