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岫岩陨石撞击坑的证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鸣  肖万生  谢先德  谭大勇  曹裕波 《科学通报》2009,54(22):3507-3511
保存完好1.8 km直径的岫岩陨石坑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北部低山丘陵地区. 最近, 在该坑中心位置实施了科学钻探, 钻孔深度为307 m. 钻孔揭露了坑内上部107 m厚的湖泊相沉积物, 以及下部厚度为188 m的角砾岩堆积透镜体. 坑内填充的角砾岩是不同程度冲击变质岩石的混合堆积物. 所揭示的坑内地质和地层结构、坑唇基岩和坑内填充角砾岩中石英击变面状页理、以及冲击熔融岩石等特征, 证实了该坑的陨石撞击起源.  相似文献   

2.
陈鸣  谢先德  肖万生  谭大勇 《科学通报》2020,65(10):948-954
依兰陨石坑,一个直径1.85 km的碗形撞击构造,发现于我国黑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该陨石坑坐落在白垩纪花岗岩基岩上,大部分坑缘保存状态良好,坑体南部占总长度约三分之一的坑缘缺失.坑底堆积的花岗岩质撞击角砾岩中石英多组面状变形页理(PDFs)的发现,提供了确凿的冲击变质证据,证实了该坑的星球撞击起源.坑区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撞击角砾岩和坑底湖相沉积物产状等均与一个星球撞击场所的特征相吻合.距今大约1万年前,南部坑缘在特定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方向性的侵蚀和搬运,造成坑缘大规模缺失.  相似文献   

3.
(微)玻璃陨石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春来  欧阳自远 《科学通报》1997,42(16):1681-1695
玻璃陨石是地外物体剧烈撞击地球时,地表靶物质熔融后快速凝结的天然玻璃。地表发现的玻璃陨石多呈块状,棕黑色到浅绿色,一般为厘米级大小,表面多具空气动力学熔蚀刻痕;与地表发现的玻璃陨石不同,微玻璃陨石是在沉积物或地层极为局限的层位中发现的微细玻璃陨石,粒度一般为毫米级以下,它们与相应的玻璃陨石事件在成因和分布范围上有密切的联系,其形成年龄和化学成分与玻璃陨石相当,并常具有撞击成因的结构构造特征。 虽然玻璃陨石也是一种撞击玻璃,但它具有广泛而限定的地理分布,至今没有找到相应的、可以确定的撞击坑,其靶物质的性质也不清楚,因此玻璃陨石在概念上不包括与特定撞击坑或界线事件有关的撞击玻璃(Impact glasses)或撞击成因的微玻璃球。  相似文献   

4.
石英砂岩冲击变质与裂隙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红 《科学通报》1995,40(17):1548-1548
地球上陨击成坑的研究自50年代开始已有40余年的历史,人们对陨击坑的岩石、矿物、地质化学、冲击变质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1977年Griev等曾把陨击坑的证据归结为:可找到陨击体残存物、发现有冲击变质、具有类似陨击成因的物理特征等.但是,由于时代的久远,要找到陨石残存物是困难的,因此人们转而对陨击坑底部及周围的岩石、构造地形、矿物等进行研究,以了解地表岩土对陨击的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5.
曼桂陨石是2018年6月降落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目击降落型陨石.陨石样品具有新鲜的熔壳,内部呈浅灰色,可见黑色冲击熔融细脉.该陨石主要由橄榄石、辉石、长石以及较少的铁镍金属、陨硫铁、磷灰石等组成.手标本虽可见球粒特征,但背散射电子图像显示球粒界线模糊,残余球粒为斑状橄榄石球粒,基质呈现强烈重结晶特征,次生长石粒度较大,橄榄石和辉石的化学成分均一,可判定其岩石类型为6型.橄榄石的平均Fa值为25.1±0.3(n=71),辉石的平均Fs值为21.1±0.3(n=58),金属含量低,属于L化学群.因此,曼桂陨石是L6型普通球粒陨石.曼桂陨石遭受过强烈的冲击,冲击熔脉和熔融囊广泛发育,熔脉宽度可达600μm.熔脉内及边部的长石已经转变成熔长石,且部分长石转变成硬玉;发现辉石的镁铁榴石高压相,与硬玉伴生.根据这些强烈冲击变质特征,将曼桂陨石的冲击变质强度划分为S5级.尚未在熔脉及边部发现橄榄石、磷酸盐的高压相矿物.这些高压矿物相的缺失,可能是由于该陨石在冲击熔融后的冷却速率较慢,形成的高压相矿物发生了退变质.这些特征表明,曼桂陨石经历过强烈的撞击熔融事件,为研究其母体的撞击历史和高压相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标本.  相似文献   

