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BSG显带法及一种简单的银染色技术,研究了三种蛙(花臭蛙,棘胸蛙和大录蛙)的C带带型和Ag—NORs,并对其细胞分类学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 在近缘种分化中,染色体结构异染色质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间易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而易位主要表现于花臭蛙;(2) C带分析表明,花臭蛙较特化,它与棘胸蛙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大录蛙的亲缘关系较远;(3) 花臭蛙,大录蛙的标准Ag—NORs位于NO.10染色体的次缢痕区,这同已报道过的一些近缘种相似,说明NO.10染色体的次缢痕及其Ag—NORs为蛙属中多数近缘种核型的共同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用银染色技术对中华大蟾蜍(Bufobufogargarizans)和黑斑蛙(Rana.nigromaculata)的骨髓细胞.肠组织细胞染色体的核仁组织者,进行了观察.结果如下:1.两种动物带有银染色阳性核仁组织者染色体的数目均为1—2条.2.银染阳性的核仁组织者(Ag-Nors)出现部位是在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其中中华大蟾蜍的Ag-Nors位于No.6染色体长臂之未端,黑斑蛙位于No.11的长臂近着丝点区.3.有Ag-Nors联合现象.  相似文献   

3.
言密鲈(Colisa ladia)的核型和Ag-NORs带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肾细胞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一低渗一空气干燥法、Howell的银染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首次报道了言密鲈(Colisa ladia)的核型和NORs银染核型,研究结果表明言密鲈的染色体组型是2n=46=22m+6sm+8st+10t,具有1对Ag—NORs位于A组第2对的染色体的短臂端部.  相似文献   

4.
从染色体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的系统发生是当今细胞遗传学的主要倾向之一.染色体的进化已成为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众所周知,两栖类在生物进化的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它介于水生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之间,对研究及认识动物界的演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加之它的染色体大,且数目少,因此是从染色体及分子水平上研究物种进化的好材料。本文报道泽蛙(R.limnocharis Boie)的核型及核仁组织者区(NORs)的研究,便是试图从这方面做些初浅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及G带、C带和银染技术,对成都麻羊、吐根堡山羊及其杂交后代的染色体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山羊G带核型模式图.这三种羊的染色体数目为2n=60;普通核型和G带核型在三种羊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类的山羊C带核型有差异;Ag—NORs频率在不同种类的山羊中差异显著.因此,C带核型和Ag—NORs频率的研究可以为山羊的杂交育种提供一定的细胞遗传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蛙属是无尾类中的一个大属,分布广泛.国外研究较早,对该属30多种核型已有报道.国内自1978年以来,对蛙属带型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蛙属真蛙类中大头蛙的核型和带型迄今未见报道.作者研究了大头蛙的核型以及C—带,发现与蛙属中其他种在核型和带型上均有很大不同.实验用的大头蛙幼体均采自西双版纳州勐腊县补崩自然保护区.染色体制片参照Haertel方法,稍加改进;C—带技术采用Schmid改进的Sumner的BSG法.在已知的众多蛙属两栖动物的核型中,除了少数几个种有例外,其余的核型均为2n=26.由5对大型染色体和8对小型染色体组成,这是典型的蛙属染色体组型,而大头蛙的染色体组型无此特征,其2n=22,由8对大型染色体,1对中型染色体以及2对小型染色体所组成,与迄今已知的蛙属其它种相比,其染色体数目最少,大型染色体数目最多,而小型染色体数目亦最少,这种染色体组型不仅在蛙属,即使在无尾类的其它科中也是罕见的.大头蛙所显示的C—带带型除Noll未见有深染色区域外,其余各对的着丝粒C—带特别明显,无端带和插入型C—带.综上所述,大头蛙的核型和C—带是蛙属中高度进化的核型。  相似文献   

7.
九龙棘蛙和棘胸蛙的染色体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福建蛙类新纪录——九龙棘蛙相似文献   

