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技术、新的网络、新的服务使通信术语层出不穷。然而,事实上,由于一些通信名词没有及时规范,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Internet一词。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的名称是“因特网”,而目前社会上流行更多的叫法是“互联网”。究其原因,没有及时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发布“因特网”时,“互联网”已经先入为主被叫开了。因此,如果现在还不规范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通信名词,必将越来越影响通信领域及其他交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就会更大。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目前存在着随意性、多义性、近似性、英汉对照性、商业炒作性等多种问题。例如,“IP电话”在社会上已经通行。但IP电话实际上是IP技术的一种应用。早期的IP电话是指通过因特网连接而进行的通话,谈不上什么质量。对应的英文名是Internet telephone。还有一种近两年出现的IP电话,指的是在因特网和专用IP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IP电话。对应的英文名是voice over IP(VoIP)。有的通信名词的叫法因各据其理,甚至在学术界也未取得一致。例如,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有人称它异步转移模式,有人则称它为异步传输模式,问题出在对transfer一词的理解上。有的通信名词是因为多个类似意义的英文名而造成混用。例如,transmit、transport、transfer、send都有“传”的意思,结果在汉语中就对应乱了。又如,delivery和distribution都可以译作配送和分发,有时也难以把握。有的通信名词根据词义可以有一种叫法,根据内涵又可以有另一种叫法,因而造成不统一。例如,video on demand(VOD)根据词义叫“按需收视”,根据内涵则叫“视频点播”。有的通信名词可以对应多个英文名,有时也造成困惑。例如,“业务”一词可以对应于英文名service、traffic、business,确实造成使用不便。其中service在更多场合译作服务更合适,但在汉语的“通信业务”中指的都是service;而在说业务量的时候,“业务”对应的英文名却是traffic;business则又是泛指的业务。有的通信名词似乎叫什么都可以。例如teleconferencing可以叫会议电信、会议电话、会议电视、多方通信或远程会议通信,似乎叫什么都行,于是大家各叫各的,无人理会。还有的通信名词确实难以从汉语加以明确区分。例如,e-Commerce和e-Business就很难以用中文作妥帖的区分,把前者叫做电子商务,后者叫做电子商业或电子业务,其区别也不能一目了然。面临这种形势,为适应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早规范通信科技名词术语的概念表达,填补空白是完全必要的。现在,全国科技名词委主持的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即将进入出版流程,并在《中国科技术语》“发布试用”栏目中选登部分名词,借此机会笔者对审定中的主要考虑、所遇问题与体会进行一些说明。在审定一开始,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就确定收词要有特色的原则。追求的特色是结合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特点,力求体现“精、准、新”,除了遵循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以外,还特别强调权威性、新颖性和前瞻性。所公布的名词必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字典、词典,是精选出来的科技名词,大而全不是目的。词表的体系框架设计对收词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至关重要。所以,根据行业特点,经过充分研究,最终设计了包含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通信网络、支撑网络、交换与选路、通信协议、运行维护管理、网络与信息安全、缆线传输与接入、光纤传输与接入、无线传输与接入、卫星通信、移动通信、服务与应用、通信终端、通信电源、通信计量、政策法规与管理的17个模块。这样,一方面可以涵盖通信科技的各个领域,又不分得太细;另一方面可尽量避免交叉重叠。这次发布试用的通信新词中,一部分词反映了通信领域中的大概念。例如:通信、电信、信息、信息技术、电信网、信息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下一代网络等。其中有些词,如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网、信息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下一代网络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引入的大概念。这些词媒体上见得多,大众说得多,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权威定义,而且在词表注释中字数又不能太多,所以在审定过程中,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才最后定稿。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下一代网络”的注释,它是随着国际进展的步伐而逐渐形成的。发布试用的新词中还有一部分词是传统经典的基本概念,虽然不是新词,但是不可或缺。例如,网络、网络拓扑、通信系统、光纤通信、信源、信宿、信道、通道、信号、传送、传输、传播等。另外一些词虽然不是新出现的技术概念,但在现代通信中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典型的有:频分双工、时分双工、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空分多址、码分多址、波分多址、正交调幅、正交频分复用、同步数字系列。这些词在媒体上频频出现,所以必须加以收集和给以简明的注释。更多的词是现代通信中,尤其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技术概念。被列出的有:多媒体通信、对等网络、IP技术、透明性、无连接、面向连接、互通、互操作性、人体域网、个人域网、特别联网、互联网、因特网、IP网、泛在网、家庭网、全业务网、光交换、软交换、媒体网关、IPv6协议、数字签名、数字认证、黑客、病毒、蠕虫、光接入网、光纤到驻地、无源光网、有源光网、多业务传送平台、自动交换光网络、自由空间光通信、宽带无线接入、Wi-Fi、WiMAX、多波束卫星、高空平台电信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直播卫星、移动因特网、3G、后3G、IP多媒体子系统、HSDPA、蓝牙、宽带码分多址、软件定义的无线电、多进多出等。这些新的技术概念大多数分布在IP、光通信和无线通信三大技术领域。服务与应用模块中,发布试用的新词中列出的大部分都是新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发布试用的新词中,还列出了一些有对比性、关联性或系统性的词。例如,分级网与对等网络,传送、传输、传播,频分双工与时分双工,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空分多址、码分多址、波分多址,窄带、阔带、宽带,无连接与面向连接,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IPv4协议与IPv6协议,密集波分复用与稀疏波分复用,广播、单播、任播、多播、网播,提取与推送,都是具有对比性的词。互联、互连、互通、互操作性,媒体网关与媒体网关控制器,外包、托管、数据中心,电子贸易、电子商务、电子商业,普遍服务与普遍接入,频率划分、频率分配、频率指配,则是具有关联性的词。核心网、接入网、用户驻地网,人体域网、个人域网、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信令网、同步网、电信管理网,计费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服务类别、服务等级、服务质量、服务类型是具有系统性的词。类似的情况在词表中还有很多。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委在名词审定过程中下了很大力气,尽可能地把这些词放在一起,这样做有利于读者理解与记忆。在审定过程中,最有争议的词是“因特网”(Internet),直至最终审定会上还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建议改为“互联网”。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早已公开发布,把Internet的中文名定为“因特网”,而“互联网”对应的是字母i小写的internet,但是事实上目前社会上更流行的是把Internet称为互联网,而internet在文献上几乎已经绝迹了。包括“中国互联网协会”使用的也是“互联网”,而不是“因特网”。不过,这次即将出版的通信名词,还是保留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对Internet和internet已经公开发布的叫法。这个问题留待以后再作处理。在审定工作中,还遇到过其他一些问题。首先是通信学科不仅内部专业互有交叉,而且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电子、电工、计算机和自动控制)也存在许多交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尽可能避免内部交叉以外,对其他学科基本上采取了“让路”的做法。其次,编写注释也是一项比较艰难的工作,虽然多数名词可以参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参考比较权威的工具书、专著和网站,但审定时在文字方面仍做了大量精炼、修饰、规范工作,尤其是那些原来从外文直接翻译过来的注释。最棘手的问题是大量新词的注释。这些新词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很难在现存工具书上找到明确可用的定义。为了对它们进行注释,需通过因特网查阅大量资料才能写出比较满意的定义。例如,“电子商务”(e-Commerce)与“电子商业”(e-Business),从字面上很难看出它们的区分,后来通过反复上网查阅参考资料,才明白电子商业是利用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从事的商业活动,涉及面更广、需处理的事情更多。广播、单播、任播、多播、网播的注释也是通过反复查检网络资源才形成的。21世纪世界电信业将从电话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在这历史性的变革之中,电信业必须转型,由以电话为代表的通信服务向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服务转移,从窄带走向宽带,从话音走向视讯和多媒体。转型需要引入新的技术,需要构建更先进的网络,需要开发能适应社会各界、千姿百态的服务与应用。总之,随着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通信名词术语规范工作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不久将出版的通信名词第一版不可能包含所有新词,一定会有所遗漏,即便这次对许多新词进行了注释,但是否正确、妥帖也不尽然,凡有不足之处只好在今后再版时予以修订完善。* 雷震洲教授为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2.
