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秘罗布泊     
说起罗布泊,读者不会感到陌生,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古楼兰王国的所在地,也是科学家彭加木遇难之地。2001年初,为了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和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央电视台,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对塔里木河下游和罗布泊地区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本刊特别约请这次科考队的队长、也是彭加木当年的战友、曾先后多次深入罗布泊进行科学考察的著名自然地理学家夏训诚教授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2.
楼兰残梦     
从美国地球卫星传回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以东,大约东经88°~92°、北纬39°~41°之间,有一块面积近10万平方千米的区域,该区域的周围存在着一道道类同心圆状分布的地貌,外形酷似人的耳朵,这就是著名的罗布泊。而楼兰就位于罗布泊的西北角。  相似文献   

3.
罗布泊,一块"进去出不来"的无边荒漠。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此失踪,探险家余纯顺在这里遇难。然而,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个面积相当于2个新加坡的美丽湖泊,竟能和它"划等号",令人震惊  相似文献   

4.
26年前,彭加木在罗布泊核心地区考察时,不幸神秘失踪。这段揪动人心的历史悬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最终答案。近来,有人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了一具干尸,发现地点离彭加木失踪的地点不远,于是有人怀疑,这具干尸是否就是彭加木的遗体?目前,有关部门虽然完成了对这具干尸DNA的确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而还未对它作出最终的确认。本文要说的,倒并不是指这具干尸的身份确认问题,而是说干尸的出现,使人们又一次聚焦彭加木当年的那次科学考察,追踪起他神秘失踪的原因。近来,全国许多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其中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长篇追记──《彭加…  相似文献   

5.
黄林 《科学之友》2008,(4):30-31
彭加木,一个神奇而光辉的名字,在20世纪80年代曾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他是中国的一位杰出科学家,因为他带领科考队在全世界首次纵穿罗布泊成功,也因为他在接下来的探险考察中神秘失踪,留下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不久前,在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疑似彭加木"干尸的消息一经传开,彭加木的名字再次触动了人们的神经,人们想追寻的是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彭加木,一位痴迷新疆、26年前一次纵穿罗布泊的探险科考取得胜利后神秘失踪的科学家,曾经在世界引起很大的轰动。今年以来,寻找当年失踪的彭加木这位传奇人物一事被重新提起,我们并不感到意外,人们关心他,敬仰他,皆出于对于那个时代科学精神的崇拜。因为,当今时代非常需要那种执著于事业、艰辛探索、无私奉献甚至不怕牺牲的高尚精神。复读彭加木,是时代的需要——罗布泊探险考察首创成功纵穿纪录罗布泊的诞生距今已有200万年,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是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罗布泊发现一具"疑似彭加木"干尸的消息,为人们所热切关注。干尸是否为彭加木遗体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件事重新激起了人们对27年前那位科学界英雄的崇仰,还有对那个时代人文精神的呼唤。彭加木在那次  相似文献   

8.
又一本书风靡了中国——《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使人不禁想起了另一本书:《第三次浪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挟带着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滚滚浪潮.撞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人心灵.让人们不仅看到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更了解到世界的未来将会发生什么样新的变化。由此.一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讨论在全国展开,成为那一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一个强音。  相似文献   

9.
守拍野骆驼     
野双峰驼,已被人类赶到像火星一样荒凉的无人区生活,它的活动范围正日益缩小,种群数量濒临灭绝。为保护野骆驼,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新疆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合作,自1995年起对我国野骆驼进行了5年考察,6进罗布泊无人区,对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4个野骆驼分布区进行了调查,并规划了罗布泊自然保护区。2001年4月,中央电视台又组织了罗布泊野双峰驼考察队,深入野骆驼分布区进行摄影及考察。 本刊特约这次考察队的队长、地理学家夏训诚教授和国际野骆驼合作科学 考察队的中方队长、环境与生态学家袁国映教授联名撰文。  相似文献   

10.
<正>2004年,被称为"科学奥斯卡"的《科学》杂志发布了"年度最重大的十大科学突破",本文主角——双脉冲星赫然在列……双脉冲星现身1967年7月,女博士研究生乔斯琳·贝尔在使用射电望远镜观察太空的时候,发现天空中出现奇怪的脉冲信号。最后证明,这是一种新型的还不被人们认识的天体,它就是脉冲星。脉冲星是老年的恒星经过一次超新星爆发之后的产物,它爆发之后就只剩下一个核心,也就是中子星。中子星密度极高,质量不小,它们有很强的磁场,磁场从两个磁极发射出来,向太空中喷射出锥形的能量波。由于它们  相似文献   

11.
夏训诚  王富葆  胡文康 《科学》2006,58(1):53-55
罗布泊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东北部,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2000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2.
海马又称木马、龙落子,《动物大辞典》称它为马头鱼,为海龙科海马属海栖动物。 海马非马,也非庞然大物,它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小得多。海马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鱼类,之所以叫海马,是因为它有一个与马相似的头,又生活在海里的缘故。《本草纲目》中说:“海中有鱼,状如马头,其喙垂下,或黄或黑,海人捕得,不以啖食,暴干煸之,以备产患。”这说明古人对海马早有研究了。  相似文献   

