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脑、肾、肝和心脏五种组织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 :在不同器官中酯酶同工酶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比较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酯酶同工酶它们的酶谱相似外 ,在它们的各个相应组织之间也显示出差异 ,表明酯酶同工酶在泥鳅种内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对于探讨泥鳅不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将是一个很有用的手段。本文认为肝脏是研究泥鳅与大鳞副泥鳅种群生化遗传结果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2.
对江苏邵伯湖区的野生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肌肉中的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者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泥鳅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泥鳅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大鳞副泥鳅(P<0.05),而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长链多饱和脂肪酸、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的含量,以及∑n-6/∑n-3比值均显著高于大鳞副泥鳅(P<0.05)。对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品质进行评价,发现泥鳅比大鳞副泥鳅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性腺细胞H-Y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雄性小鼠脾细胞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滴度的抗H-Y抗原抗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胞毒性实验,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细胞进行了H-Y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泥鳅中雌雄性腺细胞均含有H-Y抗原;大鳞副泥鳅中,H-Y抗原仅存在于雌性性腺细胞中,提示其为ZZ/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4.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性腺细胞H-Y抗原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雄性小鼠脾细胞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获得了高滴度的抗H-Y抗原抗体.在此基础上,利用细胞毒性实验,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性腺细胞进行了H-Y抗原的检测.结果表明,泥鳅中雌雄性腺细胞均含有H-Y抗原;大鳞副泥鳅中,H-Y抗原仅存在于雌性性腺细胞中,提示其为ZZ/ZW型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获得大鳞副泥鳅幼体,采用石蜡显微切片技术对幼体性腺发生、分化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是在出膜后14 d出现了未分化性腺,卵巢分化始于25日龄,到45日龄分化完全;精巢则是分化于30日龄,于75日龄分化为I期精巢.卵巢分化早于精巢.从性腺分化开始,将要发育为卵巢的性腺还表现为体积快速增大,向体腔中间靠拢,横截面变宽,而将要发育为精巢的性腺则呈两端尖中间稍突的梭形,增生并不明显,这些特征可能与雌雄性腺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分化速度有关,可以作为大鳞副泥鳅性腺早期分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以离子液体1-十二烷基-3-甲基氯化咪唑([C12mim]Cl)为诱变剂,以大鳞副泥鳅为受试动物,采用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生理毒性试验,研究了离子液体[C12mim]Cl对水生生物的生物毒性作用.急性实验表明:[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有明显的毒性,其对大鳞副泥鳅24 h和48 h的LC50分别为45.83和36.82 mg·L-1,48 h的Sc为7.13 mg·L-1;微核实验表明:染毒后,随着时间和[C12mim]Cl浓度的增加,大鳞副泥鳅红细胞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升高;生化实验表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在同一浓度不同时间的处理组中,两酶的活性是先降低后升高.在同一时间不同浓度的处理组中,两酶随处理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C12mim]Cl对大鳞副泥鳅具有显著的遗传毒性和生化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Ag-NORs为指标,研究了长时间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肝、肾和脾组织细胞核转录活性的影响.把试验动物置于水族箱中,0~28 d不投喂任何食物;29~35 d恢复食物的投喂.分别于0、7、14、21、28、29、30和35 d取出5尾测定其肝、肾、脾组织细胞核中Ag-NORs颗粒数目变化.结果表明:在长时间饥饿情况下,Ag-NORs数目减少,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生理活动逐渐趋于减缓.恢复投喂后,三种组织中Ag-NORs数迅速恢复.第1 d,肝和肾组织中Ag-NORs数就恢复到与起始值相近的水平;在第2 d,Ag-NORs数目平均值大于起始值;在第7 d恢复正常.在脾组织中Ag-NORs数恢复较缓慢.  相似文献   

8.
