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下游的江南临海地区,在古代存在着一种海洋稻作类型的文化.它始于距今7000年前.在苏南、浙江一带低地未成陆、高地被水分割包围而实是近海岛屿的环境下生发,为《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所称之土著“岛夷(自称为‘瓯’人)创造.此种古文化无论其不同于其它又化的特异性,抑或是在人类火化史上不言而喻的显赫地位,都值得对它求索.一、由三大突破形成的核心和稳定内圈层占代江南东部土著.较早便是面临大海稻作的人群.他们是世界稻作的首创者,又是木板船和“干栏”等地上木构房屋的发明者.这三项物质文化成就,是上古人…  相似文献   

2.
《六书故》的作者戴侗是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该书多次提到“温人”、“瓯人”、tt瓯越人”的方言,有对宋代温州方音的如实记录,如[人]“瓯人呼若能”、【母亲]用‘‘莫假切”、[眙】读为“丑吏切”等。这些宋代方音有的仍一直沿用到现代温州方言,在研究温州方言的发展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关于瓯族的地望,论者一般据《山海经》“瓯居海中”句郭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音呕。”而以为是在浙江的南部。其实,在三代至秦汉之际,瓯族曾是一个分布甚广的族群。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丁》“越沤”条下释云:“或云瓯人,沤、欧、瓯、区,通。”此说甚是。据此,我们可知,在商周时期,瓯族已在广阔的区域建立了众多的方国。“区”字作为地名,早在殷墟卜辞中就已出现。如“贞,王其狩区。”(《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六四○四)《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周成王时大会诸侯于洛邑,四方所献贡物有“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于…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一个农耕稻作民族。“稻作文化”中,最重要的事象之一就是“牛耕文明”民俗,即“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从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云南壮族“牛崇拜”、“牛图腾”等进行整体的考察,可以看出壮族的“牛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5.
勾漏洞是广西北流著名的风景区,为道教之洞天福地。史上,勾漏盛产丹砂,吸引了葛洪等士大夫关注。士人们游览勾漏,吟诗作赋,在诗文中描绘了勾漏神奇梦幻之景。因历代士人之歌咏,“勾漏”成为文化符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从战国末期越败于楚到三国东吴开发江南,瓯人文化先后经历了越化和汉化的过程。越化使瓯人文化的原始性提升为政治性,其发展意识积淀了馈赠与窥占、合作与内斗等许多文化新特点;秦、汉、东吴对瓯越实施的削挤分化、军事干涉、移民充军等汉化政策,导致瓯人的生存危机和百越时期的结束。  相似文献   

7.
从山水与人文的视角,对文山壮族稻作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山独特的山水是孕育稻作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温床,这里的“那文化”是作为稻作文明历史遗迹的语言体现;具体分析了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花街节、铜鼓、三种原始的祭祀方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婚丧、禁忌、礼俗,解读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稻作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8.
摘 要:本文在对江户时代日本乡村社会中存在的“村八分”制裁措施及其在现代日本社会中的心理表现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村八分”的心理及其形成原因。指出:“村八分”思想的形成与日本的自然环境、稻作文化和儒家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频仍的自然灾害使日本人为了更好地生存,只能同心协力,一致抗灾。稻作文化孕育了团体主义精神。而儒家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对“村八分”心理的形成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特别注意与他人以至整个群体的协调一致,强调个人利益而牺牲集体利益的行为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当事人也会产生耻辱感。进而认为,虽然作为一种制裁措施“村八分”已被禁止,但其思想却深深地扎根于日本人的心中。在耻感文化的作用下,日本人自然会保持“村八分”心理。  相似文献   