13.
新疆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罗布泊地区是我国经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汉唐时代曾是通向西亚和欧洲的要冲,是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通道,孕育了上千年的楼兰文明,却在经历过数十万年的地质构造作用和近千年的人类活动影响后,由一个经济富庶、文化发达的地域变化成湖泊碱化、萎缩干涸、一望无际的沙丘林立之地。这个过程是如何发生的,其中发生了哪些气候变化旋回,有什么重大的环境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在什么年代,以及如何认识自然和人为营力的影响,对实施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有效的科学判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目前主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明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化的过程,提出开展未次间冰期以来高精度的质谱-铀系年代序列和高分辨率的环境指标研究,加深对罗布泊干旱化和荒漠化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旅居法国多年的台湾著名译者缪咏华在《长眠在巴黎》一书中曾这样写到:"如果不是生在巴黎,至少也要死在巴黎;如果没有死在巴黎,最好也能埋在巴黎。巴黎印象,不再只有香水、名牌、凯旋门、香榭丽舍大道。这里屹立着几百年的坟墓,安静而闲适地躺着众多伟大的灵魂。他们曾在巴黎的街道巷弄中驻足,如今我们到华丽的墓园里来怀念他们。他们留给我们《悲惨世界》《追忆似水年华》《情人》《茶花女》《卡门》。"墓地是人们埋葬和哀悼逝者的地方。纵观历史,不同文化的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哀悼死亡的方式各不相同。随着火葬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墓地已很少被用作哀悼死者,而成为记录历史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副院长彭加木在"死亡之海"罗布泊考察时失踪。这已成为世界之谜,世纪之谜。25年后,以知名记者、探险家唐守业为团长的中国记者探险团再次闯进罗布泊--  相似文献   

16.
罗布泊地下果真汹涌着一个浩大的盐湖,我注视着罗布干湖,看着它那博大坚硬的骨架,它仿佛是一个被溶蚀了骨肉的史前巨兽,我似乎能听到那浊重深沉的喘息,它也在瞧着我,用那黑漆漆的没有瞳仁的瞳孔茫然地瞪视我,诉说着千万年的沧桑。  相似文献   

17.
扬飞 《科学之友》2006,(12):41-41
莺莺塔的名称,无疑是来源于《西厢记》。古典文学名著《西厢记》的作者把红娘月下牵线,张生巧会莺莺的美妙故事安排在普救寺中、舍利塔下,使得此塔成了张生与莺莺恋爱的“见证”;又因为此塔的外观清秀挺拔,婀娜多姿,因此,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很自然地把它改称为“莺莺塔”,而舍利塔的本名倒几乎没有人再用了。  相似文献   

18.
另眼看猪     
猪和人类的关系很密切,人们一方面从猪那里得到好处,另一方面,又把它与众多消极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比如说骂人胖时叫“肥猪”,骂人笨时叫“蠢猪”,骂人懒时叫“懒猪”,比喻嫌人丑时会说长得比猪还难看。《西游记》中猪八戒形象就是很好的例子。惟一还能想到猪的好处是它能给人类提供猪肉。是的,猪因其特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地形特征与干涸时间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野外综合考察基础上结合遥感影像提供的信息在罗布泊“大耳朵”干盐湖区选取了3条典型断面并应用DGPS进行了实地高精度高程测量, 结果表明罗布泊“大耳朵”湖盆深约5.2 m, 西南陡, 东北缓, 西南平均坡度0.19‰, 东北平均坡度0.09‰, 最低点位于“耳心”; “大耳朵”湖盆“耳轮线”从湖盆外缘至湖心高程依次降低, 且处于同一“耳轮线”高程值相等, “耳轮线”的疏密和高程变化存在统一的对应关系, “耳轮线”越密, 坡降越陡, “耳轮线”越疏, 坡降越缓, 为“耳轮线”为湖水干涸消退韵律线的推论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在此基础上, 结合历史资料、研究区航测资料、遥感影像和地形图, 对近代罗布泊不同时期湖泊演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指出1963年地形图在罗布泊“大耳朵”湖区标注地物特征不正确, 根据航测资料解译, 1958年罗布泊“大耳朵”湖区环状盐壳地貌就已经形成, 与现在“大耳朵”遥感影像纹理一致, 并推断罗布泊“大耳朵”湖心区域干涸时间大约在20世纪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  相似文献   

20.
这是先秦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其诗篇《天问》开篇时提出的问题。从古到今。人类始终渴望能够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探究宇宙的命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决定我们这个宇宙的命运的,是一种神秘的“暗物质”(dark matter)。可是,虽然暗物质的存在已经有很强的证据。但暗物质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