豫北地区大鳞副泥鳅胚胎发育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养殖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优良新品种的培育早已经为养殖者所期待.胚胎发育过程特征的研究是进行新品种培育的基础工作.对产自豫北地区的大鳞副泥鳅的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对其各个胚胎时期的发育特征和持续时间进行了记录.结果表明从受精卵到出膜共划分为6个阶段和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肌节期、尾芽期、胚动期、出膜前期、孵出期、眼黑色素期等10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23℃时胚胎发育历时共24 h 20 min.  相似文献   

9.
两种乳化剂对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unsdabryanu)胚胎、鱼苗和仔鱼的急性毒性尹伊伟,骆育敏,林秋奇(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610632,广州)关键词:乳化剂;大群副泥鳅;急性毒性中日分类号:Xy)3.2通常使用的乳化剂均被认为对哺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线粒体DNA条形码标记鉴定涉案偶蹄目动物,为解决偶蹄目动物残体、制品的鉴定难题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16个偶蹄目动物物种共67份样本,采用试剂盒提取DNA,扩增、测定物种的线粒体DNA的COI基因、Cyt b基因片段;在GenBank上Blast搜索进行同源性分析;利用MEGA 7.0软件分别比较这两个基因片段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在同源性分析中,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的Cyt b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西伯利亚狍、欧洲狍(Capreolus capreolus)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64%~99.82%,该片段不能区分西伯利亚狍与欧洲狍这两个近缘种。其余测序结果与数据库中参考序列一致且相似度较高。对于COI片段,种内遗传距离为0~1.4%,种间遗传距离为1.8%~18.8%。对于Cyt b基因片段种内遗传距离为0~0.5%,种间遗传距离为4.0%~15.8%。两个片段的种内遗传差异均小于种间遗传差异,存在较为明显的条形码间隔。COI和Cyt b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树中,同物种的不同个体均能形成具有较高支持度的单分支;不同物种之间界限清晰,每个物种的所有个体均能够形成具有较高支持度的单分支。【结论】基于COI和Cyt b基因片段构建的DNA条形码均可用于对涉案偶蹄目动物的物种鉴定。在物种鉴定中,可采用两个片段联合使用的方式,尤其是对于近缘种的鉴定,以降低错误风险。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体长、催产剂、水体温度、水体盐度及水体pH值对泥鳅排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泥鳅的排卵量随其体长的增长而增加 ;催产剂具有促进泥鳅的排卵作用 ,其效果与催产剂的种类有关 ;培育温度的变化对排卵量的影响较小 ;随盐度的增大 ,排卵量逐渐减小 ;在微酸性的环境中 ,泥鳅排卵较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长江和珠江野生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共4个群体24个个体的线粒体控制区(D-loop)和细胞色素b(Cyt b)基因序列,通过PCR扩增与测序,分别获得了长度为598 bp和752 bp的D-loop和Cyt b基因片段。分析表明,D-loop序列共定义了18个单倍型,存在34个简约信息位点,67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40次,颠换15次,插入/缺失14次。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3.7%、35.1%、17.5%、13.7%。Cyt b序列共定义了18个单倍型,存在68个简约信息位点,72个多态性位点,发生转换60次,颠换15次,无插入/缺失位点。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29.3%、26.4%、29.8%、14.5%。Cyt b除简约信息位点百分比大于D-loop外,多态位点百分比和单突变位点百分比均小于D-loop,说明D-loop具有较快的进化速率。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H)、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0.963 8、16.543 5和0.028 4,Cyt b的H、K和π分别为0.971 0、31.855 1和0.042 6,显示赤眼鳟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且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间。分析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和FST值,D-loop和Cyt b都一致表明:长江和珠江水系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系统树和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MOVA)也支持这一观点。同一水系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小,Cyt b则更小;不同水系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大,Cyt b则更大。故,Cyt b呈现出“小则越小,大则越大”的态势。分析其原因,可能与D-loop和Cyt b进化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自行设计引物, 扩增且测定了泥鳅和黄鳝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 并讨论了后生动物18S rRNA基因的碱基含量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泥鳅和黄鳝的18S rRNA基因部分序列长度均为1 204 bp, 泥鳅该基因序列GC含量为53.74%, 黄鳝该基因序列GC skew为0.082, 两条序列同源性为99.67%. 将它们和大西洋鲑3个物种的18S rRNA基因与其线粒体12S rRNA,16S rRNA,Cyt b和D loop区4基因进行序列比较, 发现核18S rRNA最保守, 而线粒体D loop区基因进化速率最快. 从GenBank中选择已测定的4种鱼纲动物和11种脊索动物的同源序列, 分别运用NJ法、 MP和ML法, 构建6种鱼纲动物和13种脊索动物的分