6.
胡森  冯璐  林杨挺 《科学通报》2011,56(13):1050-1059
Y984028 是一块新的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 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岩石结构: 粒间结构和嵌晶结构. 与嵌晶结构区域的矿物相比, 粒间区域的铁镁质硅酸盐贫FeO、铬铁矿贫TiO2. 虽然Y984028 的岩石结构和矿物化学成分与GRV 99027 非常相似, 但两者的冲击变质特征有明显差异, 表明Y984028 不是GRV 99027 的成对陨石. Y984028 经历了强烈的冲击作用, 冲击后由于该陨石没有遭受明显的热变质, 因而该样品是研究类地行星早期撞击过程的探针. Y984028 熔脉中主要包含细小的矿物碎屑, 部分矿物边缘发育细粒化结构, 没有发现任何高压相矿物, 表明Y984028 在撞击过程中发生了部分熔融, 在较低压力下发生淬火.  相似文献   

7.
林文祝 《科学通报》1993,38(3):250-250
核爆炸和撞击坑靶岩,及冲击试验产物等的熔体凝聚物称为冲击玻璃.它是外成冲击变质过程中的一种非晶态固体.从液相或直接从固相转变到固态玻璃,所历经的时间大致在10~(-7)-10~(-3)s范围内,比正常玻璃约低6-7个数量级.广布在地球表层的(微)玻璃陨石,它是地球表面撞击事件的产物.故玻璃陨石也属于冲击玻璃.自然界还存在一种非晶态聚集体,那就是来自地球深部岩浆上升接近地表或火山爆发时的骤冷相——玻璃质岩石如黑曜岩、松  相似文献   

8.
太湖地区石英晶粒的冲击变形特征——太湖成因初探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何永年 《科学通报》1990,35(15):1163-1163
太湖是我国著名的经济湖,又是举世闻名的风景湖(图1)。对于它的成因,人们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曾提出过泻湖说、河成说、构造沉降说等成因假说。近年来还有人提出了太湖的陨石冲击坑成因说。太湖浑圆的形状,西岸呈平滑圆弧形以及东岸发育了一系列逆掩推覆构造(通常是泥盆系逆掩到二迭系之上)等,都被看成是陨石冲击坑说的依据。为了探讨陨石冲击  相似文献   

9.
广西博白县及百色盆地玻璃陨石裂变径迹年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峰 《科学通报》1994,39(15):1396-1396
玻璃陨石之所以引起各领域科学家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一种介于地球和天体物质之间冲击过程的综合产物,即地球外物体超速撞击地球表面的结果.人类从未观察到玻璃陨石降落或形成过程,玻璃陨石的研究将提供地球历史上天体物质冲击地面的撞击事件,从而推演其母岩和源坑.  相似文献   

10.
游振东 《自然杂志》2011,33(1):35-41
最近辽宁岫岩罗圈里的疑似陨石冲击坑,实施了深达307 m的科学钻探,在107~149 m深度发现一系列冲击波所产生的冲击变质的效应:  含岩石熔体玻璃的多相角砾岩, 石英击变面状页理和陨击玻璃等。从而使岫岩罗圈里陨石坑得到了证实。这是中国冲击变质作用研究方面的一大进展。研究确定陨石坑除了地形地貌特征之外, 主要依靠冲击变质效应的发现。权威性的冲击变质效应是:  震裂锥;高压,超高压矿物多形的出现;石英、长石等矿物中的面状页理以及震击均质体化和冲击玻璃的产生等。冲击波所产生的瞬时高压,不同于常规地质作用,它以应变速率极高并快速高温淬火和一定压力产生的后冲击温度等为特征, 导致不同程度的冲击变质效应,可称为冲击变质阶段 (stage of shock metamorphism), 不同的冲击变质阶段,作为近似的压力计,可以用以衡量冲击变质的强度。  相似文献   

11.
网脉状微角砾岩的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声  黄雄南  刘建民 《科学通报》2004,49(24):2580-2586
在大别山、贺兰山等地发现的网脉状微角砾岩与陨石撞击和隐爆火山活动无关, 也没有直接的断层位移联系, 表现为相对强硬的长英质结晶岩石中受张性或张剪性破裂网络控制、具黑色隐晶基质的角砾岩. 其公里尺度的规模、复杂的破裂组合关系、原地无序的围岩碎片, 尤其是化学成分与围岩接近一致的隐晶基质中无显著位移联系的超碎裂岩化作用, 以及可能的固态非晶质化变形性状等, 意味着该地区的深地壳岩石曾经发生了大规模、高能量的快速脆性破裂.  相似文献   

