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以周汉林翻译的、1995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教父》汉译本和由钟广华和张武凌合译的、1983年广州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教父》汉译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汉译本和原著以及两个汉译本之间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找出在处理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文本片段时两个汉译本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分析这些异同点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因素。最后得出结论,虽然两个译本在处理与意识形态有关的文本片段时均采取了删除的手法,但周译本在删除的同时较完整地保留了源语文本的措辞,有助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把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比、分析《尼山萨满》满文转写本、汉译本及英译本中的一些实例,研究了英译文本中几种宗教文化元素的翻译损失问题,提出了翻译补偿在少数民族文学典籍英译中的应用与作用。补偿翻译方法在英译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典籍中的宗教文化元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的宗教文化信息,起到译介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红 《科技信息》2012,(35):272-272,346
隐语在日语中广泛存在,特别是日本商界。比如译自日语的商界小说《浮华世家》里面就出现不少日语隐语的汉译实例。本文以描写翻译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这些隐语实例进行研究,分析翻译过程中的初始、预备和操作规范;试着解释译者为何做出如此翻译,归纳隐语翻译策略。为今后的隐语翻译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拥有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点之一,英语没有量词却有表量结构,量词问题是汉英翻译中的难点之一。汉译"动量(名)结构"是还原源语生命气息的重要手段。英语多用名词,静态性强;汉语多用动词,动态性强。汉译"动量(名)结构"译源研究有助于英译汉时静动转换的理论指导。汉译"动量(名)结构"译源包括动词译源、名词译源和介词译源。  相似文献   

5.
从汉语文学作品中隐喻的表征结构分析入手,并用等效翻译原则重点分析了汉语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中隐喻的翻译,认为在隐喻汉译英时,在追求译文与原文等效的过程中典型地表现为:等译、过译和欠译。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佛经翻译发展史上,从最初的汉译佛经开始,就出现了文与质的区别和论争。文与质不仅是翻译方法或风格的分歧,更是在译入语的操纵下,译者如何选择文或质的翻译策略,然而文与质的相别相争最终在玄奘新译中实现了相合相融。研究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与质,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英、中文电影片名的特点,探讨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可译性限度。在可译性限度较大的状况之下,有些译名偏离原语片名,且同一影片三地译名迥异,而功能翻译理论能合理解释这一现象并指导具体的影片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8.
注释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翻译功能补偿的一种手段。张谷若先生的译作中注释数量多,精确度高,无疑是文学译品中的上乘之作。本文将结合张谷若译作《无名的裘德》中的注释特点,来探讨翻译时必须加注的原因以及加注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形译是根据汉字的特点将英语科技名词汉译时所采取的一种较常用的翻译方法。本文探讨了形译的几种不同的方法 ,并将形译与义译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0.
日文歌词汉译对中日文化交流意义重大,但其实践不尽如人意。本文从介绍日文歌词特点出发,引入译诗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再以诗体翻译日文歌《星之所在》并与官方半散体翻译对比鉴赏,探讨该理论对日文歌词汉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焦作市云台山景区的景点名称汉译英的现状分析,关注不同出处译名中存在的误译和一名多译的现象。依据云台山景区的景点名称汉译英特点,归纳了相应翻译方法并重新衡量了现有英文译名,以期与同行商榷,实现云台山景区及其它景区的景点名称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微型小说凭借其短小精悍,寓意深远的优势,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不仅本土的微型小说方兴未艾,外国大量优秀的微型小说作品的引进也与日俱增,而关于微型小说的翻译艺术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旨在赏析外国微型小说汉译的第一代译者张白桦的作品中的翻译艺术,为繁荣民族文学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3.
陈娟 《科技信息》2009,(30):124-124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分析《哀希腊》两个汉译本,探究多元系统论对英诗汉译及翻译策略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多面手,他是诗歌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同时,还是小说翻译家。通过比较分析可知:许氏将其诗歌翻译理论不折不扣地运用到其小说翻译当中,从而形成了其小说汉译的特色与风格:亦雅亦淡,亦蔓亦简。  相似文献   

15.
译场在佛经汉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摇篮,其独特的立体化翻译合作方式以丰厚的译学成果证明了翻译合作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这种立体化合作方式规范严谨,分工细致,对于现代翻译市场的规范化和大型翻译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商标是市场竞争的手段.商标在汉译时应选择适合中国消费者审美心理的译标,同时注意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以等效原则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国际车名汉译的几种方法,并提出了翻译必须遵循译入语国家的文化与消费习惯,以帮助产品最大限度的占领译入语国家市场为目的。  相似文献   

18.
赵哲 《科技信息》2010,(31):223-223
英语小说汉译的兴起和发展与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客观历史发展紧密相关。但近现代中国小说翻译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不尽如人意。小说的翻译对译者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怎样恰当地翻译英语小说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译者应在遵守通顺、忠实原则的前提下,将原著的精神风貌,即风格展现给读者。  相似文献   

19.
以何种形式翻译科技术语,译学界颇有争论。为解决英语laser汉译带来的问题,有必要在科技术语翻译中以零翻译模式,弥补其他模式的不足,确保语义标准化。  相似文献   

20.
张罄月 《科技信息》2011,(17):224-224,271
广告的功能决定着它的翻译方法。在这方面,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该理论强调翻译及目标文本在其文化中的功能。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活动是根据翻译目的使目标文本与源文本之间保持一定联系,使交流越过文化障碍得以通畅进行。为了达到此目的,不妨使用删译,改译和仿译等有效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