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正>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后,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的来源进行了很多探索。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说法是艾滋病病毒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科学家通过检验生活在喀麦隆南部丛林中黑猩猩的粪便,追查到被感染的黑猩猩体内含有艾滋病病毒。其中,萨那加河流域的黑猩猩感染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简称SIV)和人类艾滋病病毒最相近。科学家认为,当地人被黑猩猩咬仿,一曦者在猎杀、屠宰黑猩猩时,感染了SIV  相似文献   

2.
奇云 《科学之友》2005,(7):25-26
抗艾滋病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艾滋病的蔓延和危害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目前还没有研制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2005年3月25日下午,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院有机材料研究室传来好消息,该学院汪志勇博士课题组与美国西莱山医学院合作,找到了阻断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复制发展  相似文献   

3.
《世界科学》2008,(4):47
南非艾滋病研究项目中心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了一种可以让HIV毒性减弱的特殊抗原,这种抗原是从那些对艾滋病具有独特免疫系统的人身上发现的。该发现表明人类可能有新的办法来攻克艾滋病。  相似文献   

4.
<正>10月20日,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主办的2014年度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向为艾滋病防治作出特别贡献的外国科学家颁发了纪念奖牌。作为亲善大使,彭丽媛曾经拍过一个公益广告。片中与她搭档的是一名3岁小男孩,但开始拍摄时,无论彭丽媛如何跟他讲话、逗他笑,他就是不理睬。原来,他是一名艾滋病孤儿,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从母体感染了艾  相似文献   

5.
据报道,科学家通过一项研究,终于发现艾滋病病毒的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位于这种病毒上的一段氨基酸序列。他们将其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最终攻克这个“世纪杀手”。  相似文献   

6.
余工 《知识就是力量》2004,(12):45-45,47
正当全人类同艾滋病殊死搏斗难分难解之时,在非洲中部地区,科学家从居民饲养的灵长类动物中,检测到一种新型的SIV病毒.它与HIV同宗,科学家称它为第二类艾滋病,在人与灵长类动物的亲密接触中,SIV的感染有一触即发之势.科学家们惊呼:警惕第二类艾滋病!不能让HIV的悲剧在人类社会重演.  相似文献   

7.
奇云 《世界科学》2005,(5):20-20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艾滋病病毒具有潜伏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形成这一观念的部分原因是,很多病人可能十多年之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然而,最近的两项研究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美国两个科学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立即对免疫系统内特定的免疫细胞——CD4T细胞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06,(3):47-48
中国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基因,它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一些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其他人更快发屣成为典型的艾滋病患者。他们的这项研究已绎发表住2月份出版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杂志》上。  相似文献   

9.
生命     
《科学之友》2005,(9):16-16
高效利用基因克隆成功,俄学者称意识可远程传导,长江生命科技研究所将推出治疗艾滋病新药,科学家预言飓风越来越强,专家揭示十大“癌症性格”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部分科学家认为,性恋现象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随着科学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此也开始逐渐宽容以待。但是,这部分人(尤其是男男同性恋)人数虽少,感染艾滋病的比例却很高。这一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通过基因研究发现艾滋病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人群中传播,这比先前确定的时间——1930年提前了好几十年。此前的观点是,艾滋病于1930年起源于非洲的喀麦隆,成为瘟疫流行则出现在1960年前后的比利时属刚果(今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但新研究暗示,早在1884年~1924年之间的某个时候,艾滋病病毒就已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人群中传播。不仅如此,这种病毒在此之前很可能已经潜伏了好几十年。这项新研究还进一步证实了艾滋病病毒从黑猩猩传给人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今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4年艾滋病报告.报告称,2003年,全世界有480万人染上艾滋病病毒,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年.截至2003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有3780万,去年有290万死于艾滋病.自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13.
历史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10-10
<正>12.01 1981年12月1日,世界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诊断出来。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1月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艾滋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通俗地讲,艾滋病就是人体的免疫系统被艾滋病病毒破坏,使人体对威胁生命的各种病原体丧失了抵抗能力,从而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这种病毒终生传染。当艾滋  相似文献   

14.
最近,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个体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存在遗传性差异。艾滋病研究专家和遗传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对揭示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侵袭人体以及人体是如何防御艾滋病病毒攻击之谜可能殊有意义。艾滋病研究先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盖洛博士说,他期望这一发现将为艾滋病研究开辟一条重要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休闲时光     
专家预言:十年内可能控制艾滋病世界著名艾滋病专家罗伯特·加洛教授认为,由于大量抗艾滋病药物不断研制成功,艾滋病有可能在未来的10年内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传染病。加洛教授是在最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艾滋病教育大会上讲话时作出这一预言的。这位美国科学家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之一。加洛说,艾滋病有可能被治好。未来一两年内将会有明显进展。他预言,1996年将会出现6种至12种较好的抗艾滋病新药,并指出这些新药能从不同的方面对病毒产生作用:干扰酶或激素;防止细胞被病毒感染;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等。摘自《中国科学报》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一种神秘的类艾滋病而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毫无结果。这种疾病具有艾滋病的特征,但患者并没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去年7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曾有大量关于这种类艾滋病的报告。之后,许多学者又会聚在美国亚特兰大疾病研究中心,他们讨论了几十位患者的资料,但仍未取得足够的证据,以支持存在一种  相似文献   

17.
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11月23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自艾滋病80年代初开始在全球蔓延以来,迄今累计已有5,00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英文简称HIV),其中1,600多万人已去世。1999年,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势头并未减弱,全球共有26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创下历年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全球又有约560万人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18.
尹琪  庄道明  蒋亚琴  赵传科  曾新  栗世铀 《科学通报》2009,54(24):3920-392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即艾滋病, 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 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人类免疫系统疾病. 从1983年, 法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从艾滋病病人体内分离出艾滋病病毒[1]至今, 已经过去26年了, 虽然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一直都在和艾滋病病毒进行着不懈地斗争, 但是时值今日, 艾滋病依然是人类无法战胜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9.
艾滋病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劲敌。在中国.各级政府为预防艾滋病蔓延采取了有力措施,同时一股民间防艾力量也在悄然行动。这支特殊的队伍中包括艾滋病病人、与艾滋病本无关系的社会人士、非政府组织和团体,他们或呼号奔走,或向艾滋病病人提供关怀和援助。他们力量微薄,却都步伐坚定;他们默默无闻,却都有着一颗滚烫的心。  相似文献   

20.
从1981年美国发现世界首例艾滋病病例至今仅23年,全世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到4000万人左右。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最初由一群美国艺术家发明并推广旨在代表关怀艾滋病病人的红丝带也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