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婷 《世界知识》2013,(11):69-69
也许是源于国人对美国是中国外交“重中之重”的认知,“美国研究”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一直占据突出的位置。“美国研究”,简言之是专门将美国当作对象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涉及美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著名美国 问题争家王缉思教授曾将“美国研究”与内容涉及美国的“美国问题研究”区分开来,并担心专门从事美国研究的学者“似乎在减少”,“美国研究日益成为美国问题研究”,成了谁都能说上几句的显学。  相似文献   

2.
美国合众社副社长兼亚洲总分社社长霍布雷奇特在一月十六日从东京发出的一篇电讯中承认,他根据他和美国官员以及亚洲国家的官员、报纸编辑和老百姓谈话的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在亚洲的争取人心的战斗”、“美国在努力灌输美国观点方面”失败了,尽管美国“花了成百万美元”,成立了许多宣传机构,它没有能“成功地”使亚洲人民赞同它“对当地的重大问题的看法”。霍布雷奇特没有举例说明,到底在哪些“当地的重大问题”上美国向亚洲人民“灌输美国观点”的欺骗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论述了抗战时期美国的“中国通”与抗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关系问题。指出:以史迪威事件为界限,前期,“中国通”与美国对华政策是一致的,即“扶蒋抗日”。但后期,美国对华政策则为“扶蒋反共”,而“中国通”却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从而与美国对华政策存在一定的分歧和矛盾,最终成为所谓“丢失中国”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所谓农产品生产“过剩”美国农产品生产“过剩”已成为一个长期性的问题。连华尔街喉舌“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这样的杂志也承认,几十年来不管是民主党上台也好,共和党执政也好,农产品“过剩”始终无法解决。最近一段时期,美国农业危机进一步恶化,“剩余农产品”堆积如山,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减少,大批农民流入城市。今年2月艾森豪威尔在农业持别咨文中也说,美国农业已成为“一个最使人烦恼的国内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国社会的深入研究,使人们清楚地看到美国在一系列社会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些分歧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的范围,而带有一种文化的和哲理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宗教的内涵),涉及对“权利法案”和对美国建国元勋的理解,甚至涉及“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等问题。这是一系列有关美国民族归属性和目的的争论,有关美国的真正含义(themeaning of America)——或者说到底,是一个“何谓美国人”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美国对陈水扁“废统”立场前后不一致,前硬后软明显。美国现行的战略危机、现阶段需要台海稳定、陈水扁“废统论”严重冲创美国的台海政策是美国对陈水扁“废统论”的态度强硬原因;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崛起态度、台湾问题持久存在对中国的危害、美国对于大陆的所谓台湾态度及有限利用台独是美国对陈水扁“废统”行为的态度转软原因。  相似文献   

7.
读编往来     
我看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清华大学学生问布什:为什么美国总是讲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不讲和平统一!布什不作明确回答,只是把“和平解决”解释为和平对话,既不讲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对话,也不讲海峡两岸的统一,这是因为美国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美国从未讲过“反对台湾独立、支持中国统一”的话,从《上海公报》到以后的所有文件、声明,美国一直表示台湾问题要“和平解决”。所谓“和平解决”,无非是两条:一是和平统一,一是和平独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美国的对台政策是支持台湾当局走…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做“前倨后恭”,说的是中国古代战国时苏秦讥笑其势利嫂子的故事。而当前美国布什政府在国防上的一些表现就不禁使人联想起这句成语,虽然还远谈不上美国在“后恭”,但它已不那么“前倨”了,这却是显而易见的。话还要从美国最近所做的两件引人注目的事说起。第一件事是在伊拉克问题上。美国急于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新的决议草案,允许联合国在伊拉克战后重建问题上起“重要作用”或扮演“更大的角色”。第二件事是在朝鲜核问题上。据报道,美国开始暗示或可考虑按照朝鲜弃核的不同进程,给予朝以一定的“实惠”。此二事之所以引…  相似文献   

9.
最近,西方媒体和经济学界就“美国泡沫经济”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争论的焦点不仅在于是否有“泡沫”,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经济是否会出现80年代末日本那样的“大泡沫”及其严重后果。这场争论惊动了美国最高层,克林顿总统也对此发表了看法。那么,美国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细川首相于2月中旬肩负重任,首次出访美国。美日两国首脑就多方面问题举行了会谈。会谈在有的问题上比较融洽,但在最主要的议题——美日贸易问题上却谈崩了。崩在美国坚持要日本接受用以衡量日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数值指标”,而日本方面坚决不接受,大声对美国说“不”。这样,过去美国坚持施压、日本被迫让步的“模式”,在这次美日首脑会谈中没有能够行得通。  相似文献   

