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国诗人常乃德是学界最早最清醒主张抗日的人士之一。抗战初期,他就与薄一波一道在晋东南长治拟联合开辟太行抗日根据地,后又在大别山区策划游击抗日,1941年赴四川崇庆继续宣传抗日,倡导后方建设。作为20世纪前半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及爱国诗人,常乃德一生著述颇丰,学术思想涉及众多领域,所著抗战诗文有《十九世纪初年德意志的国难与复兴》《山西少年歌》《翁将军歌》等。  相似文献   

2.
爱国诗人常乃德是学界最早最清醒主张抗日的人士之一。抗战初期,他就与薄一波一道在晋东南长治拟联合开辟太行抗日根据地,后又在大别山区策划游击抗日,1941年赴四川崇庆继续宣传抗日,倡导后方建设。作为20世纪前半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及爱国诗人,常乃德一生著述颇丰,学术思想涉及众多领域,所著抗战诗文有《十九世纪初年德意志的国难与复兴》《山西少年歌》《翁将军歌》等。  相似文献   

3.
1937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用“革命转变论”来概括他自己关于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策略。他说:“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主张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方向去。”“我们是革命转变论者,不是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者。我们主张经过民主共和国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为人民教育事业而奋斗。在读书问题上,他也有着鲜明的主张。应该选什么样的书来读?陶行知在1932年写了一篇《怎样选书》的文章,给一本书的好坏,拟定了三条判断的标准:(一)我们要看这本书有没有引导干了一个动作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张美善交融合一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力主教育为“抗战”服务.1938年底、1939年初两次到香港,宣传抗战、创办中华业余学校,还结合抗战救亡写了不少诗歌。惜乎《中国现代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有关教育家陶行知的章节以及报刊上缅怀陶行知先生的文章只字没有提及;近读香港中文大学卢玮銮(小思)女士寄给我的她所著的《香港文纵》有《陶行知在香港》一篇,较详细地述说了陶先生在香港一段时间的文化教育活动.现撮要如下,以资更好地理解陶行知的教育思想.1936年夏天,“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届年会在  相似文献   

7.
黑人是浸在血泪和耻辱中踏上美洲土地的。他们被当作奴隶从非洲掳掠和拍卖到美洲几乎是和英国人向北美移民同时进行的。四百多年来,黑人的苦难和屈辱,罄竹难书。早在南北战争之前,已有不少白人对种族歧视感到羞耻。最突出的是1859年白人约翰·布朗发动的哈泼斯渡口武装起义和白人作家斯陀夫人的小说《汤姆大叔的小屋》(又译为《黑奴吁天录》)。布朗起义失败后被主张与南方奴隶主妥协的布坎南总统处以纹刑。斯陀夫人却受到了林肯总统的赞扬。林肯接见了斯陀夫人,他说:“原来引起这场大战的那部小说,竟是出自你这位娇弱女人的手笔。”黑人著书倾诉自己悲惨命运的,则以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和哈利的《根》最为扣人心弦。但是这些皇皇巨著也难表美国黑人苦难于万一。  相似文献   

8.
刘勰主编的《心雕龙》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不提,主要是由于青年时代的刘勰,无论在人生观还是学观上同陶渊明都是格格不入的,尽管刘勰也主张“通变”运日新,也重视采,但他强烈的宗经思想使他的学思想和价值取向,相对地说比较保守,而萧统不仅在他主编的《选》中选录陶渊明诗八首、辞一首,而且还编了《陶渊明集》,并亲自撰写了《陶渊明集序》、《陶渊明传》,在《序》、《传》中对陶渊明作了很高评价,这是由于萧统虽贵为太子,但所处宫廷重重矛盾的环境,使他向往身心自由的理想社会,这与平淡自然、志趣高远的陶渊明诗作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读了他的一些著名论文《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行知行》等光辉论著,再联系一下自己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体会,觉得颇有感触。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观点,早在1927年前后创办的“晓庄师范”教学中已付诸实施了。1946年陶行知写的《教育生活漫忆》一文中,曾叙述了他创办晓庄学校的目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追求进步、富予创造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然而,对陶先生政治上进步到什么程度,他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的,至今在我国学术界一些人中还有不同认识。发表在广州《学术研究》1980年第二期内部文稿中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的几个原则问题》(以下简称《原则》)一文,就直率地认为:尽管陶行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五十年代初,我国思想战线上批判《武训传》及“武训精神”时,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也进行了批判,其中有人认为陶行知一生搞“教育救国”,这个“教育救国”,是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的而非爱国主义的。在“文革”结束后的陶行知教育思想再研究中,人们对这种观点提出了异议。笔者最近学习陶行知的部分论著,联系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形成、发展过程,更加明确地认识到,陶行知富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就是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及国家的民主、独立、兴旺发达。他不愧是一位民主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三言”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这部古典文献的出现,突出地标志着在我国战国时期,我们祖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在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与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哲学思想方面,《庄子》无疑地是起了消极的作用;而在文学语言方面,它却起了积极的作用。他的文学造诣是可以和同代屈原的“骚赋”分庭抗礼的。明末狂人金圣叹把《庄子》和《离骚》列为我国“才子书”的前茅,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夸大的。  相似文献   

