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利用2001-2012年郑州市空气质量日报资料及2013-2015年郑州市大气污染逐时监测资料,分析了郑州市大气污染特征.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郑州市大气污染与地面气象要素、最大混合层厚度和稳定能量等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2014-2015年冬季采暖期郑州市发生重污染天气(AQI≥200)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2013年后,郑州市大气优良天数减少,大气污染加重,PM_(2.5)成为主要污染物.郑州市大气污染程度与风速整体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冬季呈正相关,夏季呈负相关,最大混合层厚度和稳定能量是表征郑州市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特别是冬季)的重要参数.郑州市重污染天气多发生在冬季采暖期,处于地面均压场控制下,高空以平直纬向气流为主,连续多日出现最大混合层厚度低、低空稳定能量大、高湿小风的气象条件时,容易发生重污染天气.  相似文献   

2.
陈景玲  王谦  高俊红 《河南科学》2005,23(3):465-468
郑州市的空气质量状况一般,近几年绿地有所增加,对改善大气具有明显效果.本文针对郑州市大气污染的特点,提出各类型区绿化的配置,并对环境与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河南省大气污染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有关供暖期间大气污染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以郑州市为例,分析郑州市供暖期间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变化并进行预测,对提高当地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2016年郑州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利用SPSS相关分析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郑州市供暖期间PM2.5、PM10的超标情况、日变化特征,探究气象要素对PM2.5和PM10的影响,最后预测AQI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2014年供暖期郑州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差,PM2.5和PM10平均质量浓度超标率最高;2015年供暖期郑州市空气质量相对较好,PM2.5和PM10平均浓度变化幅度较大;2014-2016年供暖期间郑州市PM2.5和PM10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现双峰型变化;2014-2016年供暖期郑州市PM2.5、PM10与日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与日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当供暖期郑州市主导风向为正西风时,污染天气出现频率较低;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2016年AQI的精度较高,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85.  相似文献   

4.
利用郑州市2015—2016年24小时的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郑州市空气质量随季节变化的分布特性。利用线型相关系数分析,寻找显著相关因素,通过径向基神经网络构建大气污染预测模型,对郑州市2017年的PM_(2.5)、PM_(10)、SO_2、NO_2污染物7*24小时的浓度进行预测,并与各污染物实际监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证明,利用线型相关系数进行相关因素的分析能够很好地提高预测准确度;利用RBF神经网络的预测结果比传统的BP神经网络预测的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
郑州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亚明 《河南科学》2004,22(2):273-276
以2000-2002年郑州大气污染的主要监测指标为依据,分析了郑州市大气污染的现状、特征及原因。并根据近五年的监测数据对大气污染趋势进行分析,结论是市区首要污染物为PM10(TSP)。其季节变化规律为春>冬>秋>夏。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年平均值,近五年间均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污染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州市城区2006年至2010年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结果为依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SO2、NO2、PM10作为评价因子,对郑州市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作出综合评价。郑州市城区环境空气污染呈现由煤烟型污染逐渐向复合型污染转变趋势,空气污染物的季节变化显著;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加大、二氧化硫减排、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增加和气象因素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自上海市1984年11月27日至12月5日的一次典型大气污染过程,分析同期气象要素和天气图形势,初步结果表明:上海市区1公里以下低空风速微弱、地面静风,强而厚的贴地逆温层等,同高浓度大气污染关系密切.500hpa 西太平洋副高短时期北上,地面上苏北小冷高压变性东移时.福建小高压影响上海,是形成贴地层逆温和1公里以下低层弱风场的重要环流形势.  相似文献   

