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联用处理微污染运河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试验考察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不同投加量和投加顺序,在两者联用时对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微污染水源水的强化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mg/L,在反应池入口处投加;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为20mg/L,在快速混合处投加,对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最好,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3%和84%,并且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具有强化混凝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机改性凹凸棒土吸附微污染水中苯酚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研究了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改性凹凸棒土对微污染水中苯酚的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及其再生后吸附效果.结果表明:PDMDAAC改性凹凸棒土对微污染水中苯酚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pH=6~8、苯酚浓度为10 mg/L、投加量为40 g/L、吸附时间40 min的条件下,吸附去除率达89%;改性后的凹凸棒土可用碱进行再生,再生后对苯酚的吸附能力没有明显下降;改性凹凸棒土的静态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3.
UV/Fenton试剂法+活性炭组合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UV/Fenton试剂法 活性炭组合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实验研究表明:在UV波长为254nm,过氧化氢浓度为15mg/1,水温为25℃,加入少量的Fe^2 ,照射时间为1h的条件下,单纯UV/Fenton试剂法可使CODMn降解42.3%,UV/Fenton试剂法 活性炭组合可使CODMn降解65.6%。  相似文献   

4.
超声波处理微污染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前言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加之缺少对环境管理的认识,大量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稍加处理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从而使大多数饮用水成为微污染水。对微污染原水进行深度处理从而进一步改善供水水质是许多水厂面临的难题之一,现行的方法如活性炭吸附、臭氧氧化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对超声波处理微污染水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求找到一种成本低廉、处理工艺简单的处理微污染水的方法。2作用机理超声波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目前的理论尚不足以完全阐明超声波的作用机理,通常被公认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利用颗粒状活性炭对校园景观微污染原水处理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可以去除水中的部分有机物和大部分细菌,对水体指标CODMn、UV254、细菌总数等的去除率分别为30%-38%、45%-55%、89%-94.5%,对硝酸盐氮去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针对福州市某水厂原传统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微污染水源水氨氮,出厂水氨氮不能稳定达标的情况,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处理工艺对水厂进行了中试研究,研究了臭氧投加量、水温、臭氧接触室气水比、活性炭滤池空床停留时间(EBCT)、流向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氨氮浓度为0.6~2.0 mg·L-1的微污染水源水质,最佳的臭氧投加量为2 mg·L-1;且当水温为16~24℃,臭氧接触室气水比为5∶3∶2,EBCT为15 min时,氨氮的去除效果在75%以上;此外,与下向流工艺相比,上向流工艺具有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7.
生物活性炭循环床工艺处理微污染水源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季节性微污染水体中污染物的生物-化学协同去除新技术,以安徽淮南段淮河水源水为研究对象,建立中试反应器,研究以颗粒活性炭作为吸附填料及微生物载体的循环床工艺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有机物、氨氮和浊度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对有机物和氨氮有较好的处理效果,生物活性炭循环床对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稳定...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吸附在微污染水源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活性炭在给水微污染水源处理中的应用,以及其吸附机理,吸附方法等。指出了活性炭吸附及组合工艺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和发展。活性炭吸附与其它给水处理技术的组合工艺发展迅速,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粉末活性炭对微污染水源中的CODMn、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投加粉末活性炭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色度,是解决水厂短期及突发性水质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北方典型低温微污染水源—白石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烧杯静态试验,进行了高锰酸钾单独氧化及高锰酸钾与混凝剂联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混凝剂混合投加对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氨氮(NH3-N)去除效果明显,并起到良好的除浊作用.最佳运行条件为先投加高锰酸钾2.5 mg/L,氧化15 min后投加PAC30 mg/L、PAM3 mg/L.  相似文献   