9.
隆安壮族有漫长的稻作耕种历史,伴随着稻作耕种文化孕育而生的稻神祭习俗对当地的壮族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稻神祭习俗可窥探到隆安壮族稻作文化的内核,即极具特色的“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探析稻神祭的发展轨迹对隆安“那”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汉惠帝三年,立闽君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俗称东瓯王。关于东瓯王都东瓯的具体地点,王克旺、雷耀铨、吕锡生三同志在《关于东瓯的建都与内迁》一文(下简称王文)中认为:“东瓯也称瓯,瓯是指浙南瓯江流域,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其具体地点指那里,分歧就大了。一般人认为东瓯就是温州,因为它处于瓯江之口,其实这是脱离了当时历史实际的”。于是,他们首先确定越国王族的“主要活动中心还是在靠近会稽的台州山区”,并为此找出了二条理由:一、台州是“浙南山区的中心”;二、“他们  相似文献   

11.
一切文化都是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化人”。文化通过何种方式“化人”以及在“化人”的过程中如何体现出“人本性”的问题体现了文化价值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这便是文化价值的“人本”视阈。当下要在“化人”的过程中树立起“人本性”的终极价值指向;在具体可操作性层面上,文化“化人”之现实途径仍然离不开对“物”的依赖。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稻作农业的发展和社会日益进步,广南壮族先民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但由于妇女作为劳动支柱及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重要地位没有减弱,从而导致“歌圩”、入赘婚姻、“哭嫁”及“不落夫家”等各种维护母权制习俗的长期存在,并使尊母心理形成定势;其崇拜的地母女神也在不断丰富的稻作文化中具象为教人耕田种地的“乘象仙女”,进而逐步形成了独具边疆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3.
近日,舟山市与浙江大学开展全面合作的方案已初步确定,该项方案命名为“1181”行动计划。此项计划围绕舟山建设“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为目标,在摘箬山岛建设国家级“海洋技术海上公共试验场”,为我国的海洋装备技术和海底观测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试验技术支撑服务工作;通过3~5年时间,从战略研究、港口建设和船舶制造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提升、海岛开发科技示范、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科技人才支撑体系八大领域着手,  相似文献   

14.
地方民族文化李锦发(1·1)彝族烟盒舞的起源及其转型杨甫旺(1·3)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杨宝康(1·6)南越国的内外关系及其政策方铁(2·1)少数民族生育习俗文化内涵的探究李锦发(2·8)近五年来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陶亚敏(2·11)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梁庭望(3·1)南方稻作民族壮族女性人文始祖过伟(3·6)佤族研究综述(1990-2005年)李国明杨宝康(3·8)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周红(3·14)“防风故国”的乡土茶道———上杨村“打茶会”原生态民俗调查钟伟今(4·1)苗族踩花山文化内涵初论陶兴安(4·6)富宁县各民族的迁徙与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瓯""瓯人"和"瓯越"的初丛考析,拟对瓯越文化的源流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6.
民族宗教与民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壮族麽教各类法事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信仰文化特征,如南方稻作民族文化特征、原生性民族宗教特征、巫信仰文化色彩、多元融合及世俗化倾向等。  相似文献   

17.
吕炳全,男,江西省铅山县人,1939年9月生。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现为同济大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庆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上海市投资咨询公司专家成员。长期从事“海洋地质学”和“沉积岩石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从事海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和沉积岩石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成果有:1981年与同事合编我国第一本《海洋地质学》教材;1997年出版专著《海洋环境与地质》;门95年出版专著《蒸发边缘海相的储层分析人1989年与同事合译《海底岩位学》。先后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  相似文献   

18.
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英译为例,从译介文本的选择、译者模式的建构以及翻译策略的使用等方面试析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厦门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优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近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湾(滩)长”创新机制和“美丽海湾”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本文通过梳理国际、国内著名湾区生态环境治理经验,结合厦门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探索,分析海洋生态保护存在的不足与挑战,并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为全省乃至全国沿海城市建立陆海统筹、河海共治的海洋环境保护模式提供更多“厦门经验”和“厦门模式”。  相似文献   

20.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3):F0003-F0003
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荣登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西兰卡普以深色的锦线为经线,各种色彩的粗丝、棉、毛绒线为纬线,进行手工挑织。它色彩艳丽,图案新颖,多达几百种。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景物、禽兽、家什器具、鲜花百草;二是几何图案,如单八勾、双八勾等;三是文字图案,如喜、福、寿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