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少华  申立涛  李红梅 《科技信息》2007,(31):269-269,129
大部分职业学校学生都比较积极,小部分消极。因此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问题着实让人深思。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句话很有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一、让学生知之;二、让学生好之;三、让学生乐之。  相似文献   

2.
<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这句话作为这一章节的结尾,直译过来是:孔子说,"了解《易经》的变化道理的人,岂不就能知道神的所做所为了吗!"作为对这一章中前面大段文字所阐释的卜卦的过程、方法的总结,这一句结语落在了对《易经》强大力量的引申上,知道之人必知神。  相似文献   

3.
《建国方略·以饮食为证》篇系孙中山先生1918年撰写,其通过对饮食问题的论述,向国人讲述了"知之惟艰,行之非艰"的道理,认为国人如果能够懂得"知非易而行非难"的道理,其实践和探索精神就会继续发扬,那中国之事就能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老子知论包括了三种“知”:有分别心之知、通达变化之知、不知之知。这三种“知”在《孙子》中都得到了深入的贯彻。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地理解为何说《孙子》进入了哲学境界,更深地体悟《孙子》中的不言之教,乃至更深地走进孙子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最重人生。言人不可不知天,故亦及于宇宙。而於知识,则罕有专究之者。然论人论天,皆在知中,既求闻道,不能不研讨致知之方;既求真知之方,则又必因而论及知之所缘以起,知之可能与否,以及真知表准等。故吾国哲人,亦多闻论及知者,特非所尚而已。先秦之墨名莊荀,即颇注意及知;北宋之张程,亦有论知之语;而朱陸之争,就一方面言,以今词说之,谓为即理性说与经验说之争,亦末为不可也。至阳明而论知之语比较最多,心物不二,知行合一,皆精湛之说也。古未有知识之名,故兹但命曰知论。所述亦只及其大 而止,非能无漏。所分节日,名虽非旧所固有,而实…  相似文献   

6.
案例教学是高校哲学课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它把人们生活、实践中的典型事件同哲学的基本观点联系起来进行剖析,并把事件中所包含的道理提高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行动方法,从中悟出哲学道理,使学生感到哲学并不空洞,就在身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牛丽芳 《科技资讯》2006,(19):144-144
哲学常识深奥难懂,如何让哲学走近学生,采用漫画的手段来诠释哲学道理,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映珍 《科技资讯》2012,(25):186-186
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尽快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被动学到主动学,从不爱学到爱学,从爱学到主动探究,并且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养了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又促使学生在预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9.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被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为: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照着国家的政策法令做,而不能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从而得出孔子是主张愚民政策的结论。近两年来,报刊上发表的一些引用过这句话的文章也仍然采用以上的读法和翻译。我认为,对这句话的断句和翻译值得商榷。 我们要正确地翻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首先要对其正确断句。要做到正确断句,一是要分析句子中各词的古义,特别是句子里的“可”的不同用法;二是根据出处,理解文意。  相似文献   

10.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最基本的内驱动力因素.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学习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1.
心是胡宏哲学的重要范畴。本文试图从天地之心、人之心、人的良心等三个角度论述胡宏的心。首先,论述天地之心在天是天道、天命,天地之心在人是人之心,更确切地讲,是人的良心。其次,论述人之心是人的天命之性之用、之已发,人之心能认知万物、体知天地,能主性情、宰制万物。人若尽其心,就能如圣人,体用合一,不於已发未发分,其心与天地同流,其心纯粹是天地之心即良心,人若尽其心,就能成已成物。最后,论述人的良心,良心是人的本质属性,知、仁、勇皆原于良心,人若察识、扩充其良心,就能成仁成人。这是胡宏心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其间正确与错误交织,对错误正确对待、认真分析、有效控制,就能够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能力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赵江玲 《科技信息》2013,(13):324-324
作为21世纪的数学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学会做各种各样的"习题",而是要让学生去体会到数学的一种社会价值,并且从生活中去体会一种数学思想。数学里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掘数学中蕴涵的宝贵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正态分布是概率统计中最常见的分布。本文从一堂正态分布课入手,探讨正态分布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哲学道理、价值趋向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子,从而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和育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大学生多方位展现奋力求索、奋发有为的时代新人形象,但同时陷入奋斗担当亟须彰显、奋斗情感亟须认同、奋斗意志亟须磨炼、奋斗行动亟须夯实的困境中。为破解这一难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将奋斗当作实践去理解,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切入点,找到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困境的症结所在,即实践主体定位不准、实践感性体验不佳、实践过程历练不足、由知向行衔接不畅。基于此,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大学生知奋斗之意、爱奋斗之心、励奋斗之志、铸奋斗之路,通过以知育情,以情磨志,以志促行,保证新时代大学生全身心在场,培养“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16.
物理化学及实验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科学的方法教和学,提高学生运用方法的能力;从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和前沿知识介绍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理论中挖掘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将科研与开放实验相结合,增强学生实验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提高物理化学及实验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在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中,"死"是一种辩证的否定。它既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的升华,产生的是一种激励后人更加努力奋斗的精神。方志敏的关于死的意义、死的价值、死的期望及对死的态度的表述,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道理。方志敏关于"死"的理念渊源于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的哲学命题,但它具有时代特征,有自己独特的哲学之道。  相似文献   

18.
柏格森直觉主义、佛教之唯识宗和儒家传统哲学共同促进梁漱溟直觉认识论的形成。他立足儒家文化,以西方现代哲学与佛教唯识宗为基底,重新诠释了感觉、理智与直觉的异质性,进而剖析了直觉认识论的内在特质。在他看来,直觉不仅是意味之知、先天本能,更是认识自我的途径。现梳理梁漱溟直觉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并略置评论,以展现其形上致思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袁晶晶 《科技信息》2010,(23):I0288-I0288
按照教育的普遍性,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成长,就需要职业教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产生如下结果:让学生"知之"、"动之"、"乐之"、"思之"让学生真正地从课堂中进行有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1999,(12)
所谓"医者易也",其中"易"并不是指学医容易。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云:"易"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易"是象征阴阳二元论的演变哲学。因此,中医诊治疾病并非一病一方、一证一药,证变则法变、方亦变。医生的主观判断要以客观的证候为依据,要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因证制宜,岂有不变之理?懂得了这个道理,"易"字不言自明。如果做医生的不能知常达变,辨证论治,何以称为"医道",又怎能做好医生呢?吉良晨老先生将玄机重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