8.
玉斑锦蛇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的染色体核型和带型,为探讨锦蛇属的分类和亲缘关系提供重要的证据。方法以产于贵州的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为研究材料,应用染色体的核型、C带、银带分析技术。结果玉斑锦蛇的核型为2n=38,含有20个大型染色体和18个小型染色体;每条大型染色体两端均具端粒区C带;第1,2,5,7号染色体具着丝粒区C带;第4号和第5号染色体中的一条同源染色体C带浓染,几乎占据整条染色体;标准NORs位于第11号染色体。结论玉斑锦蛇是迄今已报道的锦蛇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端粒区C带最多的物种;锦蛇属的标准NORs具有属的银染特征。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骨髓染色体制片方法已对云南白腹鼠(Ruttus coxingi)的常规核型作了简报。其核型包括17对端着丝粒染色体、4对亚中着丝拉染色体、4对中着丝粒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以及4个或6个 B 染色体。不同于 Makino 等人早年的报道.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对该种动物进行了染色体 C 显带和银染色研究,C 带所显示出的异染色质区域主要分布于端着丝粒染色体的着丝粒末端,而银染结果表明,核仁组织者区位于16号和20号染色体上,获得了其染色体内在结构上的一些特征。另外,文章还讨论了 B 染色体在家鼠属(Genus Rattus)动物核型中的分布情况.为研究家鼠属动物染色体增添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棒花鱼、铜鱼、江西的银染核型。棒花鱼2n=50,间期核最高银染点数为4,中期分裂相中最高为3,以2个的频率最高,位于Sm组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铜鱼的银染点数为4,位于Sm组第2.8号染色短臂末端,江西的银染点数目为2,位于Sm组第3号染色体短臂上,比较三种鱼的银染核型及其进化关系,我们认为,在Ju亚科的进化过程中银染点的数目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11.
鮈亚科三种鱼银染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棒花鱼、铜鱼、江西的银染核型.棒花鱼2n=50,间期核最高银染点数为4,中期分裂相中最高为3,以2个的频率最高,位于Sm组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末端.铜鱼的银染点数为4,位于Sm组第2.8号染色短臂末端.江西的银染点数目为2,位于Sm组第3号染色体短臂上.比较三种鱼的银染核型及其进化关系,我们认为,在亚科的进化过程中银染点的数目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12.
有关无尾两栖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如Benirschke et al,(1973),Bogart(1968),Schmid(1978a,1978b),吴政安,李树森,陈文元等。有些学者亦开始对某些无尾两栖类染色体进行带型研究。但这些两栖类动物多属于蛙科、蛙属和蟾蜍科、蟾蜍属。本文首次对产于安徽皖南山区山溪附近的蛙科湍蛙属武夷湍蛙(Staurois wuyiensis Liu et Hu)进行了染色体分析,并尝试进行G—带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旱地沙蜥Phrynocephalus Helioscopus(pallas)的核型,2n=(2V+201)+24m,NF=48,由11对大染色体和12对小染色体组成,第一对大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均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Ag—NORs显带显示NORs位于第二对大染色体远离着丝粒的一端。本文还观察分析了精巢的减数分裂。  相似文献   

14.
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研究了产于福建的竹叶蛙(Rana Versabilis)核型,其二倍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6条(2n=26),由五对大型染色体和八对小型染色体组成,全部染色体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这是典型的蛙属核型式。但其一恒定而清晰的次缢痕是在第6对染色体的短臂上。未见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在动物进化过程中,染色体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变化,无疑对物种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两栖类的染色体组型,不仅对生物的遗传变异、生长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基础工作之一。两栖类的染色体与鸟类和哺乳类相比较,其形态较大,数目较少,是研究染色体的良好材料。国内有关两栖类染色体的研究,过去做得很少,而近几年来这项工作进展较快,但迄今尚未见有大绿蛙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报道。据此,我们制备了大绿蛙的染色体标本并作了组型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鮸(Miichthys miiuy)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针对鮸细胞遗传标记匮乏的问题,利用荧光染色、硝酸银染色(银染)、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方法分析了鮸的核型特征,发现鮸的核型含2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2n=48t),鮸染色体经碘化丙啶(PI)染色后,荧光强度呈现特定的二维分布模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可转化为更直观的3D-光强度图,为鮸染色体的识别、配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18SrDNA和5SrDNA双色FISH结果显示,鮸的18SrDNA和5S rDNA均只有1对位点,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的近着丝粒区域和2号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银染显示鮸的核仁组织区域(NOR)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显示的暗带,均与18SrDNA位点的位置相同.鮸的端粒序列FISH信号分布于所有染色体的两端,未发现臂间端粒信号.综上,通过PI染色和图像分析软件解决了鮸染色体识别困难的问题,并使用FISH方法分析了鮸的核型特征,研究结果丰富了鮸的细胞遗传学标记,也为研究石首鱼类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及染色体显带技术,对藏系绵羊(山谷型)的显带核型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对该品种的染色体核型、G带、C带、R带和Ag—NORs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该品种的G带核型模式图。在此基础上,对各种显带核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为藏系绵羊的研究提供了细胞遗传学方面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徐宁  吴贯夫 《贵州科学》1993,11(1):19-22
本文报道贵州仁怀产绿臭蛙的核型、C—带和银带。其染色体数目为2n=26,NF=52,大型染色体5对(相对长度大于9%),小型染色体8对(相对长度小于7%)。第3、4、6、9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各号染色体均有着丝粒区C带,3q和4q上有一条居间区C带(4q异态),2p有一条弱居间区C带。9q有一对标准NORs(异态)。本文还讨论了贵州与四川产绿臭蛙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9.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Howell[1980]的方法(银染)和Sumher(1972)的方法(C带),制作染色体标本.首次报道了蓝曼龙(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的核型及银染和C带。结果显示出:蓝曼龙的核型公式为2n=46t,NF=46,具有1对银染分别位于t1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臂的端部,其染色体上NORs有明显的大小差异,结构和数目在不同的细胞中也出现了多态性,其深染C-带区可以分为着丝粒C-带,端粒C-带,居间C-带,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20.
长春地区褐家鼠染色体带型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我国东北长春地区褐家鼠的核型、带型(G—带、C—带和Ag—NO—Rs)特点,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褐家鼠的有关资料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在核型和带型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为分析我国家鼠属动物的染色体进化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