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教材对张恨水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遗忘到认同的发展过程:前三十年因不强调通俗文学的价值均不提张恨水;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关注张恨水的抗战文学以及揭露国统区黑暗现实的作品;80年代后期肯定了张恨水作为通俗文学大师的文学地位;进入21世纪,对张恨水的讲述再无突破。在新时代语境下,我们对张恨水的文学价值应当有更新的理解与认识:首先,应该跳出中国现代文学教材编写以新文学为本位的框框去重新认识通俗文学以及张恨水的独立价值;其次,应该特别强调张恨水作为旧体文学大师的文学地位和影响;最后,应该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去充分肯定张恨水在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通俗文学是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当下通俗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其自身的特点,另外通俗文学发展也存在庸俗化商业化等问题,但总体上说是机遇与危机并存。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的通俗文学观是他的文化观的体现。他提出了文学的“三分法”,认为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必须重视通俗文学的研究,因为通俗文学代表大部分民众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通俗文学中的世情文学起源于士大夫,而武侠文学来自民间,日本的通俗文学则相反。周作人的通俗文学观是与他的非功利的文艺观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多姿多采 ,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不少盲区。本文从日本文学的中译本 (特别是日本作家中译的《不如归》)、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应该正视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等方面予以论证 ,强调必须扩大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以严肃文学的立场来看待大众文学(通俗文学)的。他认为,通俗文学不同于平民文学,并不要求它像平民文学一样表达纯粹的平民的思想感情,也不必像严肃文学一样,表现作者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的认识和发现,但一定要以“劝善”和“娱心”为主旨,要求其故事应有“劝善”的“暗寓”性,对它的一些“粗俗”描写,他并不全盘否定。鲁迅不像那些精英文学(严肃文学)作家那样,一味去指责通俗文学,而是在强调严肃文学的政治影响功能的同时,强调通俗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以及娱乐功能,反映出他注重功利性和包容性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通俗文学的繁荣是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与法国的相关领域同样如此。两国通俗文学创作上的异同,既充分体现了通俗文学的走向,也预示了世界范围内雅俗文学之间互动的恒久性。  相似文献   

7.
存在哲学对20世纪文学影响巨大,其深、广度使我们谈起20世纪的文学时,很难越过它的存在,中国20世纪文学自不例外。所以,我们对《故事新编》的研读应该探究它在哲学上与早期存在主义的相通之处,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建设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知识精英文学“是文学领域中的“借鉴革新派“,而“市民通俗文学“则是“继承改良派“.他们各有自己的服务对象,也侧重地发挥文学多种功能中的“之一“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通俗文学逐渐为文学大家庭所承认与接纳,也进入了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韩少功作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浪潮的旗手,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文学时代。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精英跌入低谷、追寻通俗文学,普遍丧失理想信仰的时代,韩少功承前启后,再次抛出了寻根文学,拿出了自己的精华之作——《马桥词典》。《马桥词典》延续了韩少功以往批判传统文化弊端的锐利笔锋,在徐徐展示马桥这样一个逐渐没落的边远村庄的同时,也揭示了边远文化的封闭、保守与顽固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编后记     
本期首先奉献给大家的是一组“20世纪中国文学反思笔谈”的专栏文章。作者大都是中青年,因而也更多一些学术锐气。如蔡震的《为人生与为艺术——一个困扰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题》在对与当前人文精神讨论相联系的20年代文学“为人生”与“为艺术”的论争的重新思考中质疑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导精神;王晓初的《走出古典、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终结》同样从当前人文精神的讨论切入,重新梳理和思考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精神,进而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出古典,从而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的结论。当然在学术研究中,某一方面的强调与创新,往往意味着对其他方面的忽略和漠视,因而这些文章或许也有自己的片面性,但是它的片面又标志着突破一般思维模式的某种拓展与发现,因而或许可以引发更多的片面,合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更深刻意义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1.
通俗文学在文学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通过将通俗文学与传统的其它文学形式相比较,归纳了通俗文学的主要特征,认为通俗文学产生于特殊的社会背景,是一种新兴的第四类文学形态,受到崛起的社会中产阶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建构的历史基点是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直接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发生、发展,而中外文学的碰撞、交汇则影响了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艺术范型及文化意蕴建构的现代化追求。  相似文献   

13.
政治化思潮影响和制约着20世纪大多数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由于苏联和中国相似的历史条件和现实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倾向于"向苏联学习",文艺政策的制定和创作方法的选择深受苏联文艺的影响。对俄苏文学作品的译介更是如火如荼地进行。文章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全面考察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来文学的接受情况,揭示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接受和文学创作鲜明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中的武侠传奇热中,曾产生了一批通俗文学。冯骥才的《神鞭》,把浓郁的传奇性和可贵的现代意识把握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并在通俗文学向何处去上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商品经济的发展5读者对文学消费性的需求,新时期“纯文学”的过度理性化和不景气等方面探讨了通俗文学兴盛的原因。并从审美学角度、文学发展的历程等方面论述了通俗文学的艺术价值,以及如何克服当前通俗文学发展中存在的弊病,更好地促进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萧红文学创作的女性视角与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性女作家之一。她自觉为中国最广大下层女性代言,执著关注中国下层妇女的生存状况和人生悲剧,她始终如一的坚持以女性视角和女性生命体验来进行文学创作,注重对女性悲剧根源的揭示,其创作体现出独立、清醒、深刻的现代女性意识,拓展、丰富、深化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表现内涵,提高了其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7.
由陆卓宁主编的《20世纪台湾文学史略》2006年5月在民族出版社出版。20世纪的台湾由于特殊的社会背景,其文学的发展始终贯穿着对抗强权、文化坚守、民族回归的文学精神,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家及其优秀作品,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用通俗的文笔系统而客观、全面而简约地介绍了20世纪(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末期)的台湾文学的历史发展和多元的风貌以及与祖国大陆文学的渊源关系。内容丰富、脉络清楚,呈现出一幅20世纪台湾文学发展的全景式图案。定价:20元。(唐海琴,巴音)《20世纪台湾文学史略》出版@唐海琴 @巴音…  相似文献   

18.
文人心态的分化与裂变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发生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市场经济对文人心态的影响入手,详细分析与论证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文学多元分化的深层复杂原因,并以池莉、张承志、贾平凹等人为例对转型期文学空间的分裂状况进行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杂志进行了大体的分类,并着重介绍了10余种较有代表性的杂志。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中国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当前,玄幻文学的兴盛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通俗文学现象.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玄幻文学的历史渊源和现状,以代表性作品为例分析了中国当代玄幻文学的文化身份和创作特点,并指出玄幻文学在艺术上和思想内涵上还有充分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