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准——备——动——身——!" 与此同时,旗舰上被打足灯光,照耀着巨帆三升三降,再远的地方都看得十分清楚. 浩浩荡荡,就如同一组真正的舰队出征一般.风雨飘摇中,巨大的帆船却如一叶小舟. 正当星河感慨之际,他突然发现"科学助理"也在这艘船上. "你怎么……"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按照这种解释,"时光隧道"就是不科学的了,因为它没有反映自然的客观规律,是"反规律"的。然而,"时光隧道"尽管不是普遍存在,但是它又确确实实存在着,因此,我们有关"科学"一词的定义还有待细细推敲,应重新给它下结论。宇宙包容的范围实在太大,有许多神奇未测的  相似文献   

3.
<正>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29岁,参与的研究成果被《自然》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41岁,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院士;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就是潘建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也是"中国的量子之父"。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研究科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  相似文献   

5.
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研究科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  相似文献   

6.
徐丽君 《科学之友》2010,(2):121-123
科学和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西方大部分的自然科学家都是宗教信仰者,在这些科学家身上,宗教和科学彰显着和谐。这些科学家所信仰的上帝并非我们常人所理解的干涉自然事件、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神,而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世界秩序,这种信仰是一种无神论的信仰,是一种强烈的宇宙宗教情感,这种情感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高动力,激励着他们去发现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最深邃的奥秘。因为在他们看来,上帝伫立在科学无限探索的尽头,研究科学的道路,就是通向上帝,逼近上帝之路。  相似文献   

7.
清末考据学派与中国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奠宙 《科学》2002,54(2):43-46
看到最近几期<科学>上关于"自然国学"的讨论,觉得其中有不少问题有深入讨论的必要.一般来说,一个学科的建立,总要有一些研究加以支撑.因而不揣冒昧,想在这里谈谈清末考据学派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影响,特别是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影响.事实上,"人文国学"和"自然国学"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正>大和战舰、维京战机、女妖轰炸机、黄金舰队……这些游戏中大名鼎鼎的太空作战装备,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太空大战的各种想象。进入21世纪,人们对于建立"星河舰队"的期望越来越强烈,网络空间甚至出现了网民自发编写的宇宙舰队作战理论。人类离"星河舰队"到底还有多远,成为了萦绕在每一个太空军事爱好者心中的巨大疑问。"星河舰队"家族  相似文献   

9.
尼采曾有句名言“上帝死了”。作为人之精神皈依的上帝,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其信仰是日趋式微了。今日之人类,面对自然无穷尽的挑战,傲然独立,凭借的正是自己灵智的产物——科学。现代科学技术为现代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科学探索对人类思想的深刻影响,使整个人类都清醒地认识到了科学的进步就是人类的进步,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个体代价     
生物圈4号里本来没有自然的季节,因此星河就更不明白为什么今天会选中一个阴霾的天气——春暖花开的日子过腻了吗? 接待星河的是4号圈的最高负责人,大家一般都称呼他为“头儿”,只有星河称他为“4头儿”。他热情地端茶点烟。星河伸手接了过来,放在一边。 “什么时候的事?” “前天。每月例行点数,结果发现少了一个。”  相似文献   

11.
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这是基督教会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衰落了,欧洲进入了神学统治一切的时代.上帝主宰一切,人是毫无价值的,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的羔羊,只能忠顺地听从神的摆布.在那些年代里,科学被认为是对上帝的侮辱,而一切学问都"归"神父所有,一切智慧都"集中"在<圣经>里.那个时代,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科学只是教会恭顺的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信仰所规定的界限."教会利用手中的特权,镇压所有"异端邪说".据统计,中世纪欧洲各国被判刑烧死的约有500万人,其中有不少是自然科学家.因此,在这个时期,科学的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有些领域与古代科学相比,甚至倒退了.  相似文献   

12.
在上世纪 90年代中期 ,我曾写过一篇科学评论 ,题目叫《科学不能带妖气》。当时是为了批评“人 ,是太空人的试验品”的观点。此文发表后得到读者的好评 ,并接到中国科协的邀请 ,参加了全国三科 (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学术研讨会 ,我在会上宣读了这篇文章 ,受到称赞。这篇不到 2 0 0 0字的文章竟被多家报刊杂志转载。我的观点很明确 ,科学一旦带上妖气就不是科学。《人 ,是太空人的试验品》其作者在书中宣扬的观点也非常明确 :人是上帝创造的。因为作者在书中论证了太空人就是上帝 ,上帝在一万年前来到地球 ,用基因工程的技术创造…  相似文献   