2003年8月29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国通信学会和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全国科技名词委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推广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明确规定,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名词审定这项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历届主任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担任。在他们的关怀和领导下,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经组建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60个,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电子学、农学、医学等60多种规范名词。这些规范名词的陆续公布出版,对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通信科学技术名词至今还是空白。“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意味着填补这一空白的工作正式启动,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项利国利民,替整个社会做铺垫的工作。本届审定委员会的组成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要求,考虑到业界的方方面面,成员来自通信管理部门、运营业、制造业、科研单位、大学、媒体、出版等各个方面从事不同专业的专家和领导,特别是聘请了在业界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通信老专家,原邮电部副部长、现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主任宋直元同志为审定委员会主任,大大地加重了这个委员会的分量和威望。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通信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人类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密不可分的。人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踏上信息革命的征途。信息革命的使命是完成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过渡,完成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这是一场给我们带来巨变与动荡的革命,它将改变每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特别在发展中国家信息革命还将带动工业化的实现。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通信技术进步之快前所未有,所产生的影响也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技术。数字技术和IP技术为三网融合和多媒体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高速通道的基本技术,光纤传输的速率10年内提高了100倍,而且还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这将使网络的带宽成本大幅度下降,使通信计价结构中的距离因子趋于消亡。移动通信使我们能够实现终端个人化、传送个人化、服务个人化,提供个人移动信息服务。各种低、中、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和提供普遍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软件技术将把高速处理器、大容量存储器、高速光通道和先进的人机自然交互充分结合和利用起来,使网络高度智能化,使用户界面更加趋近拟人化,把我们的服务推向“随时随地随意”的理想境界。从通信的角度看,21世纪我们将从电话时代走向数据时代和信息时代。在这一历史性变化过程中,通信将沿着多媒体化、普及化、多样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人们需要使用新的通信手段来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在缩小数字鸿沟的同时,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因此,在新世纪,通信科学技术必将是日新月异的,网上的服务与应用必将是千姿百态的,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中的通信术语也必将是繁花似锦的。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去规范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通信名词,必将越来越影响通信领域及其他交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就会更加巨大。事实上,由于一些通信名词没有及时规范,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有的通信名词老百姓已经随意叫了很久,但并没有规范的含义。例如,“IP电话”现在社会上已经通行。但IP电话实际上是IP技术的一种应用。早期的IP电话是指通过因特网连接而进行的通话,谈不上什么质量。对应的英文名是Internet phone。还有一种近两年出现的IP电话,指的是在因特网和专用IP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IP电话。对应的英文名是Voice over IP(VoIP)或IP phone;有的通信名词的叫法因各据其理甚至在学术界也未取得一致。例如,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有人称它异步转移模式,有人则称它为异步传输模式。问题出在对Transfer一词的理解上;有的通信名词是因为多个类似意义的英文名而造成混用。例如,Transmit、Transport、Transfer、Send都有“传”的意思,结果在汉语中就对应乱了。又如,Delivery和Distribution都可以译作配送和分发,有时也用乱了;有的通信名词根据词义可以有一种叫法,根据内涵又可以有另一种叫法,因而造成不统一。例如,Video on Demand(VOD)根据词义叫“按需收视”,根据内含则叫“视频点播”。有的通信名词可以对应多个英文名,有时也造成困惑。例如,“业务”一词可以对应于英文名Service、Traffic、Business,确实造成使用不便。其中Service在更多场合译作“服务”更合适,但在中文的“通信业务”中指的都是Service。但在说业务量的时候,“业务”对应的英文名却是Traffic。Business则又是泛指的业务。有的通信名词似乎叫什么都可以。例如 Teleconferencing可以叫会议电信、会议电话、会议电视、多方通信或远程会议通信,似乎叫什么都行,于是大家各叫各的,无人理会。还有的通信名词确实难以从中文加以区分并定名比较确切。例如,e-Commerce和e-Business就很难用中文作妥帖的区分,把前者叫做电子商务,后者叫做电子商业或电子业务,好像也不很合适,较难处理。总之,在通信名词中,目前存在着这样那样很多问题。随着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因此,“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成立和工作启动是完全必要和十分迫切的。根据通信科学技术的范畴和审定委员会的组成,委员会中的专家分为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交换与网络、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移动通信、政策法规与管理六个工作组。词表体系框架的设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既涵盖通信科技的所有领域,又不分得太细;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交叉重叠;结合委员的专业组成。工作进度的安排本着尽量压缩进程,高效高速填补空白的原则。大会初步决定2003年12月形成不含定义的第一稿,即征求意见稿。经过反复修定并完成定义撰写后,2004年7月初进行终审,形成定稿蓝本,报送全国科技名词委。目前,审定委员会的各工作组已经进入最基础的收词阶段。收词将按照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原则。它们必须是精选出来的通信科技名词,必须不同于一般的字典、词典,除了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以外,还要特别强调权威性和前瞻性。相信,在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指导下,通过“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全体专家的合作和努力,填补通信名词这一空白的重任一定会圆满完成!注释: ①雷震洲教授是全国科技名词委委员、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3.
