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利用大分子单体技术通过自由基溶液聚合合成了不同组成的接枝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g-N-异丙基丙烯酰胺)(P(MAA-g-NIPAM)),通过UV透光率的测定和荧光探针技术对接枝共聚物在稀水溶液中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共聚物P(MAA-g-NIPAM)具有温度和pH值的双重敏感性,不同组成的P(MAA-g-NIPAM)具有基本相同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当溶液的pH<6时,随着pH值的降低P(MAA-g-NIPAM)的主链从较为松散的线团构象变为较为压缩的线团构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L-天冬氨酸和苯甲醇反应,合成L-天冬氨酸苄酯(BLA),再与三聚光气反应制备N-羧基-L-天冬氨酸-苄酯-环内酸酐(BLA-NCA).以甲氧基聚乙二醇胺(MPEG-NH2)为引发剂,引发NCA开环聚合,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苄酯两亲性嵌段共聚物.利用核磁、红外、荧光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共聚物结构及理化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磁、红外图谱证明合成所得聚合物均为嵌段结构,调整MPEG-NH2与NCA的投料比合成了三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嵌段共聚物,这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性质的聚合物对药物纳米粒子的稳定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采用粘度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在选择性溶剂中微胶束的形成,探讨了共聚物质量浓度、溶液温度、接枝链长、PEO含量和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对微胶束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质量浓度和溶液温度的变化,溶液粘度随之改变,接枝共聚物在溶液中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两亲接枝共聚物的接枝链长、PEO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对临界胶束浓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苯乙烯—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 (PS-g -PEO)在选择性溶剂甲苯中的性质 .研究发现两亲接枝共聚物在选择性溶剂中可以形成胶束 .而胶束的形成受浓度、温度以及两亲接枝共聚物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温度越高 ,形成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 (CMC)值越小 ;分子中接枝链越短 ,其CMC值也越小 ;PEO含量越大则CMC值越小 ;而当PS -g-PEO共聚物分子量越小时其CMC值越小 ,胶束也越稳定  相似文献   

5.
以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 HB-co-4HB)]和顺丁烯二酸酐(MAH)为原料,通过微波辐照制备P(3 HB-co-4 HB)-g-MAH接枝共聚物.采用红外光谱仪(FTIR)、差示扫描量热仅(DSC)和热物台偏光显微镜(PLM)研究了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辐照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接枝率对P(3 HB-co-4 HB)结晶形态、亲水性以及熔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波作用下,MAH可与P(3 HB-co-4 HB)发生接枝反应,实验所得接枝率达0.30% ~0.78%:且接枝率越高,P(3 HB-co-4 HB)-g-MAH的球晶尺寸越小,亲水性越好,熔融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将乙醇加入聚(L-谷氨酸-γ-苯甲酯)(PBLG)-聚乙二醇(PEG)接枝共聚物(PBLG-g-PEG)的有机溶液中制备了聚合物胶束。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粘度法、动态光散射(DLS)、核磁共振(1H-NMR)、红外光谱(IR)等手段研究了PBLG分子链构象转变对PBLG-g-PEG共聚物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肽接枝共聚物能够在乙醇中自组装形成胶束,三氟醋酸(TFA)的加入不但改变了共聚物中PBLG链段的分子链构象,提高了形成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而且还改变了聚集态的形貌。  相似文献   

7.
提出“三步法”制备刷状聚乙烯醇-g-聚乳酸接枝共聚物(PVA-g-PLLA),合成出一系列PVA-g-PLLA.借助FTIR,1H-NMR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热行为与平均接枝数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PVA-g-PLLA的Tg和晶区熔融峰随着平均接枝数量的减少而相应降低.因此,利用“三步法”可以改变平均接枝数,从而有效调控PVA-g-PLLA的热行为.  相似文献   

8.
刺激响应性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已成为当前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先合成一种含有环糊精的大分子链转移剂,再接枝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合成具有温度响应性的星形的嵌段共聚物β-CD-g-(PNIPAM-b-PHEMA)_3,然后研究其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F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该聚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采用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UV-Vis)、动态光散射(DLS)考察聚合物胶束在水中自组装后的形貌、粒径大小及相变行为。结果表明:聚合物胶束在水中自组装成球形纳米颗粒,粒径在100-500 nrn之间;聚合物胶束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球形的核-壳结构,粒径约100nm,具有较低的临界溶解温度,且随着温度的增加,NIPAM链段发生由无规线团到卷曲球的转变,由亲水性的转变为疏水性,此时分子间发生聚集,粒径分布变宽,粒径增大。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丙烯酸(肉桂酰氧乙基)酯(CEA)及N-丙烯酰吗啉(NAMPL)的共聚物P(CEA-co-NAMPL).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聚合物水溶液的温敏性,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为35~38℃.傅立叶红外光谱研究的聚合物膜的光交联约在15 m in内完成,P(CEA-co-NAMPL)交联膜具有较好的水溶胀性,当P(CEA-co-NAMPL)共聚物酰化度为8%,光照时间7 m in时,P(CEA-co-NAMPL)共聚物水凝胶溶胀率最大为7 g/g.  相似文献   