13.
<正>常有同学自怨自艾:"我感觉自己好像可有可无,没有人看得到我、关心我,我似乎被全世界遗忘了!"也常会有同学总习惯于待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安分守己,谈不上优秀也谈不上差劲,随着大流、默默付出多于彰显自己的个性……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存在感"吧。而你,是否也曾处于类似的境遇,有过类似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建一 《科学之友》2001,(1):18-19
在世纪之交,科学革命发生的前夜,一个涉及到当今基础科学最前沿的有关"暗物质"与"反物质"问题,成了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课题。"暗物质"是什么近年来积累的大量观测证据表明,宇宙中有90%以上的物质是不能用现有的仪器直接观测到的,只能通过引力效应等方法间接证明它们的存在.这些神秘的"暗物质"(也称"下落不明的质量")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物质呢?其实,"暗物质"就是比巳知的最小物质结构——原子更深层次的一种微观物质结构,它包括科学家们预言的和已经发现的许多微观物质粒子(如夸克、中微子……).为了便于解释,本文给这一层次的微观粒子选用一  相似文献   

15.
第二章:亡命天涯 1.一个光标志 风景仍在向后掠去,但速度已经明显比刚才慢多了。 星河的飞车仍旧处于敞篷状态,郊外的冷风使星河的头脑清醒了不少。他一度甚至产生了回去自首的想法,但在认真思忖了一下之后,他还是决定打消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星河平静下来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他应该前往另外一个城市系统,然后更换一个身份证号码。他以前曾经听说过,在有些地方,存在一些身份证号码黑市。当然这只是听说,因为迄今为止——准确地说是在刚才的事故发生之前——星河还一直是一个守法的良民。  相似文献   

16.
第四章追踪 1.“残缺的迷人世界” 在“残缺的迷人世界”的入口处,星河问杨婷这里有没有电脑,说自己要发一些私人信件。杨婷伸手将电讯室指给他看,然后自己先进了游戏室。星河来到电讯室,径直去做电脑查询。 星河先随便查询了一些最新的公共信息,直到利用自己一些拙劣的技巧确认这台电脑并没有自动反追踪反应,才开始正式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结果他除了得到有关“郭威已经到达‘古老城市’”的信息之外,没有得到其他任  相似文献   

17.
<正>2004年,被称为"科学奥斯卡"的《科学》杂志发布了"年度最重大的十大科学突破",本文主角——双脉冲星赫然在列……双脉冲星现身1967年7月,女博士研究生乔斯琳·贝尔在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太空的时候,发现天空中出现奇怪的脉冲信号。最后证明,这是一种新型的还不被人们认识的天体,它就是脉冲星。脉冲星是老年的恒星经过一次超新星爆发之后的产物,它爆发之后就只剩下一个核心,也就是中子星。中子星密度极高,质量不小,它们有很强的磁场,磁场从两个磁极发射出来,向太空中喷射出锥形的能量波。由于它们  相似文献   

18.
2005年Science提出了"人体内有多少个蛋白质?"这一科学问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完善,以及"后基因组时代"在蛋白质组学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都尝试来回答这一有趣的问题.经典分子生物学认为,一个基因只能表达一种蛋白,人类基因组含有约24000个基因,但蛋白质种类有50000多种甚至更多,显然可能有些基因可以表达的蛋白至少超过两种以上,才能够使机体复杂的功能需求得以满足.至今为止,科学家们对人体内蛋白质具体数量还没有达成共识.本文结合真核模式生物的进化、基因编码、蛋白质修饰以及当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发展,综合分析人体内可能存在多少种蛋白质,希望能够为回答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人们依旧相信"科学与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处在斗争漩涡之中"这种谩辞哗说,就是将科学置于危险境地。过去几年中,有三个时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历历在目,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还有更好的解决方法。第一个时刻是在英国杜伦大学圣约翰学院进行的一场辩论,有关水力压裂(通过水压将岩石层压裂,获得其中的页岩气)这一相当敏感的话题。我曾经多次看过这类讨论,既有直播也有广播,大部分的情况是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