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结合近年来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成果,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生成、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抗肿瘤机制入手,对中药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分析针对目前药抗肿瘤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加以评述,以期对抗肿瘤中药或有效成分的筛选与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超声提取虎杖白藜芦醇及其液质联用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超声波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有明显作用,超声波的频率,强度、作用时间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的研究已有很多,但超声波另一重要参数-占空比对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用超声小辅助提取中药虎杖中白藜芦醇,探讨超声波的占空比改变对白藜芦醇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用HPLC-MS分析提取物并比值其化学成分,发现不同占空比的超声波辅助提取白藜芦醇,对其含量有一定影响,占空比较小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有利于保持较高的白藜芦醇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3.
发酵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琴 《中国西部科技》2010,9(21):43-44,46
发酵中药是目前中药研究的热点,利用微生物强大的生物转化能力大幅度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含量,提高中药的药效,降低毒副作用,开发新药特药已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笔者从中药发酵的历史、现状入手,总结发酵用于炮制药材、提高有效成分提取率、吸收、利用等各方面的应用状况,以给关注中药发酵及药用植物生物技术研究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新技术在现代中药提取分离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中药的研究,标志着我国传统药学从本草学阶段进入了现代药学阶段。特别在中药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中药材料的利用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药免疫增强剂能非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而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原性,调节、增强、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物质,特别是对疫苗发挥作用具有独特的效果。详细论述了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种类、有效成分及影响其作用功能的因素等。  相似文献   

6.
阿胶作为一味传统的中药,在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活化细胞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如提高细胞中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含量,扩充血容量,止血补血等。因此,对于中药阿胶的有效成分及其提取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就中药阿胶的有效成分测定及其提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希望给后续有关方面的学习、应用及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引入模糊矩阵技术,以治疗骨性关节炎疾病的中药复方药物的初分类结果为基础数据对象,确定和分析该中药有效成分分子的相似矩阵及等价矩阵,进而从相似分类的结果确定该中药有效成分分子的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8.
用化学计量方法探讨微量元素含量与心血管类中药药效之间的相关性.对8种中药中8种微量元素数据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因子分析将有效成分分为调酶助血、调血护心和活血化瘀三大因子,结果证实了微量元素是决定中药药效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分离技术在中药提取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从上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现代中药的研究,标志着我国传统药学从本草学阶段进入了现代药学阶段。特别在中药提取分离有效成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提高了中药材的利用率和治疗效果。大量新技术、新方法、新指标、新剂型等的应用,使中药的现代培育、提取、加工、制剂等与现代药学已基本接轨,使现代中药达到了有效、无毒、一致、稳定。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温度对高山红景天浸提液超滤过程的影响. 对浸提液微滤后,在不同温度下进行超滤,分别用重量法、吸光度法对溶液中可溶性固形物、非水杂质、主要有效成分红景天甙和酪醇(以红景天甙计)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测定. 结果表明,在40 ℃下进行超滤,对溶液中可溶性固形物、非水杂质的截留去除效果和主要有效成分的提纯效果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0.036 47 g/mL降低到0.011 58 g/mL,主要有效成分质量分数由4.38 %提高到13.48 %,过程回收率为97.63 %,超滤150 min的平均透液速率为9.22 mL/min. 在超滤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温度,能够有效地降低高山红景天浸提液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和非水杂质含量,使主要有效成分红景天甙和酪醇得到较好的分离和提纯.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超临界CO2萃取技术(SFE-CO2)提取中药有效成分的优越性及影响萃取效果的因素,综述了10多年来该技术在中药挥发油、生物碱、黄酮、醌类、皂苷等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并展望了SFE-CO2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黄阿农 《今日科技》1997,(10):37-37
α-去氧胆酸是中药原料猪胆膏中含量最高的主要有效成份,为猪胆膏质控的主要指标。我们用薄层—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为质控方法测定其有效成分的含量。但在实践中发现用经典方法进行薄层取样存在取样不完全的缺点,为此,我们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仪器和试剂 1.仪器:采用UV—754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2.试剂:α-猪去氧胆酸标准品(北京药检所)、硅胶G(青岛海洋化工厂),所用试剂溶剂均分析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三种材料的主要有效成分(多糖、黄酮、皂苷)和硒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对比,结果显示:黄精的主要有效成分和硒含量具有显著优势,黄精为三种材料中最具开发意义的品种;三种材料的地下部分开发价值高于地上部分,但是由于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和硒含量仍十分可观,具有一定的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在防治人类和动物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药成分和结构复杂,有效成分含量较低,且人工不易合成,加之中药的人工栽培成本高、周期也长,所以很难达到工业化生产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近年来,中药发酵制药技术为实现中药现代化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本文拟从中药发酵技术、中药发酵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发酵中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解酒茶炮制前后水提物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利用小鼠灌胃实验观察小鼠醉酒状态和尿量情况。结果表明解酒茶在炮制后有效成分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含量增加,解酒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6.
有机概念图在中药提取和剂型设计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有机概念图应用到中药研究中,通过计算中药有效成分的有利性值与无机性值,从而确定其在有机概念图各性状区的分布,通过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与有机概念图之间的关系,可以验证许多中药有效成分的性状,并能很好解释几味常用中药的分离提取、剂型设计及复方配伍等问题。另外,根据常用中药在有机概念图中的分布,可以推测其他有效成分的性质或者进行药物筛选,结果表明,有机概念图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中药研究中,并对中药的现代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师伟 《科技信息》2011,(5):I0037-I0037,I0049
中药因细菌很少对其产生耐药性,在现在临床治疗上被广泛应用。中药抑菌的基础源于中药中起到抑菌作用的天然化合物。本文介绍了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方法,并对目前广泛研究的抑菌机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8.
基于网络药理学理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中药黄芪中治疗乳腺癌有效成分及其机制进行探讨.一方面通过TCMSP中草药系统药理学平台筛选出黄芪的有效成分,另一方面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和DisGeNET等数据库查找与乳腺癌相关靶点.而后,利用筛选出的有效成分和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探究蛋白质互相作用关系,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黄芪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与JUN、RELA、ESR1、MYC、MAPK1、FOS、HIF1A、MAPK14、AKT1、CCND1和IL-2等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进行槲皮素(quercetin)对人乳腺癌MCF-7和MDA-MB-435细胞模型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黄芪可能主要是通过其活性成分槲皮素实现其抗乳腺癌的作用.本研究初步探讨黄芪治疗乳腺癌具有的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进一步为黄芪抗乳腺癌有效成分的筛选验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玉屏风作为经典名方,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前人对玉屏风已做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2000年以来玉屏风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最新进展,包括HPLC,TLCS,分光光度法等,评述了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为中药玉屏风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D—C灭草净是一种新型的稻田除草剂,它的有效成分丁草胺和西草净的含量分析,是产品标准的主要检验项目,本文选用了气相色谱定量法快速、简单、准确地完成了D-C灭草净的有效成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