11.
裁军会议3月14日在日内瓦开始举行。美国肯尾迪政府在会谈召开前和召开后都进行蛮横的威胁和无耻的讹诈。美国资产阶级的报刊杂志大量对会议散布悲观气氛。作为裁军会议参加国的美国政府,为什么这样害怕裁军?3月5日的“纽约时报”刊载了该报特派记者弗兰克耳发自华盛顿的报道,提出了“美国是否能经得起裁军?”的疑问。这多少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根据弗兰克耳的报道,美国“研究裁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的专家小组认为:依靠增加“用于国际监督、警察部队”的开支、增加用于“民用的空间和核能力计划”的变相军事开支的“有力的行动”,大概能避免“立即使美国经济萎缩”;但即使如此,裁军“在心理和制度方面”还是“危险”的。由此可见,肯尼迪政府对于裁军问题抱怎样一种态度了。下面是弗兰克耳报道的摘要。——编者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日美“安全条约”是1951年9月8日和片面对日和约同时在旧金山签订的。条约规定,美国有“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札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并且规定“此种军队得用以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镇压日本人民的民主运动。这项条约的签订,不但使美国继续占领日本成为“合法化”,并且可以利用日本作为基地对亚洲各国进行侵略。事实上,美国在侵朝战争期间及目前在台湾海峡对我国进行武装挑衅的活动中,都充分利用日本作为进行军事侵略的基地。最近,美国为了进一步把日本拖入它的侵略战争体系,日本岸信介政府也正想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双方于10月上旬开始了修改日美“安全条约”的谈判。讨论的中心问题有日美“互助合作的内容”和“共同防御地区”问题。所谓“互助合作”就是要使日本承担参加美国军事侵略行动的义务。在“共同防御地区”问题上它们阴谋把美军占领下的冲绳和小笠原群岛也包括在“日美共同防御”的范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12月8日在芝加哥发表的演说中重弹“实力政策”的老调,他装作看不见美国外交政策到处碰壁的事实,而大事吹嘘已经发了霉的所谓“威懾力量”和“报復”政策。他誇耀北大西洋集团、东南亚集团之类的美国所拼凑的侵略集团,并且再一次表示德国统一问题必须按照美国的条件来解决,这就是由军国主义的西德来并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杜勒斯还竭力鼓吹美国的“传教士的精神”,表示美国必须用这种精神来传播美国式的“自由”的福音。一句话,杜勒斯死抱住不放的政策就是:继续以“实力”为后盾在全世界强迫推销奴役别国人民的“美国生活方式”。但是,杜勒斯的“理想”与现实是不是协调的呢?人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末,美国经济在高科技的神话下,吸引了巨额外资的流入,支持着美国的经济增长、股市飞涨和美元的强势地位。而这些因素互促互动,促使美国经济整体上形成“良性循环”。但随着高科技神话的破灭,美国经济中一些潜在的问题一一暴露出来。目前看来,美国经济面临五大忧患,逐渐从“良性循环”转为“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1月14日,美国参议院就弹劾总统一案进行辩论,从而拉开了参院弹劾总统的序幕。另据美国最近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有67%的人认为克林顿是一位称职的总统,有63%的人不希望参议院赶克林顿下台。美国到底怎么了,参院要弹劾总统,普通百姓不希望总统下台。贵刊第1期《就几个国际问题与专家对话》一文中,江凌飞老师就此问题谈到了-美国的“民意”与“法律”,读后深受启发,本人也想从弹劾案谈谈美国的“民意”与“法律”。  相似文献   

16.
近期围绕美国是否会对伊朗开战这一问题,各种报道和猜测纷至沓来。事实上,美国高层对这一问题的观点也存在分歧。美国《纽约时报》3月1日的一篇文章认为,在对伊朗政策问题上,美国政府内部一直存在两种势力。一种主张接触、对话解决问题;另一种拒绝与伊朗对话,主张采取孤立伊朗的强硬立场“。打”“与不打”,如果“打”要“怎样打”,下面三个人物对美国的决策将产生重要影响:一是迪克·切尼:副总统、美国鹰派的代表;一是罗伯特·盖茨:国防部长、是否对伊朗开战的主要决策人;另一个是威廉·法伦:一旦对伊朗开战,他就是前线指挥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权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人权外交”也成了一个颇为时髦的字眼。什么是“人权外交”?它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一是泛指美国和某些西方国家所奉行的以“人权问题”作为其对外关系基石的一项外交政策;二是特指美国自卡特总统任职以来所推行的将“人权原则”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灵魂”的外交政策。本文主要是讲后者。形成过程“人权外交”这一名词,是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D·纽瑟姆在1966年出版的《人权外交》一书中提出来的,作为一项外交政策,则是卡特政府制定  相似文献   

18.
国际札记     
大棒和胡萝卜三月八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分别在华盛顿和伦敦发表谈话。他们谈话中的一个共同内容,是台湾地区的局势问题。杜勒斯暴露出狰狞的侵略面貌,继续叫嚣美国不仅要侵占台湾和澎湖,并且还要“保卫”“有关阵地”。艾登则扮出一副“和事佬”的样子,主张甚么在台湾海峡“停火”,美国和蒋介石  相似文献   

19.
美国抛出的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尚未达到美国的预期目标,“中国责任论”又随着美国政要的相继访华应运而生。对中国迅速发展的认知由“威胁”到“责任”的转变,是美对华战略层面变更,还是仅为战术方针调整;是美对华表示善意的真实体现,还是对华制约的另类手段等问题,仍值得我们去审慎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性骚扰”一词常见诸于西方的报刊、广播之中,其含义是指对异性在言语、心理或身体上以性的方式实施非礼的行为。“性骚扰”一词始于何时已无从可考,但至迟它在美国1976年已成为“正式词汇”。当然,类似词语其他国家也早已有之,如我国的“吃豆腐”之类的“俚语”几乎无人不知,其含义与“性骚扰”是相同的。据美国妇女同盟最近对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职业妇女的调查,美国的职业妇女中,至少有70%遭受过“性骚扰”,其中既有平民百姓,也有贵妇淑女。受到“性骚扰”的女性在不同种族、年龄和职业上分布很广,几乎已是一种普遍现象。美国的一些妇女问题专家在分析这一问题时认为,在今日美国乃至绝大多数其他西方国家,妇女在企业界、教育界、政府机构中的地位远不如男子。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