10.
先用开环聚合(ROP)合成大分子的RAFT试剂(PCL-SS-DMP),然后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法,合成了亲水性的N-(2-羟丙基)甲基丙烯酰胺(HPMA)和主动靶向配体叶酸单体丙烯酰胺-叶酸(AA-FA),制备了具有主动靶向还原敏感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CL-SS-b-PHPMA-b-PFA),用核磁共振(1 H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此共聚物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胶束,由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动态光散射(DLS)表征可知胶束为尺寸约100nm的球形颗粒,用DLS观察到胶束粒径在10mmol二硫苏糖醇作用下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以抗癌药物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研究载药胶束在模拟人体环境中的控释行为.用四氮唑盐还原法(MTT)研究不同浓度的聚合物胶束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细胞毒性,并评价载药胶束在细胞中的抗癌效果.结果表明,PCL-SS-b-PHPMA-b-PFA可作为包载DOX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呈明显的还原依赖性,且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有望成为理想的抗肿瘤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减落和电阻率的测量,研究非晶态合金(Fe_(1-γ)Co_γ)_(82)Cu_(0·t)Si_(4·4)B_(13·2)(y=0,0.01,0·02,0.05,0·10)的结构弛豫。在25~350℃温区内,所有合金淬态和经退火处理后的弛豫谱都有两个峰。第一和第二峰的峰位温度或最可几激活能值Q_(mp)对Co含量(y)有不同的依赖关系。在驰豫谱第二峰出现的温区内,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偏离线性,对y<0.05的合金还有小峰出现。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了非晶 Fe_(77.3)Cu_(0.7)Nb_(1.3)Si_(13.5)B_(7.2)合金在400~600℃的温度范围内退火后磁性的变化。磁性测量结果表明,获得高磁导率的最佳退火温度约540℃左右;经 X 射线衍射分析证实:在该温度下退火,非晶态合金已经晶化并形成体心立方结构的α—FeSi 固溶体,其晶粒直径约10~15nm。这种超细晶粒的纳米晶是高磁导率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用DSD法、X射线衍射法以及电镜观察分析了Cu_(71)Ni_(10)Sn_5P_(14)非晶态合金的晶化过程。证明该合金在晶化前发生非晶基体的相分离。此后,两种成分不同的非晶相分别按多型性晶化及共晶晶化的方式进行晶化反应。整个晶化过程分成三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16.
The Busemann func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topology and geometry of a complete Riemannian manifold. In this paper, the Busemann functions on the real classical domain of the first type and the Cartan domain of the fourth type in the explicit formulas a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掺钕钛酸铋陶瓷粉料,对其相组成和形貌进行研究,进而制备块体陶瓷,对其电学性能和疲劳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料经550℃烧结后开始结晶,随烧结温度的进一步提高,结晶逐步完善而形成单相层状钙钛矿结构.块体材料的2Pr和Ec值分别为12.56μC/cm2和29.9 V/cm.经过1011次读/写循环后BNT的Pr值基本上没有下降,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疲劳特性.  相似文献   

18.
19.
通过高温(1173—1473K)固相反应.制备了钠快离子导体NA3.3Zr1.65-XTiXSi1.9 P1.1O11.5系统中X=0-1.65的一系列合成物,研究了该系统的相变情况,探明了在x=0.5-0.9 的组成范围内可制得NASICON单相.其中电导性最好的是X=0.6的合成物.在623k时它的电导 率为18.9S·m-1,在473—673K温区里其电导激活能为41.7KJ/mole.  相似文献   

20.
钠快离子导体Na2.5Zr2-xTiSi1.51.512.0系统x=0-2.0的化合物,由NaPO-ZrO-ZrP-SiO-TiO为反应的起始原料,在900℃-1200℃的高温下反应数小时至二十小时制得。系统化合物的相变关系已探明,并测定了有关的单纯相在不同温度下的导电率以及电导激活能。相当于起始组成为Na2.5Zr1.0Ti1.0Si1.51.512.0的单纯相(标为2.51相)在300℃时的导电率σ300=1.85×10-2(Ω·cm)-1,其电导激活能为23.64kJ/mole,相当于起始组成为Na2.5Ti2.0Si1.51.512.0的单纯相(标为2.52相)在300℃时的导电率σ300=0.46×10-2(Ω·cm)-1,其电导激活能为28.89kJ/m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