13.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人教版《化学与生活》模块的编写充分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精神,一本优秀的教材若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是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然而,笔者在一次教研会上感觉到,有部分教师对人教版《化学与生活》模块的教学产生了一些困惑。  相似文献   

14.
况周颐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他和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同颁同光词坛。他们除了词的创作以外,主要成就是在校勘学和词论。况周颐的主要建树是在词学理论方面。《惠风词话》是况周颐的论词专著。在这部词话中,他提出:“作词有三要,日重、拙、大。”(卷一)本文对况周颐的这一论词主张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曹操身处汉末社会变革时期,在乱世中经历了无数的惊涛骇浪,他一生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保持着昂扬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是曹操的一生,还是其诗歌创作,都体现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乏志者也”的豪迈精神,暗含了他“天下大任,舍我其谁”的磅礴之气。  相似文献   

16.
迁父司马谈临死前感到自己终身遗憾的是:没有尽到太史职责,写出一部史书。他把未竟事业托咐给司马迁,要他“无忘吾所欲论著”,并以周公、孔子著书立说的精神勉励儿子。特别是孔子,司马谈说他“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谈死后,司马迁“紬史记金匮石宝之书”,着手准备,并表示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的话虽委婉,意思却很明确。他认为孔子卒后五百年尚后继无人。自己恪守遗训,以孔子论著精神为准则,继《春秋》写出一部史书,正是先人的意愿,符合时代要求,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夕,邹荻帆写政治讽刺诗时,曾用过一个笔名:史纽斯,其意是历史与谬斯的合称,以表明他的讽刺是历史与诗的结合。一九四九年诗人在香港自费印刷过一本讽刺诗集《恶梦备忘录》,署名史纽斯。(这是本十分希罕的诗集,当时仅印了五百本,由三联书店代为发行.由于时局的迅速的变化,这诗集很快被埋没了,成为历史了。)集中的诗歌正麦明了诗人的这一诗歌主张,今天读着《恶梦备忘录》,仍可感受到那个时代强烈的战斗信息,它真不愧为是时代的“备忘录”。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关于隐士的言行的记录虽然很少,但从这些仅有的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政治和世事的态度。孔子虽然主张积极入世,但他并没有放弃对隐逸的追求,孔子的隐逸是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为前提条件的。隐士们和孔子对归隐的不同追求共同构成了《论语》中的隐逸思想。  相似文献   

19.
正搜寻外星人,无论小学生还是科学家,无论大家身处哪里,这是一个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话题。长时间以来,科学家在搜寻外星生命时一直将大气中的氧气作为生物印记——一颗星球很难在没有生命的情况下生成大量氧气。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不过,不久前,研究者梳理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发现生命大规模制造氧气的能力仅出现于地球史最近1/8的时间内。因此,他们提出了搜寻外星生命的新"配方":如果一颗遥远行星上存在甲烷和二氧化碳,且没有一氧化碳,那么其上很可能存在生命。  相似文献   

20.
在滇南部中国与越南交界的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种人,他们没有族称,没有文字,分布在相隔甚远的四个村寨里,共109户633人。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自称“莽人”。不管你从本文中看到的是令人震惊的贫困,还是探索者眼中的原生态的生活,他们都是跟我们身处同一个时代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