8.
分析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了解两者相互之间的变化机制,为城市大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推动河南省18个城市乃至其他同类城市实现土地利用与大气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变异系数与耦合度方法,构建了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6年河南省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省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两系统的耦合度水平整体偏高,除郑州、安阳两市外,其余16个城市大气污染水平高于土地利用水平;(2)河南省18个城市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协调度关系被划分为良好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失调、严重失调4种,其中,郑州市为良好协调,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濮阳、许昌、商丘、信阳、驻马店、周口等12市为低度协调,三门峡、济源、鹤壁、漯河4市为中度失调,南阳为严重失调;(3)河南省18个地市土地利用与大气污染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差异,低度协调的12地市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中度失调发展4市表现出较强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9.
物元分析法在郑州市大气监测优化布点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孙中党  毕雪玲 《河南科学》1999,17(2):194-199
利用物元分析法,在大气污染普查基础上,以郑州市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冬季)的数据为准,构造大气环境监测的标准物元矩阵,求出关联函数值,进行了大气监测点的优选,并与用模糊聚类选出的点位相比较,来验证郑州市目前已有监测子站建立的合理性,能代表郑州市整个区域,并以此证明物元分析法是环境监测优化布点的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气污染的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支撑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关键条件.18 世纪工业革命至今,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严重大气污染问题.为吸取大气污染的历史教训、总结环境治理的科学经验,本文简述英国伦敦市、芬兰坦佩雷市、比利时马斯河谷、美国洛杉矶市、美国多诺拉镇、日本北九州市、日本四日市、德国鲁尔区、日本东京市、加拿大萨德伯雷市、墨西哥城空气污染的经历及治理,论述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努力及举措,探讨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及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文德振 《河南科学》2008,26(6):735-738
以郑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为例,通过污染气象调查、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控制区确定等技术路线的实施,以A-P值法、EIAA模式预测法最终确定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空气污染主要与污染源的排放、气象条件、地形地貌三方面因素有关。对南宁市空气质量指数与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研究,进一步探究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PM2.5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促进空气污染发生的气象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线性模型对空气污染物PM2.5的浓度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拟合度R2值最大达到了0.747,说明了该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并能够适用于南宁市空气污染物PM2.5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13.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并综合地面空气污染监测数据、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卫星遥感火点监测资料和气流后向轨迹,分析了2016年石家庄市秋季出现的两次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和地面扬尘是PM2.5的重要来源。高低空稳定的天气形势配置是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直接原因。在这些天气形势下,湿度高、风速小、气压低、逆温层厚、混合层高度低是造成两次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同时东南和西南方向周边污染物的输送对重污染天气的形成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兰州市区大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本文利用1989年12月1-15日兰州大气边界层和大扩散监测试验期间的气象和污染浓度资料,分析了此段时间内兰州市区大气污染现状和相应的天气环流形势,并计算了有关空气污染气象参数。结果表明,该试验期间高空500hPa等压面上欧亚范围的主要环流形势为两槽一脊型;地面天气图上分别在5日和10日有两次冷锋经过兰州,当冷锋来临之前污染浓度逐渐增高,冷锋过境后污染浓度有很大差异,空气污染浓度的变化与气象条件有  相似文献   

15.
依据影响大气污染扩散的主要气象参数,选用两个独立变量,即风速、地面气温以及一个综合变量:大气稳定度为主要依据,采用5年常规气象资料,筛选和确定研究区域15类典型气象条件.采用扩散模型、火灾爆炸模型模拟计算3个风险源6个事故案例在不同典型气象条件下对周边人员的伤害半径.并将计算结果编制成事故风险档案库,成为危险化学品事故泄漏大气污染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有利于决策者在发生事故时,快速获取各种事故情景人员伤害范围的初步信息,在第一时间为应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较多的重工业企业及采暖季相对更高的污染排放,导致采暖季极易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污染过程,PM2.5浓度明显高于周边区域。为了更好地了解天气系统及气象要素对采暖季华北平原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以北纬32°—40°、东经114°—120°华北平原地区5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2015—2021年采暖季(11月至次年3月)气象条件对华北平原采暖季大范围重污染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发生重污染时,高空500 hPa环流曲率减小,环流相对更加平直,垂直方向逆温出现概率增大,水平及垂直方向更加静稳,污染物扩散能力减弱,近地面山东中南部、河南异常偏南风导致区域升温、增湿,有利于颗粒物吸湿增长及二次转化,河北中西部异常偏东至东北风,导致污染物受太行山山脉影响,在太行山东侧堆积,易在山前形成大范围污染过程,且与山东中南部、河南的异常偏南风形成区域风场辐合,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利。分析2021年1月20日至28日一次污染过程发现,污染发生期间华北平原高空大气环流相对平直,地面以均压场控制为主,多静风辐合,湿度持续较大,整体污染扩散条件不利,...  相似文献   

17.
利用晋城市区2004—2005年空气质量日报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晋城市区可吸入颗粒PM10污染状况及相关气象条件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石家庄市采暖期易引发大气污染的气象条件,通过对石家庄市2016—2018年采暖期的空气质量逐日监测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石家庄市采暖期的空气质量变化特征,探讨了影响环境数据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筛选并确定了PM_(10)、PM_(2.5)、AQI的污染气象指标。结果表明:石家庄市采暖期内所有天数均为非一级天,其中污染日较多,占69.58%,以PM_(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其次是PM_(10);PM_(10)、PM_(2.5)、SO_2、NO_2、CO浓度与气温、变压、风速和混合层高度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正相关(SO_2除外),O_3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和上述五种污染物相反;气象要素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排序为:相对湿度风速混合层高度水汽压变压气温;确定的三种污染气象指标准确率分别是70.37%、70.37%、72.97%。  相似文献   

19.
大气污染问题是河谷型城镇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利用典型河谷型城镇山西省灵石县2005-2009年的主要污染物SO2、PM10和NOx的浓度监测资料与同期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其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分析了污染物的扩散、迁移、转化机制与污染机理,研究得出河谷地形与逆温影响是灵石县城大气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改善河谷型城镇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长春市PM10污染特征以及影响PM10浓度的因素,利用长春市PM10的实时监测资料,分析长春市PM10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污染程度.并利用同期的气象资料,建立PM10浓度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进行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分析不同季节对污染物浓度有显著影响的气象因素,从而为长春市大气污染防治和雾霾天气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长春市PM10浓度冬季偏高、夏季偏低、春季和秋季居中,2013年全年中1、4、10月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污染现象,日平均浓度最高值达到591μg/m3.研究发现对长春市PM10有显著影响的气象因素主要有当日平均风速和最高最低气温温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