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粘钢加固混凝土简支梁分别受均布载荷作用和温度变化时加固端部界面端附近的奇异应力分布规律,讨论了温度变化、加固长度、钢板厚度及其端部结合角对界面端附近奇异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界面端附近由降温产生的温度应力与由均布载荷作用产生的应力具有相似的分布规律,增加加固长度、减小钢板厚度及其端部结合角均...  相似文献   

2.
碳纤维板与钢筋混凝土界面破坏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方法研究碳纤维薄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界面破坏形式,建立加固梁的界面力学分析模型,计算加固梁的界面剪应力以及相邻裂缝间距与碳纤维板拉力的关系,实验值与有限元值基本一致,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粘贴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片材对土木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可以提高工程效率,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文中从理论分析入手,推导了预应力FRP片材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界面层的剪应力和正应力的计算公式,分析了预应力作用下FRP片材和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层的应力分布,并通过有限元对碳纤维簿板(CFL)增强RC梁作了数值实验验证,探讨了初始预应力施加量和CFL厚度对界面应力的影响.理论分析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当CFL两端无锚固、施加初始预应力为CFL抗拉极限强度的20%时,CFL有发生剥离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CFS/GFS混杂加固RC梁界面应力的参数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混凝土梁FRP粘胶层的界面力学性能进行参数化研究,并将所得的界面应力与解析解对比,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CFS/GFS混杂加固梁界面有限元模型,并将其与双层CFS加固梁进行数值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杂加固可以有效地控制纤维布末端的界面剪应力,并且界面正应力也有所降低,这种加固方式具有优良的界面混杂效应.文中还就荷载、胶层弹性模量、胶层厚度、纤维布宽度对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荷载与胶层弹性模量的增加以及胶层厚度的减小,端部界面应力成比例增加,而纤维布宽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端部应力基本上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温度场中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在不同破坏模式下的承载能力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温度的变化对CFL增强RC梁的承载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1)当环境温度升高30K时,CFL厚度分别为0.1、0.2、0.3和0.4mm的增强RC梁的开裂载荷分别提高了5.37%、10.46%、15.9%和20.94%;(2)CFL厚度为0.1mm和0.2mm的增强RC梁的破坏模式为CFL拉断,其极限承载力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降低幅度小于3.5%;(3)CFL厚度为0.3mm和0.4mm的增强RC梁的破坏模式为混凝土压碎,其极限承载力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但升高幅度小于3.5%.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薄板(CFL)加固RC梁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桥梁工程.该方法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疲劳荷载下增强梁的变形规律.结合一系列疲劳试验,给出了挠度的发展规律,提出界面疲劳裂缝扩展寿命的预测方法.分析结果表明:构件挠度扩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加、稳定扩展、失稳扩展,其中第二阶段是构件疲劳寿命的主要阶段,在此阶段挠度缓慢增加,增加量与加载次数成线性关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疲劳荷载下挠度的计算公式和疲劳寿命的预测公式,可以较好地符合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界面端热应力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基于有限元方法,对黏贴钢板加固混凝土粱界面端附近的热应力进行了数值分析,探讨了钢板端部的结合角、钢板的长度和厚度对界面端附近热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粘钢加固混凝土梁界面端附近的热应力具有ln3r型的奇异性;减小钢板端部的结合角及其厚度能有效地降低界面端附近的热应力大小;钢板的长度对界面端附近的热应力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TRC薄板加固RC梁粘结界面应力状态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结论:粘结界面上存在剪应力,该剪应力大小与截面上弯矩成正比,并且和加固层与原混凝土梁之间的弹性模量比相关;提出改善加固梁破坏形态、提高加固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薄板增强RC梁界面温度应力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碳纤维薄板(CFL)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和CFL薄板的剪切变形,并着重研究了温度变化对界面应力的影响,推导出在温度变化和力载荷作用下CFL增强RC梁界面应力分布公式.温度变化引起的界面应力分布为:在界面两端出现高应力集中,端部的应力值最大,应力在端部附近迅速下降到一个稳定值.在△T=50℃;q=50 kN/m的载荷水平下,温度变化产生的最大剪应力为1.7 MPa,最大正应力为1.3 MPa,均布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最大剪应力为0.8 MPa,最大正应力为0.7 MPa.在对碳纤维薄板(CFL)增强钢筋混凝土(RC)梁进行设计时考虑温度应力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白飞云 《工程与建设》2012,26(6):800-802
文章通过碳纤维板(CFL)加固钢筋混凝土(RC)梁的四点弯曲实验,研究了CFL的长度、厚度、端部粘贴角和胶层厚度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并考虑了实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CFL加固后的RC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增加CFL的长度和厚度以及胶层厚度、减小CFL端部的粘贴角度均能有效地提高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采用在连梁两侧用螺栓固定钢板的方法加固连梁后,钢板与钢筋混凝土连梁组合协同受力、滑移分析,建立了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板与钢筋混凝土连梁组合协同作用下截面内力关系表达式及基于变形协调的滑移位移方程.结果表明:这些方程是建立理论模型,确定加固后连梁强度、变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粘贴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对土木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和修复,可以提高工程效率,改善构件的受力状况.有效预应力是预应力研究领域中最为关键的参数.本文以碳纤维薄板(CFL)加固RC梁为研究对象,进行理论研究计算有效预应力和采用间接预应力施加方法进行预应力CFL增强RC实验并测得有效预应力。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结果大体上比较接近,理论计算结果较实验值偏大。  相似文献   

