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生态足迹理论与江苏生态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足迹理论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从而成为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理论之一.江苏省正在大力实施可持续笈展战略,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加深了对全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认识,从而对生态省建设有若干启示,包括提高生态承载力;控制人口增长、提倡绿色生产与消费,尽可能减少生态足迹;追求集约型城市化,建设生态城市;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  相似文献   

2.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和分析了都安县1997、2001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多样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结果显示,近5年来都安县人均生态足迹大大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出现了生态赤字.整个县域呈现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较低、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不强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过高的特点,这表明当前都安县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很低,县域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可持续状态.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将其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苏州为案例,计算分析了其1993年~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算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苏州十年的人均生产性生态赤字均小于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4 hm2,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则均大于0.4 hm2,其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型,且生态效率逐年提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逐年上升,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是增强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及采用的发展能力测算方法可较准确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4.
生态足迹是一种可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针对江苏省溧阳市的经济、环境条件,通过测定该地区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该市人们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年溧阳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1943hm^2,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阶段;溧阳市化石燃料用地的生态赤字最大,其次为耕地、建筑用地、草地;与国内其他区域对比,溧阳市每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需求较小,为0.25hm^2,表明当前溧阳市资源利用效率较高。根据分析,提出促进该地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减轻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控制环境污染、引导人们合理消费。  相似文献   

5.
青岛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2007年青岛市生态足迹和人类发展指数进行计算,从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角度分析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现状。结果表明:2000—2007年间,青岛市生态足迹需求与供给的比例由4.37∶1增至6.40∶1,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化石能源地生态足迹最大,并且增长迅速,在总生态足迹中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38.10%增至2007年的52.24%,是导致青岛市生态超载的主要原因;青岛市人类发展指数较高;青岛市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因此,建议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数量和提倡绿色消费,以实现青岛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应用生态足迹评价方法,以湖北省2005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该省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评价研究了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指出目前湖北省的发展模式正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生态安全受到胁迫.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保障湖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积极建设生态型城市;保护和重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控制人口数量和过度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烟台市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度量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运用该方法对烟台市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市人均生态足迹1.5560hm2,生态承载力0.3541hm2,生态赤字1.2019hm2;此外,对烟台市1997-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反映出近10年来烟台市的生态足迹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了缓解烟台市城市生态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2000-2009年沈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定量分析了10年来沈阳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生态足迹的发展趋势、组成结构,评价了可持续消费的状态,探讨沈阳实现可持续消费的对策,为今后城市居民转变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消费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9年沈阳市城市居民消费的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1.3826 hm2/人增至1.8729 hm2/人,增长36.46%,其中化石能源用地增长尤为显著,增长354.82%.认为沈阳市10年来一直是生态赤字,且赤字的增幅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9.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广西柳江县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定量分析了柳江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006年柳江县人均生态赤字人0.095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巳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2)柳江县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生态足迹以耕地为主,生态承载力以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可用于人类消费的生态承载力结构较为单一;3)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区域对比表明,当前柳江县资源利用效率还较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及其预测--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2002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广西人均占用生态足迹为1.3369hm^2,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人均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为0.3901hm^2,人均生态赤字0.9468hm^2.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耦合,构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按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状态,对广西2003-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广西生态足迹处于强势增长时期,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会达到2.139hm^2,而当年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预测值为0.4322hm^2,人均生态赤字增加至1.7068hm^2,生态经济系统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在中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以2005年各城市统计年鉴为依据,对中国不同城市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香港生态足迹最大,为4.8676 hm2/cap,而香港的生态承载力仅为0.0399 hm2/cap,需求是供给的122倍,上海生态足迹仅次于香港,以下依次是北京、天津、青岛、沈阳、深圳和重庆.2004年香港生态效率最高,为3.9299万元/hm2,深圳次之,以下依次是上海、沈阳、青岛、北京、天津和重庆.与香港相比,中国内地城市生态效率还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河南省2007—2011年的生态足迹,定量分析了其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河南省的生态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并且赤字逐年上升。表明河南省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可持续发展呈现出弱化的态势。根据分析结构,笔者提出从完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生态意识教育等方面加快河南省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对比分析及研究——以深圳和苏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深圳和苏州发展的对比大多是从经济、生活水平方面进行的.但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却很少出现,基于此,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两个城市1997~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两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和苏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2004年为例,支持深圳市和苏州市的发展需要大约28倍的深圳市面积和12倍的苏州市面积.能源消费是影响两市生态足迹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苏州市的主要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而深圳市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14.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生态足迹是从生态学科角度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阐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模型 ,设计了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通过对城市物质和能源消费的分析 ,按照耕地、牧地、林地、化石能源用地、建筑用地和水域等土地类型以及食物、住宅、交通、商品、服务和废物等消费类型进行核算 ,建立了生态足迹计算矩阵 ,并同城市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选取了广州、宁波、苏州和扬州 4个城市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 :案例城市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 ,其人均生态赤字达 2 hm2以上 ;生态足迹分析有助于分析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 ,为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上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得到了上海市1996-2005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结合灰色预测方法对近期(2010年)和远期(2020年)的生态足迹及各类用地规模进行了预测,确定了生态环境适宜的上海市土地利用调控指标与优化布局,测算结果将有助于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调控,促进土地利用与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上海市统计数据为依据,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全市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平均每年增长6.5%;人均生态承载力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下降了20.5%;生态赤字呈现逐年加剧趋势;万元GDP生态足迹值相对较低并逐年递减,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上海市对自然资源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上海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能源消费主要靠外部供给。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城市地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通过比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与区域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平衡程度以衡量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在介绍生态足迹的理论和计算模型的基础之上,对深圳市2000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市2000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9751hm2/人,深圳城市生态处于非可持续发展状态,以消耗自身生态资源和转移生态压力作为城市发展代价。进一步分析了深圳市的生态赤字构成,生态压力的空间分布,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在城市区域应用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并就如何减少深圳市的生态赤字,降低深圳市对外部生态系统的依赖性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给大连市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压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分析1995~2009年大连市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研究近年来大连市产业结构变化与生态压力变化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连市生态赤字正在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生态足迹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大连市的生态赤字不断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减缓生态压力.认为大连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尚需调整才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现代农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