12.
苏彦  李春来 《科学通报》2020,65(16):1519-1522
正大约45亿年前,在地球形成后不久月球可能就形成了.从那时起,月球灰暗而荒凉的表面就不断遭受陨石和小天体的撞击,造就了现在这样一个布满碎石和撞击坑的月球表面.然而,在地表之下隐藏着最吸引人类探索的那些秘密.通过探测月球的内部地层结构,以及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和溅射物,人们就能了解月球撞击过程如何改造月球表面和火山活动等不为人知的历史.早在1972年,阿波罗17号搭载的雷达探测仪试验  相似文献   

13.
对1994年陨落在安徽省境内的庐江陨石的陨落情况、矿物相组成、球粒、冲击变质现象及其氧化现象等进行了介绍. 组成该陨石的矿物有:橄榄石、古铜辉石、透辉石、斜顽辉石、斜长石、白云母、金云母、白磷钙矿、铁纹石、镍纹石、陨硫铁、铬铁矿、钛铁矿和铁的氧化物等. 根据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初步确定该陨石化学岩石类型为LL6.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的形成与P-T之交的撞击事件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瑶琪 《科学通报》1986,31(13):1039-1039
作者认为太平洋是一个已遭到后期板块运动改造的地球上最大的撞击坑。它是古、中生代之交形成的。主要证据如下:1.太平洋虽经中、新生代板块运动改造,但仍保留有古撞击坑的环形外貌,与其它大洋不同。2.在环太平洋带边缘的前中生代变质沉积岩中发现有冲击变质矿物——柯石英。  相似文献   

15.
安徽庐江陨落的石陨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994年陨落在安徽省境内的庐江陨石的陨落情况,矿物相组成,球粒,冲击变质现象及其氧化现象等进行了介绍,组成该陨石的矿物有:橄榄石,古铜辉石等。根据矿物学和岩石学特征,初步确定该陨石化学岩石类型为L16。  相似文献   

16.
王祖伟  李兆江  徐利淼 《自然杂志》2004,26(1):25-27,F004
本文从环形的地貌特征、特殊的岩石组合、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伴生的混杂角砾岩等宏观证据和震碎矿物晶体、错位的斜长石聚片双晶、矿物纹理出熔和重结晶等微观证据,证明在平邑三官庙一带存在古陨击构造遗迹,并就其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2007年6月30日是"通古斯大爆炸"发生99周年的日子,这个困扰科学家近百年的爆炸原因,不断又有新的解释被提出。最近科学家在爆炸地点附近发现了一个湖泊,这个湖宽300m、深50m,形状类似一个低速撞击坑,为行星撞击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有意大利科学家指出"通古斯大爆炸"很可能是坠落在当地的一颗巨大陨石引起的;但俄罗斯研究人员认为坠落的不是石制的陨石,而是一颗由冰和干冰组成的彗星。  相似文献   

18.
四海 《科学之友》2007,(9A):30-31
2007年6月30日是“通古斯大爆炸”发生99周年的日子,这个困扰科学家近百年的爆炸原因,不断又有新的解释被提出。最近科学家在爆炸地点附近发现了一个湖泊,这个湖宽300m、深50m,形状类似一个低速撞击坑,为行星撞击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有意大利科学家指出“通古斯大爆炸”很可能是坠落在当地的一颗巨大陨石引起的;但俄罗斯研究人员认为坠落的不是石制的陨石,而是一颗由冰和干冰组成的彗星。  相似文献   

19.
南极格罗夫山陨石GRV 99027: 一个新的火星陨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报道我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回收的GRV 99027火星陨石的岩石学、矿物化学和氧同位素组成. 该陨石由嵌晶结构和粒间结构两部分组成, 其中粒间结构区域以含长石和磷酸盐, 以及橄榄石和斜方辉石富FeO为特征, 明显不同于嵌晶结构区域. GRV 99027陨石的上述岩石矿物学和氧同位素组成等特征与已知的3个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相同. 据此, 将该陨石划分为第4块二辉橄榄岩质火星陨石.  相似文献   

20.
太阳系撞击年代学是研究太阳系固态天体表面撞击成坑的时间序列的学科。它是在对地月系、类地行星等太阳系固态天体表面不同地质单元上的撞击坑形态、密度及大小分布的观测和统计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行星表面年龄测定方法。《太阳系拉击年代学》一文介绍这一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