一、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以电话服务为主的电信业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典型例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话用户数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从1979年的203万户到1992年突破1000万户,用了13年的时间;从1000万户到1998年8月突破1亿户,用了6年时间;从1亿户到2000年9月突破2亿户,用了两年时间;从2亿户到2001年9月突破3亿户、从3亿户到2002年10月突破4亿户,用了1年的时间;从4亿户到2003年9月突破5亿、从5亿到2004年7月突破6亿、从6亿再到2005年6月突破7亿,均用了不到1年。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电话用户突破7亿户,达到7.00606亿户。其中,固定电话3.37438亿户,移动电话3.63168亿户。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固定电话网与移动电话网,无人可以超越。无疑,就通信而言,20世纪是电话的时代。那么,21世纪该走向何方?90年代信息革命的浪潮,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号角声,信息和知识爆炸式的增长,特别是因特网商用化后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电信业受到巨大的震动和冲击。冲击带给我们的启示是,问题的核心在于“信息”。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的《原则宣言》把信息社会描述成为一个“……人人可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与知识,使个人、社区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并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社会。2005年世界电信日呼唤:行动起来,创建公平的信息社会。显然,国际社会已经取得共识,明确方向。世界电信业将从电话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向信息时代迈进是因为人类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知识传播、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致富加速;知识密集型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通过联网大、中、小企业互补共存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第三产业不断注入高科技内涵;软件业成为重要产业;经济周期中的增长期延长,衰退期缩短。凡此种种说明世界经济体系更加依赖于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并且正在通过网络与日俱增地发挥它们对各行各业的渗透、支撑和带动作用。在信息和知识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基本要素的时代中,人们更加需要信息,需要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原来点对点的电话通信已远不能满足需求。在这历史性的变革之中,电信业必须转型,由以电话为代表的通信服务向以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服务转移,从窄带走向宽带,从话音走向视讯和多媒体,从以我为主走向以人为本。让人类在网上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进一步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转型需要引入新的技术,需要构建更先进的网络,需要开发能适应社会各界、千姿百态的服务与应用。现有的网络已经不再适应,在容量、质量、功能等方面存在着障碍,例如带宽瓶颈、地址壁垒、服务质量、安全性等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现在,固定电话网、互联网和移动网都在走向下一代。而下一代网络所要支持的服务也将具有新的特征。主要特征包括:宽带多媒体、个性化、全球性和无所不在。宽带多媒体指的是向用户提供声、像、图、文并茂,同步集成的交互式宽带业务;个性化指的是按个人意愿向用户提供“随时随地随意”的服务;全球性指的是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全球性业务;无所不在指的是把通信服务的对象从人扩展到任何一件东西。可以肯定,在新世纪,通信科学技术必将是日新月异的,新的技术、新的网络、新的服务必将使通信术语层出不穷。二、通信科技名词的空白急需填补如上所述,通信是当今发展最快的科学技术之一。然而,事实上,由于一些通信名词没有及时规范,在社会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Internet一词。全国科技名词委发布的名称是“因特网”,而目前社会上流行更多的叫法是“互联网”。究其原因,没有及时规范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发布“因特网”时,“互联网”已经先入为主被叫开了。因此,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去规范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通信名词,必将越来越影响通信领域及其他交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学术交流工作,造成的混乱和损失就会更大。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中,目前存在着随意性、多义性、近似性、英汉对照性、商业炒作性等多种问题。例如,“IP电话”现在社会上已经通行。但IP电话实际上是IP技术的一种应用。早期的IP电话是指通过因特网连接而进行的通话,谈不上什么质量。对应的英文名是Internet telephone。还有一种近两年出现的IP电话,指的是在因特网和专用IP网上传送的具有一定质量的IP电话。对应的英文名是Voice over IP(VoIP)。有的通信名词的叫法因各据其理,甚至在学术界也未取得一致。例如,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有人称它异步转移模式,有人则称它为异步传输模式。问题出在对transfer一词的理解上;有的通信名词是因为多个类似意义的英文名而造成混用。例如,transmit、transport、transfer、send都有“传”的意思,结果在汉语中就对应乱了。又如,delivery和distribution都可以译作配送和分发,有时也难把握;有的通信名词根据词义可以有一种叫法,根据内涵又可以有另一种叫法,因而造成不统一。例如,video on demand(VOD)根据词义叫“按需收视”,根据内涵则叫“视频点播”。有的通信名词可以对应多个英文名,有时也造成困惑。例如,“业务”一词可以对应于英文名service、traffic、business,确实造成使用不便。其中service在更多场合译作服务更合适,但在汉语的“通信业务”中指的都是service。但在说业务量的时候,“业务”对应的英文名却是traffic。business则又是泛指的业务。有的通信名词似乎叫什么都可以。例如teleconferencing可以叫会议电信、会议电话、会议电视、多方通信或远程会议通信,似乎叫什么都行,于是大家各叫各的,无人理会。还有的通信名词确实难以从汉语加以区分并定名比较确切。例如,e-Commerce和e-Business就很难以用中文作妥帖的区分,把前者叫做电子商务,后者叫做电子商业或电子业务,其区别也不一目了然。总之,随着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会越来越大。面临这种形势,为适应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早规范通信科技名词术语的概念表达,填补空白是完全必要的。因此,虽然存在许多困难,我们还是欣然接受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委托,在与中国通信学会的共同努力下,于2003年8月29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正式成立“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启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的审定工作。三、准备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为项目的启动作了充分准备。首先是如何组成审定委员会。考虑到通信行业的特殊性,本届审定委员会的组成一方面根据全国科技名词委的有关要求,另一方面顾及业界的方方面面,成员来自通信管理部门、运营业、制造业、科研单位、大学、媒体、出版等各个方面从事不同专业的通信专家和领导,特别是聘请了在业界德高望重、久负盛名的通信老专家,原邮电部副部长、现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主任宋直元同志为审定委员会主任,大大地加重了这个委员会的分量和威望。其次是工作机制和方式。考虑到审定委员会是一个人数较多来自不同单位的松散型组织,各位委员都是兼职来做的,另一方面通信科学技术涉及的专业面又较多。所以必须要建有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来保证任务的完成。为此,我们按照通信科学技术的范畴和审定委员会的组成,把委员会中的专家分成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交换与网络、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移动通信、政策法规与管理六个工作组,分别承担体系框架中17个部分的收词和定义工作,并由各组组长负责。另外考虑到许多具体工作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班子来支持,因此在审定委员会之下设立一个秘书组,负责经费预算决算、名词整理汇总、同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审定委员会专家的联系、组织各种会议、劳务费发放等事宜。秘书组挂靠在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所,由该所所长亲自负责。工作方式是各工作组负责收词汇集和定义编写,秘书组整理汇总、组织审定与报批。收词采用统一电子界面,并遵循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原则。审定方式采用电子函审与会审相结合的办法。第三是设计好词表体系框架。词表体系框架的设计主要基于三点考虑:(1)既涵盖通信科技的所有领域,又不分得太细;(2)最大可能地避免或减少交叉重叠;(3)结合委员的专业构成。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最终设计了包含17个模块的体系框架。