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何汝宾所著<兵录>成书于1606年,其中卷11~卷13记述了火器知识,尤其卷13记述了"西洋火攻神器说"等关于西方火器的技术.通过比较西班牙炮学家柯拉多于1586年著成的<实用炮学手册>一书的3个版本中的炮图与弹道数据及其他文献,结合目前对17世纪中西方炮图和弹道数据的研究,认为<兵录>记载的欧洲火器技术知识应该出自<实用炮学手册>.  相似文献   

2.
从体例、术文的抽象性与演算细草、数学表达方式、数学内容四个方面对<筭数书>与<算经十书>中可与之对比的<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五曹算经>等算经进行了比较研究.<九章算术>等著作有术文统率例题、应用问题集、将预备知识列于卷首三种体例.<筭数书>具有这三种形式.<九章算术>既有基本运算法则和适应于一类数学问题的相当抽象的术文,也有应用于一种数学问题的比较抽象的术文,还有针对某一问题的演算细草.<张丘建算经>则基本上是应用于一种数学问题的抽象术文.<孙子算经>和<五曹算经>则完全是针对某一数学问题的演算细草.<筭数书>的术文的抽象程度也具有这三个层次.<筭数书>的数学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不统一,不如<九章算术>等著作规范.就数学内容而言,<筭数书>有许多首创的贡献,它与<九章算术>相比,有一些方法相同,也有少数题目相同,但相当多的方法、大部分题目不同,也不如<九章算术>的内容那么全面、规范;它也稍逊于<张丘建算经>,而与<孙子算经>不分轩轾,却远远超过<五曹算经>.<筭数书>比<孙子算经>等三部著作要早出七八百年以上,就创新程度与内容宽泛、深刻而言与<算经十书>现存诸算经相比,<筭数书>的重要性仅次于<九章算术>.  相似文献   

3.
东汉之后,有关日月食方位的记载,一直是我国传统历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这些记载多是基于观测的实录,直到明末才开始对日月食方位进行定量的计算和观测.<新法算书>分别给出了计算和观测日月食方位的方法;王锡阐在<晓庵新法>中详细介绍了计算日月食方位的全部过程;梅文鼎和<历象考成>给出了确定日月食方位的作图法.文章在研究和比较这些方法的基础上,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解释王锡阐在计算日月食方位过程中所使用的"泛向"、"次向"、"定向"的具体含义;追溯导致很多学者认为王锡阐确定日月食方位用的是日面、月面坐标,<历象考成>之法实本于王锡阐这一历史误读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明末的天文历法著作<古今律历考>由于在清初受到梅文鼎等学者的贬抑而一直被学界评价不高,至今鲜有专题研究.文章指出,邢云路与魏文魁曾共同研习古代历法,但<古今律历考>的主要工作系由邢云路完成;该书不但对历代历法尤其是<授时历>和<大统历>进行系统总结和评判,而且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历法思想;其对<授时历>的讨论主要源自<元史·历志>以及周述学的<神道大编历宗通议>,并对<授时历>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天问略》作者来华年代及其成书背景的若干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玛诺于1604年7月来华.1610年12月15日日食预报错误,激起了明末改历的呼声,事件持续了一年有余.为了给修改历法做理论和知识的准备,中国学者和耶稣会士可能就介绍什么内容、翻译何种书籍和遴选何人参加等,进行过讨论和计划,<天问略>和<表度说>、<请译西洋历法等书疏>等即该计划的产物.阳玛诺当在1612~1613年受邀来京,在中国学者周希令、孔贞时和王应熊的协助下撰写<天问略>.  相似文献   

6.
<周髀算经>中光程极限167000里这一概念和数值在整个<周髀算经>宇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如川和陈文熙认为日出和日落时分,太阳离周城的距离就是光程极限,但在具体推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考虑<周髀算经>中春秋分与实际春秋分的时间差(<周髀算经>中的春秋分按照四分法计算得来),以及由于地球轨道近日点的变化(1.7度/世纪)所导致的春秋分时间的变动,则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从而使这一数据的来由得到比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对<算数书>"少广"术文进行释读与算法分析,同时与<九章算术>"少广"术进行对比,认为<算数书>的"少广"术正确地选用了"最小公倍数"进行分数通分.这一算法是在对"最小公倍数"的正确认识指导下完成的,表明在<算数书>的时代,中国古代数学的"最小公倍数算法"已经十分纯熟.<算数书>"大广"问中缺失的数字,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在假定残文数字和文字无误的前提下,借助计算机的帮助,可以获得11种成立的可能;通过对<算数书>用语习惯和算法合理性的分析,确定其中2种是最可能的结果,从而为解决<算数书>"大广"问的校勘困难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与郭文韬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韬的<试论〈夏小正〉及其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篇研究<夏小正>中农业内容的论文.该文中关于<夏小正>经文的语译部分,经核对,有差错和误解的共计30条,有些差错是严重的.文章对其一一提出商榷,指出正确的语译和依据,并对某些经文的深刻含意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发.该文还用现代农业生态学的观点对<夏小正>经文进行分析,认为<夏小正>具有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其论述言之无物,且概念错误.文章对<夏小正>经文作了统计分析,并以少数民族物候资料为对比、联系农业生产的纵向发展和地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夏小正>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9.
古代印度的天文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视差现象,并开始设计相应的算法来消除视差对日食的影响.<苏利亚历>是古代印度天文学的一部经典,它的视差算法代表了古代印度视差算法的主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系统解读,廓清了<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的造术方法,证明<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与理论算法完全等价,并成功地将<苏利亚历>中的视差算法化为一个以太阳的黄经和时角为自变量的二元函数.<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的模型与理论算法虽然完全等价,但是按照<苏利亚历>中视差算法所得结果与理论结果之间有一定的误差.讨论了这种误差的大小,并分析造成这种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梵天火罗九曜》考释及其撰写年代和作者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了密教经典<梵天火罗九曜>的性质、内容、构成等,证实其为一部包含不少印度天文学内容的典型密教占星术经典.然后根据经文中提供的相关证据,用天文方法推算了该经的写作年代不晚于公元751年.并推断该经正文的主要内容极有可能出自一行的手笔或传授,但部分内容出于后人补述.另外,还对该经作为天文学在不同文化之间传播和融合之证据的重要意义做了深入阐发.  相似文献   

