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抚顺红透山铜矿区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红透山铜矿区内排土场、尾矿库以及周边地区的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壤营养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以后的污染治理和土地复垦提供依据,进而有针对性地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排土场、尾矿库土壤中的重金属重度污染,周边土壤中重金属中度污染.排土场最缺乏全钾和有机质,土地复垦时考虑客土并注意施加钾肥;尾矿库最缺乏的土壤营养元素为速效氮,土地复垦时应着重考虑施加氮肥或者种植固氮植物.  相似文献   

2.
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的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中重金属 (Cu、Pb、Zn、As)含量的分析测定的基础上 ,对该复垦土壤进行了重金属环境质量现状值的检验和计算。同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 ,结果表明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不同程度地受到 Cu、Zn、As的污染 ,其中 Cu与 As的污染尤其严重 ,进而指出在此尾矿库复垦土壤中种植作物的生长及食用安全可能受重金属污染的直接影响 ,从而对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在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内采集优势自然生植物及其根系周边的土壤,分析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并通过富集系数评价自然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尾矿库区内四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PbZnCu;(2)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整体处于极强生态危害水平;(3)尾矿库区内的不同种自然生植物对同一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4)仙人掌是尾矿库区内富集系数最高、最稳定的自然生植物。研究结果对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尾矿区重金属污染浓度预测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研究尾矿库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通过调查收集了国内某铅锌矿山尾砂库周边农田重金属含量的历史数据,应用指数平滑法建立了预测尾矿库重金属污染浓度的数学模型,并计算了不同平滑系数时数学模型的精度,同时应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对该区域10 a后的重金属浓度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0 a后该尾矿库周边重金属Pb,Zn,Cd和As浓度将分别为预测时的1.335,1.191,1.886和2.710倍;指数平滑法的应用效果与平滑系数的选取关系密切,应用时,要根据指数平滑法建立的物理意义正确地分析和选取平滑系数,并对预测的精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安徽铜陵林冲尾矿库复垦土壤的采样检测结果,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Cu、As、Zn和Pb 4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为土壤改良和植物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复垦土壤中Cu的污染极其严重,As、Zn、Pb的污染较轻.2种方法的对比和分析表明,地积累指数评价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  相似文献   

6.
铀尾矿库区地下水铀污染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铀在地下水中污染迁移规律的分析,探讨了已有地下水污染的数值模拟,筒述一些有效控制铀对地下水污染的方法及其治理措施,旨在为我国铀尾矿库区放射性污染地下水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采用Fredlund解析关系式描述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之间的关系,对渗透系数取值进行函数方式改进,探讨了渗流条件下重金属运移过程。基于渗流理论建立起尾矿库污染物迁移的二维数值渗流场模型,应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运算求解,将计算得到的渗流场结果作为母模型,引入溶质迁移子模型进行耦合运算。计算结果表明,尾矿库服役期间周围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物的迁移范围不断扩大,污染物浓度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变小。计算显示,从第2750天开始重金属污染物在渗流的作用下开始在土壤边坡中显露,并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并得出污染源在渗流条件下的迁移路径。渗透系数经改良之后的计算结果与该尾矿库重金属污染监测情况相符,在模型误差允许的情况下其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8.
刘欢  孙洪广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0):8980-8985
重金属污染预测和评估是土壤与地下水修复的重点与难点,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过程模拟能够为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指导。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三维地下水重金属溶质运移模型,考察南京某化工场地重金属As(V)的迁移运动规律。数值模拟通过改变渗透系数、弥散度、分配系数、孔隙率,对比分析不同参数条件下,重金属As(V)溶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引入敏感性指数作为量化指标,比较各参数对重金属砷迁移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晕中心砷质量浓度随污染物持续通入逐渐增加到7.12 mg/L,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纵向迁移距离远大于横向;七年后污染物不再注入,污染范围在水流的作用下整体往下游迁移,污染晕中心浓度不断下降,第40年污染晕中心往下游迁移6.5 m,浓度已下降为0.33 mg/L。连续注入污染物10年情况下,增加渗透系数与弥散度都会导致污染晕中心As(V)浓度下降,纵向迁移距离增加;分配系数增加则出现污染晕中心浓度与纵向迁移距离都减少的情况;由于土壤对重金属As(V)的吸附较强,在参数±50%的变化中,分配系数对重金属的迁移距离影响较大,与渗透系数、弥散度的影响程度相当,敏感性指数分别为18.0%、18.0%与16.3%;孔隙率敏感性指数为0.006%,在本文模型下对重金属As(V)迁移的影响几乎可忽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铜陵市杨山冲尾矿库及周边农田土壤实地采集的52个样品,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污染现状以及潜在风险进行研究评价.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揭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元素As、Pb、Cu、Ni、Zn均超过土壤背景值,存在一定程度富集;尾矿库土壤污染程度要较农田土壤更严重,土壤As、Ni和Pb元素为主要污染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尾矿库土壤呈中度风险,周边农田土壤呈轻度风险;元素As、Pb、Cr、Ni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元素Cu、Zn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广东省大宝山多金属矿区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磁化率监测指标的探索研究。选择两个尾矿库、尾矿废水汇入河流的上游土壤、中游土壤以及未污染土壤分别进行磁化率测试。发现在尾矿库中,细粒沉积物中磁化率值高于粗粒,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磁化率显著高于未污染土壤。在污染河流沉积物和土壤剖面,随沉积物从土壤向底部粗砂过渡,下部粗粒沉积物的磁化率大于上部土壤,这一变化特征说明大宝山地区的原生污染可能更为严重。研究证明磁化率可以作为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的替代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尾矿库土壤-植物系统中的重金属赋存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铜矿尾矿库区实际情况,采用Tessier形态分析方法,对所采集的10个土壤样品进行了赋存形态和总量分析,并对优势植物盐肤木、狼尾蒿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与重金属的种类、化学有效态以及土壤和植物的种类特性有关,并且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含量和植物的不同部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同时,通过植物实验分析为该地区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地风险评价及稳定化修复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粉煤灰充填复垦地进行采样分析和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了粉煤灰充填复垦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的生态危害性。研究表明:复垦地土壤整体处于受污染状态,主要受到镉的污染,复垦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的生态危害性有随复垦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加重的趋势。盆栽试验表明,采用粘土矿物和微生物菌根技术可以修复镉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13.
尾矿库的建设会对其所占土地造成损毁,项目结束后,需对其破坏的土地进行复垦。以河南省某尾矿库为例,依据建设项目特点及项目区地质环境特征,结合复垦区土地的损毁类型、程度、限制因素和土壤类型等条件,确定了17个评价单元,采用单一定性法,对地形坡度、土壤质地、有效土层厚度、排水条件、灌溉条件和土壤污染等6个评价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最终确定了尾矿库的土地复垦适宜性等级,得出了土地复垦方向。  相似文献   