以上准备工作的成果在“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得到了全体委员的肯定和赞同,并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贯彻。四、成果成立大会以来,经过将近两年的工作,我们完成了送批的三审稿,共收词2111条。条目的分布如下图所示。条目分布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共召开过三次全体委员会议(包括成立大会),一次秘书组会议、一次专家组长和部分专家会议、多次小范围碰头会。用电子邮件方式几上几下征求意见,由一稿变成二稿,最终形成送批的三审稿。三审稿得到了审定委员会的充分肯定,认为可以出版公布,但同时又指出这次报批的通信名词第一版一定会有所遗漏,更不可能包含所有新词,凡有不足之处可在今后再版时予以修订完善。五、几点体会我们是初次从事名词审定工作的新手,没有经验可言,这里只是向大家介绍一些我们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体会,这些体会不一定适合其他学科,仅供参考。收词要有特色我们在一开始就认为,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必须是精选出来的科技名词,必须不同于一般的专业字典、词典,大而全不是目的。故而结合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特点,在我们这个本子中,除了遵循全国科技名词委规定的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国际性和约定成俗的原则以外,还特别强调权威性、新颖性和前瞻性。也就是要力求体现“精、准、新”的特色。因此,我们对收词进行了大幅度的收敛工作,从一开始收录的6675条最终收敛为2111条。主要删除大量重复词、类似词、复合词和可归属其他学科的名词,同时又补充了新词。收词基本取自于通信名词国标、行标和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和网站。体系框架设计要合理这次我们在体系框架设计上下了比较大的功夫,专家们经过反复充分的讨论才最后定下来。体系框架设计合理一方面可以避免许多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不会产生明显的遗漏。所以,我们在设计体系框架时的上述三点基本考虑是行之有效的。在最终的17个模块中,我们还根据行业特点,特别设计了通信协议、服务与应用、政策法规与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容纳了不少新词。定义撰写和审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定义撰写和审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全国科技名词委虽然在《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中关于定义有相应的规定和原则,我们在事前也组织大家学习了,并规定每条定义原则上不超过80个字符,但是到具体撰写时,由于出自多人手笔,素材取自不同来源,故各条名词定义的写法、风格仍有很大区别,很多不符合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定,而且有些定义虽取自于国标、行标,但也存在过长、拗口、不确切等问题。因此,定义修改审定的工作量十分之大,耗费了较大精力和时间。我们专门召开了一次连续两天的专家组长和部分专家会议,对通信名词定义进行逐条审议,并修改补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工作组的机制十分有效大家知道,全国科技名词委下达的名词审定工作对各位委员都是计划外的工作,需要各位委员兼职来做。另一方面,审定委员会是一个人数较多来自不同单位的松散型组织,通信科学技术涉及的专业面又较多,所以必须要建有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实践证明,分成审定委员会和工作组的两级制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各工作组组长充分发挥了骨干的作用。强有力的秘书组十分重要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秘书组的强有力支持十分重要。审定委员会是一个松散型组织,各工作组也是分散的。许多日常工作、琐碎工作和协调工作都需要秘书组去做。所以秘书组班子一定要强,我们把秘书组挂靠在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信息所,并由该所所长亲自负责的做法十分奏效。在这里,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各工作组组长和秘书组同志的努力和付出,没有他们的认真和敬业,就不会有今天的成果。工作进度要留有余地科技名词审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完成工作的组织形式又是松散型的,因此对工作进度的安排要留有余地,对任务之艰巨、困难之多要有充分估计。我们这个项目的完成比原工作进度推迟了将近一年,除了客观原因以外,对工作量和困难估计不足也是原因之一。最后,我想说的是,经过将近两年的艰辛劳动,我们终于填补了通信科学技术名词这一空白,做了一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科技发展的事情。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的每一委员都为此感到欣慰。同时也感谢全国科技名词委给了我们这次担当此任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科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因特网正在使全世界变成“地球村”;基因工程正在引发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伦理挑战;人们甚至已经开始谈论月球移民计划……科技成果不仅迅速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冲击着人类的思维。二十一世纪与其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还不如说就是科技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0页)。“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同上,第42页)。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仅科技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具决定性的力量,而且科技社会化的步伐也在加快。科学的产物已进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科技成果也在产业化和规模化地发展。科技社会化就是科学和技术渗透到社会,并为广大公众理解和接受的过程。它应该具备两层含义:一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社会普及,包括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社会渗透,公众能够提高科学素养,能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选择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会生活更富创造性,充满生机活力。科技名词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载体。我国科技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工作如果不能及时跟上,势必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知识和概念准确理解和掌握,从而影响科技社会化的进程。尤其是本世纪初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各学科之间、各技术之间的广泛渗透与融合的趋势,技术不断向大型化、复杂化方向发展,新科技层出不穷,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这些新概念、新名词必须及时加以规范,否则,一旦不规范的名词流入社会,就会阻碍甚至误导公众对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社会各方面也需要对名词术语有更好的规范。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全国科技名词委主任路甬祥就曾说过:“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有一个新的特点,不光渗透到经济等各方面,而且还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健康、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都有很多新名词,老百姓很需要”(本刊2003年第1期第4页)。对这些新名词的审定和规范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另外,国际交流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网络迅速普及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使得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显得异常紧迫。如果此项工作滞后,各种非规范名词在网络上、社会上蔓延开来,一旦在头脑中固化定格,再去改变、扭转,将是非常困难的。科技社会化亟需科技名词规范化。本刊编辑部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字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为了使用和推广规范汉字,我国政府以及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先后颁布了多项规定,如《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1955年)、《简化字总表》(1986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1992年)等。为了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间科学技术交流的需要,科技名词也应该规范化和统一。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名词委”)已公布了数十个学科的规范科技名词。规范汉字和规范科技名词均具有权威性,我们都应该按照要求,认真使用。但是,在规范科技名词的使用中,我们发现个别规范汉字与规范科技名词之间存在某些矛盾。如全国名词委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中的“内眦”用了异体字“眥”。