11.
《三十六水法》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道藏》本《三十六水法》经两次增补而成。在古本基础上第一次增补时间在葛洪之后至《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出世(公元634—659年)以前,形成今本前半部分内容。第二次增补在唐宋时期,其内容即今本后半部分7种水。从水法制备所用容器、程序繁简程度、成水所需时间等角度,对第一次增补的15种水方一一考证,揭示出了《三十六水法》古本真貌。通过古本《三十六水法》与《抱朴子.内篇》以及《五十二病方》的比较,证明古本《三十六水法》为西汉古籍。经进一步分析认为,水法最初用于饮服成仙,用于炼丹是其后来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殷商畜牛考     
殷墟曾出土大量哺乳动物遗存,此等遗存应可反映殷商安阳一带之家畜及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德日进、杨钟健曾全面考察殷墟哺乳动物遗存,发现牛属及水牛属各一种,但并未深究孰为畜牛。该文以牛形及牛首形器、岩画、青铜器狩猎纹、甲骨文等作考证,判明殷商之畜牛是一种上古水牛(Bubalusmophistopheles),并根据考证提出若干前瞻性讨论。  相似文献   

13.
古代金属中的合金元素--铜、锡、铅、砷、锑等的数值大小和变化常被用来标识合金化水平和冶炼工艺以揭示技术进步的过程.然而,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在特殊情况下会高到超出普通铜合金的正常值或在金属表面富集,技术本身很难清楚地解释这类现象.文章通过系统总结、比较、分析了世界各地有关锡、铅、砷、锑等合金元素在金属中出现的特别用意,试图从视觉效果--对颜色追求的角度来理解有关合金和表面处理技术产生的意识形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电子湮灭技术和金相显微以及扫描电镜能谱技术对南唐永通泉货铁钱和若干南北宋铁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早在南唐时期,我国铁币冶铸技术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宋代有所改进。测试表明,正电子湮灭技术结合其它测试方法,对于古代铁币的结构研究以及判别它们的真伪提供了科学的测试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东京国立博物馆针灸铜人研究的突破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现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的等身高针灸铜人,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日学者多认为系由中国古代传去的--或以为是宋天圣铜人,或认为是明正统仿宋铜人.1989年日本学者根据新发现的关于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铸针灸铜人的史料记载,对这具针灸铜人的制作年代及制作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但仅此一条史料还无法解释其他相关的疑团.近年来作者从该铜人外形特征、经穴数量、穴名书写特征、经穴归经以及经穴定位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以大量更直接的证据及可靠的旁证证明:该铜人系日本幕府医学馆针灸医官奉幕府之命,于1809至1819年间铸造.  相似文献   

16.
从对有关袁州谯楼的历史文献调查中发现,该谯楼不但设置有一般的钟鼓楼中所具有的守时和报时设备,而且设置有天文仪器,建在观天台。从遗址调查中发现的确有可供观天用的台体。由此得知,袁州谯楼不但有一般的守时和报时功能,而且有一般谯楼所没有的测时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引用清代匠作则例中有关铜器铸造和铸后加工的资料,以说明商周青铜礼器铸后加工的重要性及其巨大的工作量,俾能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代是我国古代牡丹品种的研究、培育和数目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宋代牡丹品种的数目,《天彭牡丹谱》(陆游,1178年)认为约有百个;该文比较研究了现存的一些宋代牡丹著作,经综合整理后提出有191个。这一数字更充分地证实我国乃是牡丹栽培品种分化、演变和多样性的古老中心。  相似文献   

19.
宋代重视培养实际致用人才和高能力、高层次的人才;放宽考试条件,通过各种各样途径来选拔人才。同时,也注重提携和推荐后学、地位低下者来参加具体工作。这些人才,为宋代天文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西周金文中纪时术语——初吉,既望,既生霸,既死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初吉、即生霸,既望,既死霸是常见于西周金文的纪时术语,对它们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年代学意义。该文以铜器历日排比为基础讨论这4个名词的意义,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西周历法的基本特性;(2)纪时术语的各种可能月相和日序的分析;(3)铜器历日的相对排比及分析;(4)以传统宣王纪年安排晋侯苏钟历日,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铜器历日的绝对排比;(5)应用数据库讨论厉王的可能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