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7月上旬,埃及外长舒凯里到访耶路撒冷,会见以色列总理兼外长内塔尼亚胡,后者还在推特上大秀亲密,称和妻子在家里招待舒凯里,一起观看了2016年欧洲杯决赛。舒凯里此访是近十年来埃及外长首访以色列,并相对罕见地访问了耶路撒冷而非不太敏感的特拉维夫,其目的在于推动埃及总统塞西今年5月提出的重启巴以和平进程、构建以色列与埃及"暖和  相似文献   

2.
1993年巴以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以来,中东和平进程一直蹒跚而行。前不久以色列传出的一连串爆炸声,再次将这一地区出现的良好和平势头推向危机。血案震撼以色列2月25日至3月4日,巴勒斯坦极端分子先后在耶路撒冷、阿什凯隆和特拉维夫制造了4起自杀性爆炸事件,造成61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哈马斯在随后发表的公报中表示对其中三起爆炸事件负责,并宣称,这是对易卜拉辛清真寺惨案和以色列特工杀害哈马斯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式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并拟将美国驻以使馆由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12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埃及提议的一份决议草案进行表决,该草案重申安理会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的立场,并要求所有国家不要向耶路撒冷派驻大使馆。安理会15个理事国中14个投了赞成票,但由于常任理事  相似文献   

4.
6月10日,美国众议院作出决议,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并将美国驻以使馆于1999年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该项决议在巴勒斯坦及整个中东地区引起强烈反响。老调重弹激化矛盾根据1947年联合国分治决议,耶路撒冷由国际共管。但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城为以色列“永久的、不可分割的首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此未予承  相似文献   

5.
时事概览     
《世界知识》2017,(24):8-8
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搬迁进程。在前一日的12月5日晚,就有3名美国匿名高级别官员透露了这个消息。他们表示,此举主要是对"现实的认可",也是兑现特朗普竞选时的承诺。但新使馆选址是否位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争夺焦点东耶路撒冷区域,还不可知。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发表声明说,美国政府这一决定是对所有为实现和平而付出的努力的"蓄意破坏",标志着美国已完全放弃其过去数十年在中东和平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欧  相似文献   

6.
外刊概要     
《世界知识》2012,(24):6-7
1旧冲突,新中东【英】《经济学人》2012年11月24日在中东这片土地上,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会有持久的和平吗?新一轮的激战证明这种希望微乎其微。为期两周的硝云弹雨,城市建筑已变成断壁残垣,140多名巴勒斯坦人和六名以色列人为此付出生命,其中多数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加沙的火箭弹第一次坠落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圣城耶路撒冷也无辜蒙受炮火之灾。尽管之前巴勒斯坦与以色列曾多次冲突,但环顾四周,  相似文献   

7.
正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到耶路撒冷后正式"挂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特朗普女儿伊万卡及女婿库什纳等人出席了开馆仪式。据报道,以色列外交部向80多个驻以外交使团发了"请帖",但最终只有32个国家派代表出席,其中有欧洲的匈牙利、捷克、奥地利和罗马尼亚,拉美的巴拿马、危地马拉和萨尔瓦多等,非洲的喀麦隆、安哥拉和刚果(金)等,亚洲的  相似文献   

8.
时事概览     
正美国迁馆激化巴以矛盾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正式在耶路撒冷开馆。此举激化了巴以矛盾,给巴以冲突的解决制造了新障碍,也给地区紧张局势增添了更多不稳定因素。开馆仪式上,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视频发表致辞称,美国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是一件早就该做的事。他宣称,美国仍"致力于促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持久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巴以问题而言,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自特朗普政府宣布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将美国驻以色列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以来,巴以冲突掀起了新的高潮。一边是欢欣鼓舞的以色列人,与美国政要喜迎开馆仪式;另一边是愤怒的巴勒斯坦抗议人群,与以色列安全部队爆发血腥冲突。不仅中东,整个世界也为之震荡,支持者有之,漠视者有之,中立者有之,谴责者有之……  相似文献   

10.
①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成立两个国家——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为“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②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次日,阿以之间爆发第一次中东战争。1949年2月,阿以双方签订停战协定.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5800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和耶路撒冷西区。③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两奈半岛、加沙地带、约量河西岸、耶路撒冷东区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④1978年9月,埃及和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埃及和以色列签署和平条约,1982年4月,以色列将四奈半岛全部归还埃及。  相似文献   

11.
正对沙龙的爱憎在不同群体之间判然分明,生前如此,身后亦是如此。以色列人称他为战争英雄,而他的敌人则管他叫战犯。1月11日,以色列前总理沙龙在特拉维夫一家医院逝世,而他于2006年因中风陷入昏迷,处于植物人状态已有8年。这位在战火中征战一生的以色列前国家领导人,结束了他85岁的传奇生涯。铁腕强人这是阿里埃勒·沙龙留给世人最经典的一幅印象:笨重的身躯在一排警卫的身后一起一伏地向前挪动,这位退役的将军带着队伍一步一步登上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庄严地宣称以色列入是这片圣地的主人——这片自阿以战争伊始,就从未停止过争议的土地。巴勒斯坦人的暴动回应了这一切,中东和平旋即跌入冰点。五年之后,沙龙再次掀起波澜。他无视犹太极端分子的人身威胁,义无反顾地按自己的计划强行撤出加沙地带,同时迁出生活在那里的约8500名犹太人定居者。  相似文献   