上书“趾”中的“”字和《医学名词》(第4册)中“癫”的“”字,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都没有收录。有的权威性工具书中的科技名词也不规范。如《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还在推荐使用“植物性神经”(正确的应叫“自主神经”)等不规范科技名词。尽管这些问题不是很多,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给以认真对待和分析,并尽快合理解决。在此,我们谈几点看法。一、从事规范科技名词工作的人员应熟悉有关语文知识在不影响科学概念和内涵的前提下,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完全应该执行我国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颁布的各项有关语言文字规定,服从和统一于规范汉字。但是,全国名词委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用了“内眥”,其“眥”字为30多年前已经淘汰的异体字,显然应该改为“内眦”。[1]像这样的差错可能反映了参加审定规范科技名词的个别专家和编校人员对有关的语文知识还不够精通,因而未能正确使用。规范汉字是所有科技编辑及从事术语工作的专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有了非常扎实的基本功,才可能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差错。另外,在审定规范科技名词中如能聘请语文方面的专家参加某些环节的工作,可能有利于更加严格地把好文字关,确保其高质量和高水平。二、规范科技名词应与规范汉字的调整保持一致1988年公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将15个过去作为异体字的改为规范汉字,其中包括“骼”和“黏”字。那么,相关的科技名词应作相应更改。某些权威性工具书如《辞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理学》中使用的“骨胳”,今后完全应该改用“骨骼”。《人体解剖学名词》就是用的“骨骼”。[2]由于《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黏”作为异体字,故过去在表达“黏”的概念时均用“粘”(nián)字代替,常用的如“粘膜”、“粘液”等。既然“黏”字已成为规范汉字,现在该用“黏”字表达的科技名词就不应该再用“粘”字了。[3]“粘”字有2个读音(nián和zhān)、4个义项,若再以“粘”代替“黏”字,不仅名不符义,易造成概念混淆,而且读音也感到很不方便。所以,现今沿用的“粘膜”、“粘液”均应修改为“黏膜”、“黏液”,以与规范汉字保持统一。此外,对同一生物组织结构,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生理学名词》订名为“髓袢”,而《组织学名词》却订名为“髓襻”。按《现代汉语词典》,“袢”同“襻”。既然如此,上述两个学科应协商共同选用其中的一个名词。[4]三、汉字规范化也要适应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新事物、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汉语在科技名词的创造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它能表达深刻的哲理性思想,反映和传播各种精细微妙的知识。由于有关规范汉字的若干规定多数是10~30年前制定的,在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规范汉字在组构和表达科技名词方面,难免与目前有不协调或欠妥当之处。如神经病学名词“癫痫”与“癫”的应用问题,“”(jiān)与“痫”(xián)字读音不同,但两者的释义无大的区别。50年代及60年代初期,多数医学专业书采用“癫”,以后又多用“癫痫”。但人们的口语中一直习惯使用“癫”。1995年,全国名词委神经病学名词审定组根据有关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慎重的研究,将“癫”作为规范名词,使其文字读音与口语相一致。又如“趾”与“拇指”为两个不同概念的名词,在人体解剖结构中“”属足部,“拇”为手部。在《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均收有“”字;《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及《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解剖学)中分别录用“趾”及“拇指”作为两个名词;全国名词委公布的《人体解剖学名词》也分别有“趾”与“拇指”,还列出“长屈肌”和“拇长屈肌”等对应的肌肉名词。可见,“趾”与“拇指”是结构、功能和概念都不相同的两个名词,绝不能混为一谈。但是,《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未收录“”和“”字,甚至计算机汉语字库中也没有“”、“”字,使规范汉字和规范科技名词的使用中又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也应不断作适当的增补和修改,以适应各种特殊情况,有利于规范汉字与规范科技名词更好地协调和统一。四、权威性工具书应带头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我们在查阅权威性工具书时,发现其中有不少科技名词不规范。仍以《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为例。该书是1996年出版的,其中的“蹠骨”应为“跖骨”;该书将规范名词“自主神经”作为不推荐使用的名词,而相应的不规范名词“植物性神经”却作为词目;在“神经系统”的释文中用了“神经原”这一不规范名词,这里的“原”应该是“元”;它还将完全不同概念的“毛细管”与“毛细血管”两个名词混为一谈,更是不应该了。权威性工具书代表了我国的文化和学术水平,其社会影响极为广泛,在推广使用规范科技名词方面理应率先垂范,语言文字类工具书在涉及到科技名词时也应如此。《辞海》(1999年版)在修订时对科技词条进行了严格把关。先由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有相当造诣的专家撰稿,再经过复审,最后由分科副主编,即该领域里既精通业务知识又擅长文字的权威三审,从而保证了高质量,也使科技名词规范化做得较好。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工作“乃是一个独立自主国家在学术工作上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实现学术中国化的最起码的条件”.当前,对于科技名词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科学素养、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等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影响,社会各界已经有了广泛的共识.但是,社会认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科技名词工作与目前的社会发展现状完全相适应.实际上,由于在科技名词的使用环节缺乏必要的法理基础和监管措施,导致当前科技名词工作的发展现状,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对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编辑先生 :我最近查阅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天文学名词》 ,没有找到“残月”这词 ,而“新月”作为“朔”的“又称”列在里头 ,“残月”与“新月”应是相伴而生的 ,而且在我国古代诗词和文学作品中 ,“残月”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请问《天文学名词》中为何未收入“残月”一词 ?读者牧岭牧岭先生 :编辑部委托我回答您的问题。关于“残月”一词 ,未收入主要刊载规范的基本名词和术语的《天文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系列之一 )的理由是对其内涵尚不明确。日前修订《大百科天文卷》(第二版 )“月球”词条 ,我用的月相是 :…  相似文献   

8.
2014年6月25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词工作委员会联合光明网正式对外发布试用第一批204条科技新词,其中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三维打印”等。首批科技新词一方面旨在及时回应社会热点关注,对科技名词使用混乱的现象早发现、早规范;另一方面旨在引导公众通过科技名词关注科技进展。“钅哥”“钅夫”“钅立”三个新元素也在此次公布的新词之列①。笔者与光明网《名家访谈》节目组一同就三个新元素的相关问题采访张焕乔、刘青、赵宇亮三位专家,本文根据采访内容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9.
学科的名词术语多有交叉,如物理学、化学、化学工程、生物化学、电力、电工等学科。不同学科而名词术语相同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些名词的定义、含义基本相同,而在汉语定名时却不相同,在各学科汉语定名时应加以协调。此外,在汉语定名时,其文字也存在着不符合国家语委所公布的规范用字,如物理学名词中的“黏度”,与化学工程名词中的“粘度”,是同属一个概念的名词而用字却不同。结果造成科技书刊用字产生差异和不规范。为此,建议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设立协调机构,负责协调不同学科而相同名词的汉语定名和及时纠正定名中不协调不规范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月29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关于批准发布19项行业标准的通知,科学技术名词作为学术出版规范纳入其中,标准号为:CY/T 119—2015《学术出版规范科学技术名词》。本项标准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联合起草,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反复斟酌修改的基础上完成,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应用问题编写的成文标准。该标准的制定与公布体现出国家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11.
信息科技(一)因特网及其有相关的名词学科代码:X1997年7月发布序号中文名英文名现有名和曾有名注释97.X.1互联网internet,internetwork,interconnectionnetwork互联网,互连网,网际网,网间网又称“互连网...  相似文献   

