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直井开发含水上升快、储量动用程度低、采收率低的问题,为了改善开发效果,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开展了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整体调整技术研究,初步形成了边底水稠油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隔夹层研究、水平井技术等水平井整体调整配套技术,在太平油田应用后取得好效果,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及同类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港东油田二区六断块构造比较完整,属复杂断块中构造较简单的区块。油层主要集中在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下段和馆陶组顶部,馆陶油组为典型的边底水油藏。1969年投入开发,经历40多年的开采,目前已经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断块的综合含水高达95.8%,含水在90%以上井,基本上集中在主力砂体。由于直井开发水锥现象严重.开发状况不断恶化,导致采收率低,大量剩余油滞留地下无法采出。针对该油藏地质特点和开发状况,对馆陶组底水油藏进行综合研究选定剩余油富集的有利目标区,进行层系划分、井型井网论证。对水平井开发挖掘厚油层顶部剩余油开展参数论证,并优化应用。对比分析区块调整前后指标变化特点,总结边底水油藏剩余油挖潜规律,为同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瑞清  孙连杰  付学强  梁宗会  李海燕 《科技信息》2009,(33):T0315-T0315,T0318
孔102区块是大港油田典型的难采稠油油藏,地面原油粘度8559mpa.s,油层出砂且紧邻底水,供液能力很低,现有稠油冷采技术难以维持正常生产。针对该区块油藏特点,研究优选了弹性筛管水平井热采先期防砂完井工艺技术,水平井均匀注汽及氮气隔热技术,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细粉砂岩油层防砂、提高油层流动性及控底水工艺技术瓶径.形成了适用于底水、细粉砂、稠油油藏的水平井蒸汽吞吐配套工艺技术.取得了高效注汽和显著回采效果,为该区块有效动用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为类似稠油油藏开发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金宝强  舒晓  邓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5):6033-6040
油田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韵律性、平面非均质性、断层边界及纵向夹层等影响,油层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为进一步提高油田采收率,结合新钻井水淹层测井解释成果、密闭取心、生产动态及油藏数值模拟等资料,对渤海Q油田水淹特征和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调整井挖潜策略。认为油层底部、井点附近及边水油藏注采主流线水淹严重,油层中上部、井间区域、遮挡带附近和底水油藏边部水淹较弱或未水淹,纵向上井间区域水淹层占比为8%~65%,平面上生产井有效动用半径为70~150 m。提出利用水平井进行井间加密、边部完善井网、垂向穿夹层动用屋檐油及井网调整等挖潜策略。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挖潜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可有效改善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并为海上类似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我国东部油田由于受沉积环境的影响,油藏类型大部分为复杂断块油藏,物性差,非均质性强。羊三木油田三断块Ngl油组是一个复杂断块稠油底水油藏,投入开发近30年,目前采出程度不足8%,开发效果一直较差。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搞清储层及剩余油在三维空间展布的基础上,提出三断块Ngl稠油底水油藏,采取钻水平井加密与钻直井加密相结合,并配合一定的油水井措施整体挖掘油藏潜力的井网调整策略。羊H1井的钻探成功,为下一步的调整、挖潜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对同类油藏的开发调整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对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出水位置难以确定的问题,通过建立底水稠油油藏物理及数学模型,利用Green函数、Newman乘积方法和叠加原理推导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非均匀产液的压力响应解析解,采用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得到考虑井筒储集效应和表皮效应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分段产液试井井底压力解.通过绘制水平井分段试井典型图版,进行流动阶段划分及分析,进而得到不同生产段长度、生产段数目、生产段位置分布、流量分布等影响因素影响规律,并绘制相关解释图版.矿场应用实例验证了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薄层特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菊 《甘肃科技》2009,25(9):26-27
针对冷家堡油田洼70块薄层特稠油油藏因油层薄、直井试采出砂严重造成储量无法动用这一难题,通过水平井注汽开发论证及试验,对洼70块薄油层特稠油藏利用水平井整体部署开发,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形成了一套以水平井开发薄层油藏的油藏评价技术、储层预测技术、井身轨迹控制技术、完井技术、生产参数优化技术等先进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底水稠油热采温度场影响因素物理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实验系统,以渤海LD底水油田为例,依据目标层位的储层特征,填物理模型,开展高温底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模拟研究了热水驱和蒸汽驱、直井和水平井、注蒸汽温度、水平井井筒距底水距离条件下温度场的变化特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采驱替方式、井型、水平井筒的位置、注蒸汽温度对底水稠油油藏热采时温度场的形成发育都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场的变化决定稠油油藏中油层被加热的范围,影响着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效果。利用高温底水物理模拟研究热采温度场的实验技术可为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可推广应用在渤海底水稠油热采开发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有稠油底水油藏定向井水锥变化公式未考虑由于长期大液量冲刷引起的储层物性变化,导致水驱波及体积偏大,剩余油认识偏悲观等问题,为了更准确地描述高含水阶段定向井水锥变化规律,以及井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考虑了长期大液量冲刷下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等值渗流阻力对水锥体内外储层渗透率进行等效表征,推导了考虑物性时变性的稠油底水油藏数值变化关系式。实例分析发现,储层物性时变性对水锥的影响十分显著,相同水锥宽度下,较不考虑物性时变的水锥公式所计算的水锥高度降低了46.3%,与实钻过路井测井解释结果对比,相对误差仅为5.3%。矿场先导试验证实了考虑物性时变性的底水油藏定向井水锥变化公式的可靠性,为准确描述长期大液量冲刷下稠油底水油藏高含水阶段水锥变化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为准确表征低幅大底水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特征,为油藏下一步调整指明方向。以塔河1区三叠系下油组为例开展精细数值模拟剩余油综合研究,目标油藏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层顶部,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及井间。剩余油主要受构造、夹层、储层非均质、断层、井网、井型、沉积韵律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针对低幅度大底水油藏剩余油的主要特点,氮气泡沫驱挖潜剩余油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未来可能成为此类油藏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用Gouy法测定了原油和油田水的磁化率,证实它们都是抗磁性物质。原油和油田水类型不同,磁化率也不同。在原油中,含蜡油的磁化率小于稠油。含蜡油的磁化率与凝固点有关,凝固点越高,磁化率越小;稠油的磁化率与粘度有关,粘度越高,磁化率越大。在油田水中,地面水的磁化率小于回注污水和油井水的磁化率。测定结果表明,磁处理效果与磁介质的磁化率有关。磁化率绝对值越大,磁处理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研究区从微观上进行孔隙研究 ,从孔隙的形态着手 ,对研究区生产开发过程进行动态的模拟 ,进而对研究区地下原油驱替的微观机理进行初步探讨 ,总结出了三元复合体系在研究区驱油过程中作用的基本机理 ,再将其用于指导模拟地层条件下的驱油实验 ,从宏观上对药品的性能加以比较 ,最后 ,将微观机理研究与实验结果结合起来 ,精选配方 ,为生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重油含水率的测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重油中水分检测的新方法.基于水的介电常数远远大于重油的介电常数,因而两者所呈现的射频阻抗特性不同.作者采用射频传感器和专门的测量系统进行A/D转换、非线性校正、数据处理,从而可以快速地测量出重油中的含水率.  相似文献   