11.
PAC—HFUM系统处理微污染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PAC-HFUM组合工艺处理微污染水,研究了粉末活性炭(PAC)的投加对中空纤维超滤膜(HFUM)运行性能的影响,考察了该工艺对COD、NH3-N和Fe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PAC投量的增加,膜稳定运行时间延长,膜通量下降幅度降低;投加一定量的PAC后,出水COD、NH3-N、浊度和Fe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且未检测出悬浮物SS和大肠菌群数.  相似文献   

12.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考察活性炭纤维电助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苯酚、苯胺、硝基苯等)的行为,以及吸附时间、电压、电解质等不同参数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取代基的苯衍生物电吸附改变量不相同。与开路电压相比,正极化下活性炭对苯酚的吸附更好,而负极化对苯胺的吸附效果更佳,正负极化对硝基苯的影响大致相等。在加入硫酸钠电解质后,吸附量和吸附速率都有所增加。该方法可降低吸附工艺成本,使吸附处理更加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南方某水厂常规工艺对微污染原水的净化效率,以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分别采用预氧化(KMnO4、H2O2和O3)、粉末活性炭、助凝剂(PAM)和回流污泥等技术强化微污染原水的混凝过程.结果表明:预氧化强化混凝把原水中有机物氧化分解为分子量较小、疏亲水性较高的有机物,进而提高有机物混凝去除效果,KMnO4、H2O2和O3的适合投加量分别为1.5~2、4~6和4~6 mg/L;粉末活性炭强化混凝是利用粉末活性炭吸附分子量在0.6~3 kD的有机物,从而提高CODMn和色度去除率,粉末活性炭的适合投加量为20~30 mg/L;助凝剂强化混凝是助凝剂PAM能有效提高絮体颗粒尺寸,使得颗粒沉降速度加快,并使CODMn去除率得到提高,PAM投加量为0.2 mg/L;污泥强化混凝沉淀是以回流污泥提供凝聚核心,充分发挥其吸附、卷扫的作用,提高CODMn去除率,污泥适当投加量为15 mg/L.  相似文献   

14.
改性沸石去除微污染水中氨氮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壳聚糖和氢氧化钠对天然沸石进行了改性,制备了新型改性沸石,并采用吸附-混凝的处理方法,对微污染水中氨氮的去除进行了试验研究. 通过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对沸石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吸附时间、pH、氨氮初始质量浓度和沸石投加质量浓度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氨氮初始质量浓度为2.51 mg·L-1的微污染水中,投加质量浓度为1 g·L-1的改性沸石,氨氮去除率达到70.8%,更适用于现有的自来水工艺.  相似文献   

15.
水源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类别与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水源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的分类,讨论了一些水处理工艺对水源水中有机物的去除原理以及所能去除的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区间。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多氯烃、多氯代苯等有机卤化物对饮用水的污染及治理进展.  相似文献   

17.
O_3-生物沸石-GAC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试验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锦岳 《科技资讯》2008,(4):209-210
根据宁波姚江水源水的特点,进行了臭氧、生物沸石、活性炭的除污染组合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在臭氧存在的情况下,微生物仍能生存,生成生物沸石,并对污染物质有良好的去除效果,从而为微污染源水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建昆 《中国西部科技》2009,8(33):19-20,18
微污染水源水中含有微量的污染物,常规的净水工艺很难有放去除这些污染物。因此针对水源水水质的变化,许多新的水处理工艺应运而生,这些技术的产生为微污染水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原理、优缺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微电解-氧化法处理微污染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采用铁屑微电解-Fenton联用法对微污染水的处理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反应时间、pH值及双氧水质量浓度等条件对微电解和Fenton反应阶段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原水pH=6,单独微电解反应1 h,CODMn去除率可达到63 %.单独微电解出水再进行UV/Fenton反应,在双氧水投加量10 mg/L,反应时间为1 h,弱酸性条件下,CODMn去除率可达到80%.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国内外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分析了强化混凝、活性炭吸附、膜过滤及生物氧化法在去除有机污染物中的重要作用,为选择合适的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