1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7年7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科技新词发布会,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全国名词委新词工作开展情况及发布第一批推荐使用的信息科学新词,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孙俊人、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张效祥、中国通信学会理事长宋直元和参加新词审定工作的吴鸿适教授、张伟研究员、过介堃研究员、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王宏高级工程师。会议邀请了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北京四十余家新闻单位的记者。中央电视台在电视新闻中对会议作了专门报道。会议由全国名词委副主任潘书祥同志主持。潘书祥同志介绍了全国名词委新词定名工作的情况,他说:全国名词委成立十二年来,已按学科建立了51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约有1700多位一流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项工作,共审定公布了近40个学科的名词。为进一步适应我国科技发展新形势,全国名词委自去年开始开展科技新词的定名工作,采用机动灵活的组织形式及时审定和公布试用近年出现的一些科技新词,计划成熟一批公布试用一批,这次公布的信息科学方面的新词,就是采用这种形式经过专家反复研讨、协商最后确定的,希望新闻出版界的同志们在宣传、推广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词上给予大力支持。全国名词委信息科学新词组副组长张伟研究员代表名词委发布了第一批推荐的十七条新词,这批新词是由电子学会、计算机学会、通信学会三方专家联合,选择当前使用频繁,应用较混乱的词作为这次的重点,广泛征求专家的意见,并召开了四次会议讨论,最后确定的定名。随后,吴鸿适教授介绍了这批新词中的重点词Internet的定名经过:Internet这个词在报刊、电视、广播等各种媒体上频繁出现,而与之对应的中文名称不下十余种,如国际互联网、互联网、全球互联网、英特网、交互网,国际计算机互联网等等,在学术界和读者中造成了混乱。根据全国名词委对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和方法,如术语的单义性、简明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等,广泛征求了各方专家的意见,最后确定为“因特网”,它有以下优点:1.专指一个特定网络、无二义性;2.简洁、便于派生和构成复合词;3.有利于将Internet(因特网)与internet(互联网)区分开;4.便于推广和应用。吴鸿适教授强调了我们的定名过程是十分严谨、审慎的,参考了大量文献和资料,并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和修改,相信其会得到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的认可。发布会上,电子、计算机、通信三个学会的理事长分别发表了讲话。孙俊人理事长说:全国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是经过专家反复讨论确定的,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如果仅依靠全国名词委及各位专家定名,没有新闻媒体的宣传,就不能将所定的名词推广开。希望新闻媒体对名词工作给予更大的支持,协助全国名词委推广公布的名词。报刊可发挥自身的优势,多组织采访或开辟一个专栏、或刊登一些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使用这些新名词,这样才能达到新词定名的目的。电子学会将全力支持全国名词委的工作,为名词的推广工作尽一点力量。张效祥理事长说:这次由三个学会联合审定信息科学新名词的做法是一个创举,很适合这三个学科发展越来越密切的形势,我们非常支持这项工作。“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由此可见名词工作的重要性。计算机学会十分重视名词工作,在第一批计算机名词审定公布后,现已着手第二批名词的审定,同时积极配合全国名词委组织新名词的审定工作。定名是困难的,推广更困难。要广开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请新闻界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方式向社会宣传这些新名词;在科技界的期刊、图书中也要推广、使用这些新名词;同时应多与港、台开展名词的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宋直元理事长说:通信学会全面支持全国名词委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不断有新名词出现。尽快对这些新名词进行审定、定名,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使科技人员、广大群众之间的信息及时、充分的交流,有很重要的意义。今天发布的新词能否被使用,要依靠传媒来传播和推广使用。全国名词委对新名词采取审定、推荐、公布的工作方式很有创新精神,我非常赞成这种做法。在新词出现时,给予系统、准确的概念和定名并加以推广,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很重要,对科技普及将发挥极大作用。新闻出版署高永清司长也发表了讲话,他说:“名词的统一,标志着科技发展的水平,这些名词的命名,是经过反复讨论确定的,出版界应率先使用,杂志、刊物应广泛推广。感谢全国名词委及各位专家和新闻界的同志们对名词统一所做的工作。”发布会上,各新闻单位的记者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各位专家均给予满意的答复,整个发布会是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不仅在有关电脑网络的专业性刊物上,而且在一般报刊和电视、广播等各种传媒体上,Internet这个词频繁地出现。与此相对应的汉语名称,如国际互联网、互联网、网际网、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不下十余种之多,造成学术界和一般读者,特别是各种传媒体的名词用语严重混乱,亟待统一。一、什么是Internet和internetInternet是专指一个全球最大的、开放的由许多规模不等的计算机网络互相联(连)结而成的网络,它是1969年由美国军方的高级研究计划局的阿帕网(ARPANet)发展起来的,其后研究与学术机构纷纷入网。经90年代开始,Internet又进一步向商业化方向发展,而且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和扩展。目前在全球已覆盖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入网的计算机达千万台,用户上亿个。我国也于1994年正式入网Internet。由于Internet是一个特定网络的专有名称,而不是泛指性的,因此它的第一个字母必须是大写。在英文的网络书中,经常可以看到第一个字母为小写的internet,它实际上是internetwork的简写,是泛指性的,通称为互联网络或互联网。互联网是泛指由多个网络互连而成的计算机网络,它在功能和逻辑上组成一个大型网络。一个internet上的用户可以利用其中的所有设备、程序以获得信息。二、现在流行的关于Internet的汉语名称目前报刊上关于Internet的汉语名称用得较多的是“国际互联网”和“互联网”。已如前述,互联网是泛指性的,对应英文首字母小写的internet最为合适。那么“国际互联网”呢?与“国际”相对应的英文是international,而Internet这个词并不是international network,而是“Inter-+net”因此词本身并不含“国际”之意。“国际”在汉语里是个多义词,常有以下三种含义:1.代表特定的国际组织,如ITU—国际电信联合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其中第一个字母I为international(国际)的缩写。2.相对于“国内”,泛指国外(任何国家),如国际电话—国内电话。3.泛指多国性的,如国际会议,国际性活动等。Internet确实是一个国际性的互联网(全球连结,多国应用),将它称为“国际互联网”,是从相对于国内以及多国性的涵义出发。但是“国际互联网”是一个类名。凡跨几个国家的互联网都是国际性的,也都可称为国际互联网,而且现在还有其他跨国的互联网。单在欧洲跨国的网络就有欧盟网(Euronet),欧洲学术与研究网(EARN),欧洲信息网(EIN)等,若我国的计算机网络扩展到几个国家,照样可称为“国际互联网”。因此,“国际互联网”也像“互联网”一样,是一个泛指性名词,而不是专有名词。将Internet定名为“国际互联网”,不仅不符合名词专指性或唯一性的原则,而且也容易造成混淆或误解。这就好像同一区域内有几个人重名一样,若不附加说明,则常会张冠李戴,引起混乱。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至今仍直接用Internet一词,而没有在其前面附加International(国际),也没有一个国际组织将其确认为国际互联网。最后,由于计算机网络中有一系列从基础词Internet派生出的词,如将“国际互联网”作为基础词,则汉语复合词名称太长,报刊上若将其简化为“互联网”,则更易引起混淆。三、我们建议的定名由于计算机名词的特殊性,有许多相关语言、软件、工具、网络的名称是利用英文全称中每个词的首字母组合,或是根据创作时的一些背景人物或环境特性而命名,如FORTRAN,BASIC,JAVA等语言或Archie,Jughead,Veronica,Gopher等工具。有些若按全文意译则太长,因此只能保留原文或按音译。对专业人员或具有一般计算机知识的人,见到Internet一词都能理解其涵义,因此在专业性书刊中引用原文也无不可。这就是为什么在中文计算机书刊中往往夹杂不少英文。但在作为普及性的报刊、广播、电视上或在必须全部用中文的政府部门正式文件中,却需要有一个适当的中文名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原则和方法已作了明确规定。即尽可能单义,表达简明、协调一致、易读易记、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等。对于新出现的科技名词更强调应该尽早给一个符合命名原则的名称。考虑到“国际互联网”及“互联网”存在泛指性,不适合Internet的专指性,我们决定按音义结合的办法将Internet命名为“因特网”,作为统一的推荐名。这里不用“英”而选用“因”,一是符合新华社发布的译音表用字规范,二是避免和已有的Intel(英特尔)公司的网混淆。用“因特网”的优点,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1.是专指的一个特定网络,无二义性;2.简洁,便于派生和构成组合词,如ISP,IAP分别定名为“因特网服务提供者”和“因特网接入提供者”,若定名为“国际互联网”则既无专指性又难于组词,当简化为“互联网”,则更失去专指性,尤易混淆。3.有利于将Internet和internet区分开。前者是专指的因特网,后者为泛指的互联网。4.从以音、义命名的“以太网(Ethernet)”等已被接受并广泛应用的情况来看,若通过报刊、电视等传媒的大力报道、宣传,因特网是可以得到推广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14.