13.
已有的计算预应力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界面应力公式都是基于弹性理论得到的,忽略了端部的应力奇异现象.采用ANSYS软件,对预应力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升温法对碳纤维片材施加初始预应力,重点研究了端部粘结界面应力分布以及初始预应力对界面应力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始预应力对界面应力最大值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FRP材料在砼结构的加固工程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现行加固规程主要采用静力作用下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没有考虑疲劳荷载作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在结构的使用中偏于不安全。通过对等幅循环荷载下碳纤维薄板(CFL)增强RC梁三点弯曲疲劳实验,得到CFL增强梁的刚度、挠度、混凝土裂纹扩展以及CFL与混凝土的界面的疲劳损伤演化规律,揭示了在等幅循环荷载下增强梁的疲劳破坏机理;通过对CFL增强RC梁正截面疲劳极限状态的分析,考虑施加的荷载幅值、疲劳破坏模式、FRP与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对结构疲劳寿命的影响,提出了CFL增强RC梁在等幅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正截面抗弯疲劳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常见的钢筋混凝土梁桥病害中普遍存在的上部结构承载力不足、桥下净空有限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增加主梁加固的新方法,并采用空间有限元分析了加固前后桥梁的静、动力性能.同时,分析了新增主梁与旧主梁的刚度比对于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增加主梁法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桥,加固效果良好,对加固后桥梁的纵、横向刚度提高明显;新、旧主梁刚度比采用0.5~0.7时,可采用新增空心主梁法加固,加固效果明显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6.
接触单元分析黏钢加固的界面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通过采用ANSYS中面-面接触单元对黏钢加固梁和双向板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黏钢加固梁的界面应力分布和解析解进行对比以及黏钢加固双向板的弯矩、剪力分布和差分解进行对比,其结果均较吻合;有限元结果表明应力在黏结层变化很大,对沿着黏结剂和混凝土交界面的应力和沿着钢板和黏结剂交界面应力并不相同,在混凝土界面的应力远大于钢板界面的应力,而所有的解析解都假设沿黏结层厚度方向应力均匀分布,因而无法得到黏接层和钢板界面应力分布.  相似文献   

17.
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9根用碳纤维布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抗剪梁为试验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间距、粘贴层数、粘贴角度及预加栽对加固梁抗剪极限承载力及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碳纤维布的应变变化规律及其破坏模式.根据试验现象,提出了CFRP有效应变、有效长度的概念.基于CFRP布两种破坏模式.在理论和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CFRP布粘贴角度影响的抗剪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采用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梁剪切加固后,其抗剪强度明显提高.图13,表3,参8.  相似文献   

18.
以试验为基础,将碳纤维补强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与能量联系起来,提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并进一步对该公式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公式进行碳纤维补强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附加锚固设计,可以保证锚固可靠。该公式简单、实用,便于设计人员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