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晓明 《科技信息》2013,(10):223-224
华裔女作家伍慧明以其小说《骨》走红美国文坛,随后,该书被"手推车奖"文选(PushcartPrizeAnthology)收录。和许多华裔小说一样,《骨》取材于伍慧明自身的生活经历,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个移民家庭中各个成员生活经历及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来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所承受的历史与文化创伤,以及他们走出或摆脱创伤的艰辛之路。  相似文献   

2.
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骨》讲述了旧金山一个普通华裔家庭梁家的故事。《骨》一书以梁家二女儿安娜的自杀为中心事件,运用点辐射的文本结构,由此而产生的骨架意象与书中“骨”的寓意相对应,从而有力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个人、家族和族裔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赵丽丽 《科技信息》2011,(32):I0094-I0094,I0097
伍慧明发表于1993年的小说《骨》(Bone)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高潮。小说《骨》讲述的是关于居住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内梁家三代人的故事。小说以典型的华裔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文化差异与矛盾为主线,突出展示了三代美国华裔在身处边缘世界中的困惑、矛盾与压抑,并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他们特质的、流变的身份。其中,作为小说中新一代的美国华裔形象出现的梁家三个女儿:莱拉,安娜和尼娜在同样身处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家庭、情感、价值观以及身份认同的困惑中,三姐妹截然不同的认同与选择最终导致了三人迥然的生活与命运。本文通过展现三姐妹面对中西文化尴尬时坚持的不同选择及命运,试图分析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这部小说中通过刻画莱拉的成功,为身处中西文化矛盾,在尴尬与夹缝中的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所探寻的身份文化建构之路,即跳出“非此即彼”的选择,正视自身的双重文化身份,自由地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文学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莉和我国著名小说家吴组缃先生《菉竹山房》中的主人公二姑姑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二者的家庭背景、爱情经历及命运结局,分析了她们的爱情悲剧及命运悲剧,深层次透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旧阶级、旧观念赋予的道德理念给广大妇女带来的毒害。  相似文献   

6.
夏花 《科技信息》2009,(30):137-137
《骨》中莱拉突破族裔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成功地构建了具有族裔文化双重性特征的混杂性文化身份。这种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出现为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家庭中各成员间的关系为切入点,解析《骨》中莱拉的混杂性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身份问题对于散居海外、生存在多重文化夹缝中的美国华人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首部作品直接以“骨”命名,体现了美国华裔族裔身份认同过程中的取向。以后殖民身份理论为支点,分析《骨》中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探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中式身份解构、美式身份建构及杂糅式身份的重建历程。  相似文献   

8.
研究美国华裔作品必然要了解林露德,《木鱼歌》是其最精彩的一部作品。通过这本小说,笔者发现历史文化暴力影响着如吕金功一样的美国华人,在这些暴力冲击下,他们缺失家庭关怀、社会关怀、个人关怀等,步入了患有失语症的悲剧的边缘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国内盛行的华裔美国文学文化批评现象,本文首先研究了目前世界范围内对华裔美国文学的普遍认识,讨论华裔美国文学作品的本质;接着通过对华裔美国文学和黑人文学进行比较,分析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根源并提出华裔美国文学和文化批评之间的联系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钟蕾 《新余高专学报》2015,20(1):91-93,107
《华女阿五》是华裔女作家黄玉雪的处女作,小说讲述了第二代华裔美国女孩黄玉雪在美国的艰辛成长历程。在双重文化下成长的黄玉雪,从小就面临文化身份问题。黄玉雪在家庭、学校、社会追寻自我,并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成功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作品揭示出第二代华裔美国女性想要在社会上获得成功,必须坚持并且充分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1.
边楠楠 《科技信息》2013,(6):209-209
《花鼓歌》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黎锦扬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一出版便大获成功,并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为华裔美国文学写下新篇章。在《花鼓歌》中,作者主要描绘了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新老两代人思想观念的碰撞。而小说的结局,则表达了黎锦扬的文化之梦,那就是华裔美国人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相似文献   

12.
莫翠华 《科技信息》2011,(27):130-131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反映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小说,女主人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惑,经历了诸如女侠式的自我理想化幻想、逃离与回归自己的根源文化几个过程,最终意识到只有寻求两种文化间的和谐平衡,才能成为能够融合两种文化的真正的女勇士,确立自己的美国华裔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13.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叙述了美国一个华人移民家庭中三代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母女关系,探寻引起母女冲突的因素.试图运用福柯的话语和权力理论及后殖民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这一主题,并探讨了确认及构建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黄哲伦是一名美籍华裔文学史上重要的剧作家,他的《蝴蝶君》是一部解构《蝴蝶夫人》的剧作,成功地塑造了在幻想和现实冲突中煎熬并最终走向自杀悲剧的伽利玛形象。从心理学视角解读伽利玛这一心理悲剧式的人物,可以发现,造成伽利玛心理悲剧的原因不仅仅是伽利玛自己的幻想,还有着更深刻的社会根源,即西方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的美国华裔作家,创造了华裔文学的两个发展高峰时期。伍慧明就是第二个高峰期的代表人物,她的长篇小说《骨》,生动再现了美国华裔的奋斗历程。与前辈们的成果相比,伍慧明的《骨》更具有民族层次。文章通过分析《骨》当中男性意识的发展,可以看到美国华人对自我身份的追索,以及追求两性平等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16.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作为美国这个大熔炉下一支少数族裔,在美国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了奇妙的火花。华人与生俱来的"中国性"——语言文字、教育选择、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在两种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在美国华裔的身上,一方面有着被同化的"断裂",一方面有着落叶归根的"延续"。文章旨在研究美国华裔"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在分析研究"中国性"的"断裂"与"延续"根源及表现方式的基础上,探讨在多元文化时代美国华裔未来的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蒋晓琦 《科技信息》2013,(8):194-19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品《女勇士》反映了华裔女性在美国面临多重创伤。一方面是传统父权制的压迫,另一方面还要忍受美国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压迫以及中美不同文化带来的文化困惑。本文结合创伤研究中的文学性创伤分析《女勇士》中的多重创伤以及创伤对华裔女性造成的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潇匀 《科技信息》2013,(8):508-508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主要讲述了四位出身、性格各不相同的中国女性移居美国,以及她们各自的女儿在美国出生、成长的故事。本文结合后殖民理论中"他者"的概念,来探讨《喜福会》中四对母女,作为华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于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创伤,试图探讨她们创伤的根源以及她们是如何努力摆脱创伤的。  相似文献   

20.
"契纸儿子"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时有涉及的一个特殊身份问题,在《骨》中里昂形象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来分析这一形象产生的社会根源,探讨其真实的法律身份,既能清楚地剖析作品中里昂那些不易被后人所理解的怪癖,更进一步地能够看清这一类型人群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