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写道:“这块天地如此之新,许多事物尚未命名,提起它们时,还须用手指指点点。”如今全新的互联网领域何尝不是如此?新技术、新产品、新内容挟带着一批批新名词、新术语,向我们的生活涌来,共同构成了IT业新奇而瑰丽的色彩。一个新领域,统一命名如同统一语言一样,易于理解,便于沟通。但变化是如此之快,人们应接不暇。于是专家们出手了。当然,他们出的是“后手”。当然,他们要正本清源,要一呼天下应。这当然需要,这也是他们的工作职责。可是,他们却忽略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性,无法理喻互联网这股新兴力量的真谛。于是仓促之中,出现了“因特网”这个实在没有互联网精神的名字。于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极有意味的情景发生了。80年代初,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互联网推出OSI模型,欲取代原有的TCP/IP协议。TCP/IP简单易用,是一只自由的小灵雀;而OSI复杂庞大,是一大堆委员会中出产的“大骆驼”。虽然欧洲美国都将OSI定为官方标准,IBM、DEC、HP也都采用了OSI。但开放的TCP/IP依靠互联网的民间力量最终战胜了OSI,并成为互联网腾飞的最重要翅膀。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但总是不断重演。这就是网络的力量!一股前所未有的强大、开放、自由、共享的力量。依靠这种力量,互联网才有辉煌的今天和明天。它是技术革命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质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因此互联网的初期主要是自己发展,自我规范、自我完善。当然,它也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合理的规范。但是面对这股力量,我们所能做的,只能顺势而行,不能“顶风作案”。“互联网”这个名字就来自于网络自身,有着独特的生命力。没有人知道它是谁起的。因为这并不重要,因为那个人不起,别人也会起。而“补一手”的“因特网”则完全忽视了这股网络的内在力量。“因特网”的贸然介入不但没能统一名字,反而陡增了混乱和噪音。使“Internet”进入中国,还得陷入旷日持久的正名之战。使它不得不长期绞着于两个名字之间,造成它的事实混乱和“精神分裂”。用“计划经济”的心态强行推广“因特网”,在其他领域也许可行,但在互联网中,实在是有点走错了门。无论从形、声、义的任何一个角度,“互联网”都是网络中最贴切、最合理的术语,它带着天然的成分,是互联网“亲生”出来的名字。而“因特网”半土半洋,带着一半的洋皮,还摆着另一半的架子。缺乏网络术语基本的亲和力。互联网最根本的特性就是它的平民意识。与富有生命力的“互联网”相比,“因特网”明显是一个摆着知识分子姿态搭成的,一个毫无意趣、毫无生机的名字。不论我们上网、看书还是读报,我们最常相遇的就是“互联网”。我们是老朋友了,见了面很自然,很亲切。可碰到“因特网”,怎么看心里都有一种别扭,那感觉就像一个令你厌恶的人非要与你套近乎。我天天置身校园。这里,你几乎听不到“因特网”,“互联网”已是校园生活的一部分。当我每一次回到县城,回到农村,这里只有“互联网”,没有“因特网”。想想看,如果你跟一个普通工人、一位农民,讲文绉绉的“因特网”,能让他们摸得到头脑吗?不纯粹是戏弄他们的知识吗?而“互联网”既浅显又通俗,普通老百姓既可意会,也可言传。几年了,依靠行政力量,“因特网”这个名字顽强地扩大着地盘。它的力量之大超乎我的想像。刚出炉时,我想当然地认为:“因特网”这个名字将会永远留在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中。但它将是无数个笑料中的一个,而且会愈久愈可笑。自己使用“互联网”的自由不会受到真正的侵犯。但是,随着“因特网”的地盘越来越大,自己开始担忧起来。自己在各媒体的文章还没有受到强制执行,但是出版社这边却正式遭遇阻力。我们在出版《数字论坛丛书》时,原先大家就一致约定,非“互联网”不用。但是出版社却不能置规定于不顾。他们的处境必然影响到我们的处境。原本简简单单的小细节,变成了一个费脑筋的大问题。既然我们从来没有认同过“因特网”,从来用的都是“互联网”,为什么要逼迫我们的思维重新“格式化”。最后,我们别无选择,只得让所有的“互联网”返朴归真回英文“Internet”。如今,我难以预知,我们使用“互联网”的地方会剩下多少,能使用的日子还会有多久。我开始怀疑,“互联网”会不会丢失传统媒体这块领地,进而清除出互联网,最后被“赶尽杀绝”。我们没有“恋名癖”,我们只是不明白为什么一个极为普通、极为贴切的词汇,都难以让它合理地存在。可以说,“互联网”和“因特网”之争不仅仅是两个词汇的较量。而是一场必然的冲突,在这场命名的博斗后面,代表着两种力量和两种思想的正面冲突。这种冲突与意识形态无关,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它将是一面极好的镜子,可以照出我们的思想和心态,很多很多。可以想像,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互联网”和“因特网”彼此“打劫”,谁死谁活,分晓难见。这场较量将在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继续延续下去。最后的谁胜谁负无关紧要。即使最终“因特网”取得胜利,它也享受不到胜利的欢呼和花环。一个词汇的命运,昭示着更丰富的时代内涵。词汇可以强行改变,但这种内涵任何人都不可能更改。这是这场争夺的核心所在。本文转载自《计算机世界报》99.7.26 B1版  相似文献   

15.
20 0 3年 8月 2 9日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国通信学会和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的共同努力下 ,“通信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了。全国科技名词委是经国务院授权 ,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审定、公布和推广的权威性机构。国务院明确规定 ,经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 ,全国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国家与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名词审定这项工作 ,全国科技名词委历届主任都由我国著名科学家担任。在他们的关怀和领导下 ,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  相似文献   

16.
读了方兴东同志讨论Internet应如何翻译的文章“名字与精神之间”*之后,有几点想法愿提出供译名研究者们参考。作者一开头引述了“百年孤独”中的话——许多事物尚未命名……还须用手指指点点。不过后面举出的实例,都是已有名字的,只有一个IT是没有给出中文名字的,虽然它也有中文名字(信息技术)。可见方兴东同志要讨论的,是译名问题,而不是第一次起名的问题。译名和起名虽有相似之处,也有根本的不同。起名或第一次命名一般由命名者决定,这是“名从主人”的原则。译名则受到原来的外国语和翻译规则两方面的制约,限制自然多一些。说起翻译规则,自然不像自然规律那样能够独立于人类的主观认识和意愿之外,而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约定俗成,随社会、语言、科技的发展而发展的东西。以Internet一词的译名为例,1997年7月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发表了推荐名。其中第一条是小写的internet的译名是“互联网”,注释中加了一句“又称互连网”。第二条是大写开头的Interent,推荐名为“因特网”(见计算机世界报1997年8月4日131版)。推荐名在注释中明白解释了“互联网”和“因特网”的区别,后者特指由美国“阿帕网(ARPAnet)”发展而成的互联网,一种特殊的互联网。它主要采用TCP和IP,而这里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简称,是特殊的因特网的协议。由于它被普遍接受,使用它的成本日益降低,必将日益普及。也正因如此,它在安全保密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大的缺点,不能满足许多特殊的需要,因而不可能成为全球唯一的互联网,而只能是一种互联网。The Internet is an internet,not the internet。现在发展很快的IP电话,就是使用因特网协议的电话,如果使用随便什么互联网协议,那通用性就差了,使用费用就会提高,也就不易发展了。方兴东同志在文中谈到统一命名。抽象地说,这是指同一个事物,同一个外语词应该有同一个译名。这似乎是无庸置疑的,但也要具体分析。从下文的内容看,作者主要指的是英语Internet和internet该有同一个译名。这是把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混淆起来了。英语中有许多普通名词改成大写开头变成专有名词,如black,white,tailor,smith,carpenter等普通名词,也可以是人名,那时按照汉语翻译的公认规则,要用音译,译成布莱克,怀特,泰勒等。文中说“专家们出手了……要一呼天下应……忽略了这场革命的特殊性,无法理喻互联网这股新兴力量的真谛。”把专家们(现在谈论的是国家进行规范化工作的一些组织,作者接着还谈了国际标准化组织)说成是主观愚蠢而又专制的一批人。这合适吗?符合实际情况吗?文中说“‘因特网’明显是一个摆着知识分子姿态搭成的……毫无意趣、毫无生机的名字……如果你跟一个普通工人、一位农民、讲文绉绉的‘因特网’,能让他们摸得到头脑吗?”。技术名词都要有意趣和生机吗?把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工人农民对立起来,好像只要把因特网改称互联网,广大工农群众的知识水平就会一下子提高起来。专家们太认真,区别了本来不同的东西,反倒妨害了我们国家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了。文章最后说到这两个名词之争代表着两种力量和两种思想的正面冲突……与意识形态无关,只是因为我们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平民意识,那还与意识形态无关吗?把技术问题上纲上线,使我们想起了前苏联的李森科和六七十年代那场“革命”。有一点作者是绝对正确的,那就是他所说的,因特网这个译名享受不到胜利的欢呼和花环。专家委员会提出了两个名词,代表着不同的事物,并且是作为推荐名提出的。有不同意见完全可以使用其他名词,如果反对的道理成立,委员会将来还可以修改。当然不会有人给哪个名词欢呼和花环。 *原文附载于本文后。  相似文献   

17.