14.
煤矸石堆积对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开采历史达百年煤炭城市-淮南矿区为例,研究煤矸石长期堆积对矿区土壤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从不同开采历史的矿井区选择7条土壤采样线,系统采集煤矸石堆附近的土壤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全谱直读光谱仪(ICP-AES)对土壤中主要有害元素(Cu、Ni、Pb、Zn、Sn、Cr、Co)进行分析,并用沉积物标样(LKSD-1)控制分析质量.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长期风化、淋溶已导致其堆边土壤中重金属发生累积性污染;不同矿井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呈现随煤矸石堆积和风化时间长短呈递减趋势,且Cu、Co、Zn、Ni、Pb相对较易迁移,其含量在部分矿井区土壤中超过国家土壤一级污染标准,但均未超过二级污染标准,这说明煤矸石中重金属向周围土壤的迁移是一个缓慢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徐州市典型煤矿复垦区柳新镇四种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稻麦轮作、杨树以及棉花黄豆)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Tessier连续提取法进行重金属形态分析,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四种种植方式下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相较于当地土壤背景值,四种种植方式下的土壤Pb和棉花黄豆种植下的Cu出现了偏中度污染;水稻和稻麦轮作种植方式下生物潜在可利用态Pb分配系数较高,需注意Pb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杨树和棉花黄豆种植方式下要把Cr、Cu、Ni、Pb作为预防对象;根据内梅罗污染指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水平为杨树水稻田棉花黄豆稻麦轮作,均表现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6.
采取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某铀尾矿库周边土壤的U、As的污染程度:两种重金属含量均存在超标情况,平均值分别为13.69、17.56mg·kg~(-1),污染率分别为:99.51%、71.71%,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11.95,表明当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尤以U为甚。采取地统计学方式分析研究区样品两种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结构:U为强变异,As为中等变异。针对研究区内U、As呈非正态分布的特点,使用指示克里格对采样点进行空间内插,生成空间分布图,揭示了研究区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辽宁兴城松北铅锌矿化区玉米和艾草两种植物及其根系土壤系统中Cu、Mn、Pb、Zn和Ni的分布、富集和迁移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生物富集系数法和迁移系数法对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富集和迁移情况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受到了Cu和Zn两种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分布不均匀,Cu在两种植物的叶片中富集明显,其他重金属在两种植物各器官中的富集均不明显。两种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特征相差较大,玉米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为Cu Mn Zn Pb Ni,其中Cu的迁移能力最强,迁移系数达到了2. 8,Mn的迁移系数都在1左右,Zn、Pb和Ni的迁移系数均小于1。艾草中各重金属的迁移系数较为接近,均为2左右,其中Pb的迁移能力最强,迁移系数达到了2. 5,Ni的迁移系数最小,为1. 9。虽然艾草对土壤重金属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弱,与玉米相近,因此推断两种植物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广西锰矿废弃地优势植物及其土壤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广西平乐、荔浦、八一3个锰矿区废弃地植物,对13种优势植物及其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白茅、马唐、飞蓬、苍耳、耳草对重金属有较强的耐性,可作为生态恢复的先锋植物;木荷、商陆是Mn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理想物种;地瓜榕是矿渣、尾矿坝等严重污染区良好的恢复植物。人工复垦种植的果树和经济作物,其食用部分ωPb、ωCr、ωCd均超标,故矿山恢复早期不宜直接种植果树和食用经济作物。  相似文献   

19.
刁江流域重金属污染土地合理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刁江流域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形成了两种类型的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一是受污染的农田,一类是尾砂库。如何合理利用这些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是刁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分析了习江流域受重金属污染农田和尾砂库的特征及危害,提出了合理利用受重金属污染农田和尾砂库的新的利用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重金属尾矿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它已经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危害。一旦重金属尾矿库泄漏事故发生,造成大量污染物质进入水体,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因此,设计重金属及尾矿库金属泄露应急处置决策支持系统,对加强重金属与尾矿库金属泄漏污染的应急管理能力,对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