子系统树, 结果均显示, 在鱼纲动物系统树中, 6种鱼纲动物被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两大支; 在脊索动物的系统树中, 鱼纲与脊椎动物的四足类形成姐妹群, 表明它们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为从分子水平上探讨西藏牦牛的序列多态性、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对17个西藏牦牛类群170个个体的mtDNA COⅠ全序列进行测序,用MEGA5.0、DNASP5.0等软件分析核苷酸组成、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基于Kimura-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分别采用邻近法(NJ)和最大似然法(UPGMA)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不同牦牛类群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结果表明:①西藏17个牦牛类群的mtDNA COⅠ全序列长度均为1 545 bp,个体间无长度差异,无内含子,起始密码子为AUG(ATG),终止密码子为UAA(TAA),共编码514个氨基酸.T、C、A和G4种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5%(29.3% ~ 29.8%)、25.5%(25.2% ~ 25.6%)、28.7%(28.6% ~ 28.9%)和16.3%(16.2% ~ 16.5%); A+T的平均含量为58.2%,存在一定的碱基偏倚性.②在17个西藏牦牛类群的170头牦牛中,共发现mtDNA COⅠ有25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值在0~0.978之间,平均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值分别为0.566、0.00326,表明西藏牦牛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③西藏牦牛mtDNA CO Ⅰ中亮氨酸平均含量最多(11.496%),半胱氨酸平均含量最少(0.1946%).碱性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6.6171%、4.8627%;亲水性氨基酸、疏水性氨基酸分别为57.39%、42.61%.④基于mtDNA COⅠ,西藏17个牦牛类群可分为2大类,即类乌齐(LWQ)牦牛单独成一类,其它牦牛类群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15.
仿刺参作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物种,良种选育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其中体色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为了比较3种不同体色仿刺参的遗传结构,采用PCR扩增与测序技术对我国3种体色(青色、白色和紫色)仿刺参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与核糖体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片段进行分析,揭示其遗传结构差异及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 16S rRNA、COⅠ和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长度分别为812~830 bp、877~915 bp、1 536~1 572 bp。16S rRNA、COⅠ和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在青色、紫色和白色仿刺参中分别检测到单倍型个数分别为4/5/5、5/3/4和4/4/3, COⅠ序列多态性位点数目所比例最大, 16S rRNA序列最小。3种色型仿刺参16S rRNA、COⅠ和18S rRNA-ITS-28S rRNA序列遗传距离数值均比较小,范围分别为0~0.014 7、0~0.021 2和0~0.010 3,没有达到种的分化水平。以紫海胆为外群,基于COⅠ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白刺参单独聚为一支,但是紫色和青色仿刺参不同个体间相互交叉聚集,无法通过发育树区分。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野生狐狸在棘球属绦虫感染传播的情况,搜集并解剖野生狐狸6只,对搜集的其中4株多房棘球绦虫、2株石渠棘球绦虫的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氧化酶第1亚基(COⅠ)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6只野生狐狸中有2只感染多房棘球绦虫,感染强度分别为1640和839,1只感染石渠棘球绦虫,感染强度为833;线粒体DNA CO Ⅰ基因扩增得到了363 bp的目标片段,其中4株多房棘球绦虫与GenBank中检索到的基因序列(AB461417)一致性达到100%,2株石渠棘球绦虫的mtDNA CO Ⅰ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检索到的基因序列(AB159136)一致性达到99.2%,有3处碱基置换位点.称多县野生狐狸肠道内寄生着棘球属绦虫,对其防控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