12.
<正>2023年2月21日,以色列议会正式通过全面司法改革计划中第一项法案的一读程序,为此,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爆发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自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极右翼政府于2023年1月4日宣布司法改革计划以来,以色列民间已发起多轮抗议示威活动。支持改革的群体认为,这将有利于提升以色列政府的运行效率;反对者则认为,改革将减少司法体系对以色列政府的制衡,  相似文献   

13.
《世界知识》2017,(24):8-8
12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并将启动美驻以使馆从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的搬迁进程。在前一日的12月5日晚,就有3名美国匿名高级男Ⅱ官员透露了这个消息。他们表示,此举主要是对“现实的认可“,也是兑现特朗普竞选时的承诺。但新使馆选址是否位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争夺焦点东耶路撒冷区域,还不可知。  相似文献   

14.
战争风云中果敢冷酷,和平进程中披荆斩棘。岁末的以色列沉浸在失去拉宾的巨大悲痛之中。连日来,耶路撒冷赫茨尔山公墓拉宾的墓前,前来瞻仰和哀悼的人群络绎不绝。在以色列,拉宾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他的战争经历和丰富的从政经验使他在军队和国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声望。少年壮志  相似文献   

15.
半月新闻     
10月23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临时和平协议。23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在华盛顿签署临时和平协议。6日耶路撒冷发生汽车爆炸事件,死3人,伤21人。以色列内阁宣布无限期推迟审议巴以和平协议。阿富汗武装派别塔利班与联合国在伊斯兰堡签署安全保障协议,为联合国工作人员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返回阿富汗工作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开掘隧道酿悲剧9月24日深夜,以色列当局在重兵戒备下打通了位于圣殿山西墙下一条古代隧道的新出口。为抗议以色列当局的这一行径,从9月25日起,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连续几天与以色列军队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双方死70多人(包括15名以色列军人),伤近千人。这是自1967年以来巴以间爆发的规模最大的流血冲突。巴以和平进程由此处于空前危机之中。耶路撒冷隧道位于耶路撒冷圣城内圣殿山的西墙  相似文献   

17.
正3000名2016年有3000名新移民定居在特拉维夫,特拉维夫也连续三年被冠以以色列"犹太人回归之都"的称号。以色列是由逃离迫害的犹太人建立的国家。在19和20世纪,俄国及欧洲反犹主义和纳粹大屠杀都推动了以色列建国的早期活动。以色列建国后,犹太人从20世纪50年代的中东、7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以及90年代的前苏联国家源源不断地涌入了以色列。2016年以色列最受新移民欢迎的城市  相似文献   

18.
正巴以冲突的战火让我想起20年前在洛杉矶国际电影节上观看的首映纪录片《许诺》(Promises,又译《美丽天堂》)。该片对住在耶路撒冷地区的七名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儿童进行跟踪拍摄,发人深省。七名小主人公分别为出生在以色列的双胞胎兄弟雅各布和丹尼尔,他们的祖辈从波兰逃到西耶路撒冷;笃信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小男孩马穆,他住在巴勒斯坦区的东耶路撒冷;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男孩斯洛莫;居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犹太老城难民区的巴勒斯坦男孩法拉和女孩姗娜宝;住在紧邻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居住区的以占屯垦区的以色列男孩莫许。  相似文献   

19.
尽管现在的局面似乎还有点儿乱,但种种迹象表明,巴以人民仍在期盼和平的曙光。1995年以来,每年的11月4日及以后的几天,以色列人都自发地悼念遇刺的拉宾总理。今年是拉宾遇刺十周年,悼念活动更显隆重。11月12日,以色列民众及国际知名人士约20万人在特拉维夫集会,缅怀总理拉宾。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动情地说:“从士兵到和平缔造者、从政客到政治家,拉宾一生的转变令我敬佩。”不该发生的事拉宾是以色列人心目中的战争英雄。他早年就参加了犹太武装中最精锐的“帕尔马赫”部队,战功累累,威信日增。升任以军总参谋长后,他又率领以军打了许多胜仗。…  相似文献   

20.
<正>5月初,以色列特拉维夫等城市爆发埃塞俄比亚裔犹太人的示威活动,抗议以色列警察的歧视和暴力行为。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导致多人受伤。此次抗议活动缘起一段视频录像。在这段录像中,一名埃塞俄比亚裔的以色列士兵在特拉维夫被警察殴打。事发后,两名涉事警察被停职。随着这一事件的发酵,以色列国内的族裔问题浮出水面。有争议的起源埃塞俄比亚犹太人因为黝黑的皮肤而成为当今世界颇为独特的"黑人犹太人"。他们曾长期生活在埃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