贺信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欣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谨代表科学技术部表示热烈祝贺。科技名词统一工作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对科技知识的传播、国内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科技成果的推广使用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依靠全体委员和广大专家、学者以及名词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科学民主、务实求真的作风,围绕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科技名词统一和规范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科技名词规范事业持续性发展。谨此衷心祝愿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正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机构。收集、审定和发布科技新词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重要工作内容。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词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科技新词的审定和发布试用工作。近年来,新词工作委员会持续开展科技新词收集和审定的试点工作,广泛收集整理各学科尚未审定公布的科技新词,首批经过多轮筛选和专家审定的科技新词共计204条,涉及基础科学、工程技术、医学、社会科学等领域。这些新词基本都是21世纪以来才在我国出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术语研究》2006,8(2):F0004-F0004
《科技术语研究》是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主办的综合性期刊,创刊于1998年,它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术语学理论和实现科技语言的规范化,是一本领域独特个性鲜明的杂志。曾开展了对virtualreality,Internet、intranet等汉文规范名的讨论,以及对“象”与“像”,“炭”和“碳”,“征”、“症”、“证”等科技名词的讨论和界定,组织了医学界专家进行“非典”命命的讨论,为科技名词的规范使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它的主办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进行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公布的权威性机构。有200余位院士、2000余位专家从事科技名词术语审定工作。国务院批文明确指出,经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科技术语研究》的办刊宗旨:1.宣传国家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2.研究术语学理论及科技名词审定的原则和方法;3.交流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经验和成果;4.促进科技名词统一,包插台、港、澳地区的汉语科技名词的交流与统一。  相似文献   

20.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于1999年3月12日召开了1999年度第一次常委会会议。名词委主任卢嘉锡、副主任及副主任代表章综、马阳、于永湛、叶柏林、邵立勤、李廷杰、潘书祥、田学友、李春武、杨光、高润生、吴瑰琦等同志出席了会议。会议由章综副主任主持。会议听取了潘书祥同志关于“全国名词委1998年工作总结和1999年工作要点”的汇报。近两年,全国名词委公布的科技名词从学科到数量同前几年相比均有较大增加,今明两年仍是全国名词委公布规范名词的高峰期。1998年公布了4册规范名词——《医学名词·6》(外科学)、《船舶工程名词》(定义版)、《水利科技名词》(定义版)和《电工学名词》,此外,还有4册进入出版流程(天文(定义版)、土壤(定义版)、药学和生物学合订本),1998年基本上完成了全国名词委常委会年初制定的计划,同时为1999年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已公布科技名词的大合订本已完成计算机合库工作。目前仍有13个学科在开展审定工作,即医学、机械、测绘、化学命名原则、电力、航空、航天、土木、冶金、计算机(第2版)、昆虫、自然辩证法、水产等学科。其中大部分在1999年可完成审定任务。1998年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名词审定委员会”。另外还进行了通信、生态学、计量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的筹建工作。迄今为止,全国名词委已完成了40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共出版了44册各学科的规范名词,累计142,000余条。从所公布的学科来看,基本上覆盖了科学技术的绝大部分领域。社会上科技名词使用混乱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抑制,使用全国名词委公布的规范名词逐步成为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深入开展名词审定工作的同时,名词委积极开展了科技新词的命名及发布试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和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等工作。1998年7月全国名词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01—109号元素的中文定名,同时还发布了信息技术方面intranet等部分新名词,生命科学领域也收集和审定了部分新词,在《科技术语研究》上予以发布试用。另外,天文学、地球物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等也都收集了一批新词。在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方面,化学、大气科学、航海科技、昆虫学、天文学、水产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在积极开展工作。如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在确定101—109号元素定名时,积极同台湾化学专家联系、研商,最后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成为两岸名词工作的一个范例。此外,化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还于1998年8月在京召开了两岸高分子化学方面名词命名和新词定名的研讨会,制定了下一步工作计划,如在因特网上公布新词定名等。其他方面的工作也都按年初计划得到贯彻落实。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原则同意名词委1999年工作计划,要点如下:1.进一步搞好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全国名词委计划完成7—8种规范名词的出版任务,比较成熟的有:天文(定义)、土壤、药学、医学(7)、医学(8)、心理学和生物合订本等7种。同时冶金、测绘、土木、航天、机械(1—3)、昆虫、医学(9)、电力等学科会有2—3种可达到出版要求。此外,还要抓紧航空、水产、自然辩证法的审定工作,争取达到上报条件;对已经公布数年,名词书已无库存的重要基础学科,应有选择地进行增补新词和加定义的工作。今年在这方面计划以《化学名词》为重点,做好增补新词和修订的工作,力争收词量达到1.2—1.5万条的规模,增强时代感和实用性。同时继续做好计算机名词的修订增补工作。抓紧、抓好与国民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学科名词审定工作。1999年将筹建通信、生态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管理科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今年要重点做好名词审定的学科拓展和建设,这是加强名词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也是名词委的本职工作。我们应抓紧做好调研工作以开创新的工作局面。2.继续开展好科技新词的发布试用工作1999年应当加快审定进度和增加发布数量,同时要保证发布新词的定名质量和权威性。新词工作仍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重点,其他学科也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收集和审定新词。除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试用一些“热点新词”之外,还要在《科技术语研究》或有关报刊上发布试用新词。3.继续推动两岸科技名词交流与对照工作经过近几年实践,两岸科技名词对照工作已经在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目前仍应采取积极、务实的方针以两岸科学家共同编订对照本为主,同时也要开展新词共同定名工作。1999年计划开展大气、昆虫、航海、化学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并积极推动和促进水产、测绘、船舶、天文等学科的名词对照工作。4.开展好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工作建立名词委学术委员会,制定术语学理论研究计划,组织开展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讨,鼓励学术研究,写文章出成果,在工作中要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形成符合汉语特点的术语学理论和学派作出努力。保持同国际术语学界、联合国文献术语部门及其他华语地区和国家的长期交流合作,同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组织交换术语工作资料,积极联系和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努力办好《科技术语研究》期刊,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坚持高品位、高学术水准,提高刊物质量,使期刊切实成为加强术语学理论研究、指导名词统一工作、推广规范名词的重要园地。继续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术语工作。5.搞好名词委办事机构的内部建设和各项改革(略)6.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全国名词委第三届委员会至1999年底任期将满,为此,1999年要为全国委员会换届做好筹备工作。在全国名词委换届筹备工作中,我们将对一些基础学科和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召开若干学科专家座谈会,明确21世纪科技发展动向,确定第四届委员会开展工作的重点;制定全国名词委21世纪初叶的发展规划,提出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中心议题和方案,报常委会研究批准;准备第四届全国名词委全体会议各类会议文件并做好会议经费、物资和服务保障方面的筹备工作。1999年是完成第三届委员会各项任务的关键年度,也是各项工作极为繁重的一年,我们要以对我国科技名词统一事业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和热情,努力完成好第三届委员会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以更大的成就,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