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合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公平与平均、目的和手段、权利与义务几对关系的思考,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无偿资助为主向有偿资助为主转变、经济解困与能力培养并举等角度,探讨如何整合各类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合力,创新资助工作的方法、途径,更好地发挥资助的效能,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深入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客观要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择优奖学助学是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具体形式,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要不断加强对受助体和资助体的宣传,激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坚持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必要环节。新时代劳动教育既扶志又扶智,基于受助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具体情况,探析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于新时代各高校进一步提升资助育人成效、推动建立新时代资助育人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努力推进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客观要求,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择优奖学助学是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具体形式,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要不断加强对受助体和资助体的宣传,激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坚持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的质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国家政府在各大高校实施了助学贷款、助学金等资助形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但是由于措施不完善,在资助育人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现象。本文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对高校资助管理现状进行剖析,并从育人的视角对资助管理措施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资助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对资助的认同体现思政育人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持续强化,以资助认同为视角能有效观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研究发现新时代资助认同面临经济资助无偿性与感恩意识缺失的矛盾,受助学生认识偏差影响资助带动功能,进而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形成等挑战。运用Probit并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发现个体差异对资助认同感具有显著相关性,家庭特征对学生资助认同产生影响,评选程序、资助宣传与学生资助认同感呈正相关,评选标准与资助金额在模型估计中没有显著相关性。因此,多维度、多层次开展感恩教育,多渠道、不定期进行家校联系,全方面、有重点完善资助评选、宣传,有计划、有要求组织志愿服务等措施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资助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基于提高育人效能的学生资助政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宪  蔡颖 《广东科技》2010,19(14):12-14
"奖、贷、助、减、补、勤"为主要内容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应当体现资助与育人并举,以实现资助的终极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学生资助政策的育人效能现状出发,分析育人效能的影响因素,提出基于育人效能提高的学生资助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8.
单一的经济扶贫方式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与高校"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脱节,高校要不断探索出丰富的资助育人模式。其中资助育人社团化模式将资助方、高校和学生整合,形成了经济帮扶、高校指导、学生自主发展的育人思路,有效解决了资助和育人相分离的高校思政工作难题,是传统资助工作的创新,是资助育人结合的实践,是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90后”贫困大学生资助问题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浩 《科技信息》2011,(24):88-89
当前,"90后"已成为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因而,贫困生的主体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与以往在校大学生相比,"90后"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便决定了在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上,我们也要和以往的在校生区别对待,本文通过分析"90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当前我国在贫困生资助问题上的相关政策,提出了以构建育人为主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设想,以确保我国的贫困资助政策既能帮助贫困学生度过生活的难关,又能激励贫困生思想上、心理上不断进步,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处在层次比较低,资助质量不高的发展阶段,存在育人主题模糊化、资助内容物质化、资助流程形式化等突出问题。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要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质量。针对贫困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以励志成才为主题,构建思想教育和心理援助工作平台;以贫困差异为依据,构建贫困生个性化资助平台;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构建贫困生自立自强自助平台。  相似文献   

11.
在“后脱贫时代”资助育人不再是一项简单的经济资助工作,而是通过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发挥资助和育人的协同作用,实现“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的过渡,致力为党和国家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对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的分析,在阐明资助育人成效评估机制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多维度提出构建资助育人评估机制的有效路径,促进提升资助育人的效能。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工作,明确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序进行要坚持以育人为本,提出资助是方法,育人是最高目标,提倡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资助育人的新方法、新手段。本文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为背景,探索资助与育人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不断落实和"中国梦"深入人心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成才。以服务学习为方法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应运而生,贫困大学生通过服务学习的方法形成了包含志愿服务精神、专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公民责任感等六个方面的素质能力,促进了政治认同、推动创新创业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教育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精神心理脱贫与物质经济脱贫相结合,培养受助生健全人格。针对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资助育人工作宣传力度、分享资助育人工作成功经验、提升辅导员师德水平及育人工作能力、加大对受助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开展诚信感恩教育等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既是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手段。民办高校现行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经济资助,由于在具体的实践层面存在干扰因素,民办高校现行学生资助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资助方式单一、育人导向不明显、行政化色彩重等诸多亟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因此,必须转变工作思路,结合民办高校地方应用型院校灵活性、机动性的办学特色,探索和构建“以资助育人导向为价值理念,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能力全面提高为目的”的发展性的学生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着重经济资助,轻视思想教育,资助形式多种多样,育人方式单一等问题。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应该把育人贯彻到资助的全过程,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奖学金评选、助学金发放、贷款办理、勤工助学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和勤俭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真正发挥资助育人功能,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资助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而院系则是开展资助育人的关键层级。为进一步加强资助育人,需要在院系层面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院系资助"三全育人"格局具有量的全面性、质的共享性,可以通过优化资助育人理念、完善工作体制机制、加强资助与院系党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相结合、丰富方式方法载体等路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的明显加快,总体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贫困家庭学生人数也逐年递增;本研究试图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的基本现状、国家的资助政策导向和具体执行成效以及存在的弊端,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助贷困"管理工作经验,探索构建一个权利与义务对等、助困与育人有机结合的完善并富有成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进一步完善资助育人工作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受助面进一步扩大。加强资助育人工作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当前受助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诚信缺失等现象,也反映出改进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改进资助育人工作应该从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环境,提升资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创新资助育人形式,丰富资助育人内容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因为新的时代语境带了传播媒介的多元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传播方式的裂变性、传播效果的黏合性,对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带了新的挑战。因此,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以体现"微时代"理念引领资助育人理念的更新、利用"微门户"实现资助育人工作载体的创新、开展"微公益"传递社会正能量、关注"微生活"突显资助育人成效等方式与途径来应对微时代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