14.
对微型构造的定义、成因、分类作了简要论述。提出“注入水油水界面”的概念,指出在油层内部油井水淹停产是由于此“界面”上升至油层顶面所引起。对微型构造影响油井生产的机理作了论证,通过数学公式推导,证明在通常条件下,正微井控制油层面积大于负微井,油水重力分异作用对正微井有利。引用莱弗里特方程证明正微井在注水开发中处于向上驱油的有利条件,而负微井则处于向下驱油的不利条件,还有部分低部位油向高部位运移。因此,正微井生产普遍比负微井好。  相似文献   

15.
油藏岩石润湿性对注水过程中驱油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采用更为合理的实验条件,进一步确认油藏岩石的润湿性与油井注水过程中驱油效率的关系。从而为今后改进注水作业措施,提高注水采收率提供实验依据。在尽可能消除其它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使用Amot法,定量地评价了贝雷砂岩的润湿性对注水过程中驱油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贝雷砂岩原有的强亲水性随原油沥青质吸附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对于经原油沥青质吸附的弱水湿岩样,其最终驱油效率均明显高于强水湿岩样。当Amot润湿指数(Iwo)在0.2左右时,可获得最高的最终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16.
对各种溶剂及表面活性剂进行了筛选和复配 ,用正交实验方法配制了对砂岩表面原油具有高效清洗能力的水包油型乳状液。所研制的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是由 1 0 %的混合溶剂、2 .1 %的混合表面活性剂及水等物质组成的。筛网实验证明 ,该清洗液清洗能力达到 90 %以上 ,最佳使用温度范围为 50~ 70℃ ,符合油田固砂施工要求。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的高效清洗能力是体系中溶剂、表面活性剂等多种成分通过溶解、渗透、分散等方式协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砂岩表面原油清洗液毒性小、成本低、清洗能力强、使用方便 ,在油田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油田开发过程水泥浆堵塞油管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处理方法是将这些堵塞的油管报废,结果造成很大的浪费。在系统研究高压水射流流动规律和动力特性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水力与机械联合破岩机理,根据不同使用条件和适用对象,对水射流参数进行了调整,对钻头切削齿和喷嘴布置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创了一种高压水射流处理水泥堵塞油管新技术,设计制造了清洗堵塞油管专用设备和工具,现场实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8.
将废旧油泵改装,制成循环水泵,并用于几种不同沸点化合物的减压蒸馏,对所获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改制泵真空度高,抽气量大,简便,经济和耐用。  相似文献   

19.
对于油田注水或污水回注系统,注入水中含油量是注入水水质指标中重要的控制指标之一,也是引起注水地层吸水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如何结合具体储层确定出相适应的含油量指标,一直是注水开发油田水质标准制定工作的难点。利用正交实验原理,首次较为系统地评价了注入水水中乳化油滴对中低渗砂岩储层的伤害特征,获得了大量有益的结论,对于充分认识注入水水中乳化油滴对储层的堵塞规律、制定合理的水质指标以及如何减少乳化油滴的伤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求取剩余油饱和度的一种实用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分析了水驱油田地质、测井及开发动态特征,提出了用生产井含水率资料结合测井资料求取产层平均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基本模型和计算过程,并以实例计算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计算结果可靠,且能准确反映储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这种方法也避免了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岩电系数和水淹层电阻率求取值失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