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利用2277热活性滴定微量量热仪研究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反向胶束的形成过程,测定了热功率一时间曲线,获得了P204Na在直链烷烃体系中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胶束生成常数和有关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2.
利用 2 2 77热活性滴定微量量热仪研究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反向胶束的形成过程 ,测定了热功率一时间曲线 ,获得了P2 0 4 Na在直链烷烃体系中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 ,胶束生成常数和有关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胶束盐溶液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温度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胶束盐溶液粘度的影响,发现随温度的上升溶液的工由于圆柱形长棒胶束解体为小的球形胶束而下降。从ΔG/T对1/T作图法求得的ΔH值较从Eyring粘度理论计算的ΔG值要大得多。胶束的棒-球转变不是一步而是分多上,在转变过程各大胶束处于一系列的“活化结构”状态,认为与温度有关的ΔG值是粘流过程中形成空穴的自由能变,而ΔH值为包含有大胶束解体为小胶束过程粘性流动的总活化能  相似文献   

4.
PMBPNa在有机相形成反向胶束过程的量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滴定微量量热仪研究了PMBPNa在苯,甲苯,二甲苯作溶剂时形成反向胶束过程,用处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形成微乳液的方法来处理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有机相中形成微乳液的过程,获得了PMBPNa在有机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聚集数,胶束生成常数和有关的热力学函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P507皂化盐Cd(P507)2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形成反向胶束过程的问题,获得了Cd(P507)2在有机相中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聚集数、胶束生成常量和热力学函数。所得热力学函数△rGθm为负值,并随溶剂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少。△rHθm为正值,且随溶剂碳链的增长而增大,说明形成反向胶束的过程为吸热过程,△rSθm值表明,形成胶束的过程为熵增加过程,且溶剂碳原子数越多熵增加得越快。由此可以断定,形成胶束的这一过程主要为熵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6.
反胶束系统稳定性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的有机介质中形成的纳米级尺度的球状聚集体,属热力学稳定体系。文章从低界面张力效应、稀释效应、分散熵效应、弯矩效应四个方面对反胶束体系的稳定性作了唯象的分析,通过对反胶束形成过程体系自由能变化△F求极值。得到一个反胶束水池半径与体系物性参数的关联式。对关联式所作的分析表明。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提高,反胶束水池半径有增大的趋势。与文献报道的实验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几年核磁共振技术(NMR)对表面活性剂混合胶束的形成和性质的研究.NMR参数提供了如下信息:化学位移的变化显示胶束的形状;扩散系数的大小判断胶束的尺寸;弛豫测量(T2/T1)提供胶束的动态信息,其中T1提供胶束粘度信息,T2表征混合胶束是否形成以及相互作用的产生;二维NOESY,ROESY,HOESY实验技术显示混合胶束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混合胶束间的距离和立体结构.  相似文献   

8.
混合胶束催化N,N—二甲基甲酰胺碱性水解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胶束催化反应的相分离模型和相关假定,建立了适用于胶束浓度[M]小于底物浓度[S]的混合胶束催化反应动力学方程。在40℃下用热动力学模拟热谱曲线法,在表面活性剂复配(CTAB-Brij35、SDS-Brij35、CTAB-Im、SDS-Im、Bij35-Im)混合胶束溶液中及功能分子Im溶液中,研究了MDF碱性水解反应。应用作者使用的方程求得混合胶束与Im催化的反应动力学参数km,速率常数kf,  相似文献   

9.
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形成胶束的情况。考察了链长、分子间相互作用能对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能力、聚集形态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尾基-溶剂间、尾基-尾基间的作用能越大,越易形成胶束,所对应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越小,而头基-溶剂间的作用能对胶束的形成影响不大。CMC随表面活性剂链长的增加而降低。胶束在溶液中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形成大胶束→大胶束分散为小胶束→小胶束再长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粘弹性胶束压裂液的流变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粘弹性胶束清洁压裂液(VES-60)的流变动力学,首次建立了粘弹性胶束的流变动力学模型和方程,并用于描述粘弹性胶束压裂液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流变动力学模型能够确切描述粘弹性胶束的形成过程,模型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模型参数物理意义明确、合理。  相似文献   

11.
反胶束法制备纳米微粒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概述了反胶束法制备纳米微粒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反胶束中形成的纳米微粒的几种瓜方式及反胶束“水池”中纳米微粒的表征方法,并着重分析了反胶束法纳米微粒的影响因素,同时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邮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相似文献   

12.
检测体系的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表面张力、电导率等,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盐酸普鲁卡因(PCN)与酸性形态中性红(NRa)的相互作用.中性红能降低SDS的临界胶束浓度.在SDS稀溶液中,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减弱NRa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的强度.随着SDS溶液浓度的增大,NRa的光谱强度增大.NRa吸附于球状胶束表面,定位于棒状胶束膜相较深处.在SDS胶束体系中,随着PCN的加入,NRa的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3.
正十二烷基磺酸钠是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式为C12H25SO3Na,作为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是它的一个重要特性.本文利用电导法对正十二烷基磺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进行了研究,分别测试了它在不同温度时及添加不同的脂肪醇和不同的无机盐时电导率的变化,发现它们对形成胶束的影响,并利用物理化学原理对有关现象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采用粘度法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氧乙烯两亲接枝共聚物(PMMA-g-PEO)在选择性溶剂中微胶束的形成,探讨了共聚物质量浓度、溶液温度、接枝链长、PEO含量和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对微胶束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质量浓度和溶液温度的变化,溶液粘度随之改变,接枝共聚物在溶液中的形态也发生变化;两亲接枝共聚物的接枝链长、PEO含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对临界胶束浓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应用冷冻断裂复形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研究了三种典型国产减压渣油的物理结构。结果表明,减压渣油是溶胶态胶体分散体系,正庚烷沥青质和胶质重组分构成分散相胶团。胶质以两种状态存在:胶质重组分缔合形成分散相胶团,其余的胶质组分与油分(芳香分+饱和分)一起构成分散介质。分析了三种减压渣油及其组分的红外光谱、化学组成与结构参数,考察了渣油胶体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高电负性杂原子和芳香性是形成胶团的充分必要条件,氢键是形成胶团的重要分子相互作用方式。胶团的多少和聚集状态取决于正庚烷沥青质和胶质重组分的多少,以及它们的高电负性杂原子含量和芳香性的高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平衡表面张力的测定,研究了聚氧乙烯(10)油基醚(Brij97)/硬脂酸蔗糖酯、聚氧乙烯(20)油基醚(AEO20)/硬脂酸蔗糖酯及Brij97/卵磷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及胶束形成的热力学性质(ΔGom、ΔHom、ΔSom),并探讨了温度对各混合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三个混合体系均为非理想混合.对比分析得如下结果:(1)与AEO20相比,Brij97能显著提高硬脂酸蔗糖酯的表面活性.Brij97/硬脂酸蔗糖酯体系胶束形成及表面吸附能力均随Brij97的摩尔分数α1的增大而减小.(2)硬脂酸蔗糖酯、卵磷脂均不同程度的降低了Brij97的表面活性及形成胶束的能力.其中卵磷脂的影响更加明显,随卵磷脂摩尔分数α1的增大,CMC及ΔGom均大幅度增大.(3)在25℃-45℃范围内,温度升高,促进了各混合体系胶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用分子动力学的方法,模拟了十三烷基甲苯磺酸钠在不同浓度下油水体系的胶团形状,发现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随浓度的增加,依次自发形成从球状胶团、棒状胶团、层状胶团到反胶束结构的各种聚集体。并用扩散系数数值与直观模拟结果相对应,发现扩散系数能很好地表征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自组装情况。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HPC水溶液表面张力随浓度变化曲线.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HPC在水溶液中聚集过程表现出焓/熵补偿现象.补偿温度为Tc=298.06K.  相似文献   

19.
介观动力学模拟嵌段聚合物:形貌与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介观动力学方法对聚氧丙烯-聚氧乙烯(PPO-PEO)类嵌段聚合物溶液进行模拟研究,由该方法可直接得到聚合物水溶液体系的三维不规则介观形貌与动力学演变过程。该文讨论聚合物溶液浓度及嵌段聚合物组成等因素对溶液介观形貌和体系性质的影响,聚合物溶液体系的动力学演变过程以及相互作用参数和聚合物组成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浓度、疏水组分的减少,体系的介观形貌逐渐从凝胶向胶束状态过渡;聚合物水溶液介观形貌的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溶液体系很快形成凝胶或胶束形貌并在此后相对较长的时段内形貌发生微变,使体系能量不断降低,趋向平衡状态;聚合物PPO组分的增多或相互作用参数的增加,疏水核越容易形成,介观相分离越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