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江苏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格局、生境质量变化情况,为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基于2000—2018年5期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盐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InVEST模型,研究盐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格局以及生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对盐城自然保护区的生境退化程度和生境质量进行评估。【结果】2000—2018年盐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明显,主要是其他建设用地向水库坑塘的转变;研究期内盐城自然保护区生境退化程度不断加深,而且保护区内中度退化和高度退化的区域面积持续增加;生境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且高生境质量的区域面积增加。【结论】盐城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频繁变化导致生境退化程度加深,但总体上保护区的生境状况逐渐改善,因此进一步优化盐城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遏制土地利用类型的频繁转变,成为提升盐城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时空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其空间分异性与集聚性,为流域景观生态资源管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景观生态结构、景观生态过程和景观生态功能为基础构建景观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熵权法(EWM)集成模型明确指标权重;利用ArcGIS 10.7及GeoDa 1.14平台加权叠加分析、健康等级转移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等对2010年和2018年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时空演变及空间关联性进行深入研究。【结果】相较于2010年,2018年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健康综合指数均值由0.67下降为0.59,由亚健康Ⅳ降低到中等Ⅲ水平;景观生态健康等级转化以相邻等级转化为主,转化类型中稳定型占比最大而改善型占比最小,退化型较改善型在占比和面积方面分别高出9.69%、2 184.67 km2,其中仅在宝清县北部和集贤县大部、友谊县东北部存在较小程度的改善;2010年流域景观生态健康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2018年空间集聚性减弱,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明确了2010—2018年流域景观健康空间分异与聚集特征的空间位置和范围。【结论】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健康指数两时期空间分布大致都为东高西低,研究区整体呈现西部改善,东部和西南部退化的演变格局。根据研究区2010—2018年景观生态健康不同空间自相关转移类型,从生态用地保护、水土保持治理、土地开发与建筑用地管制、生态修复工程、绿色空间与景观格局优化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景观生态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郑州都市圈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借助土地利用转化矩阵对土地转化类型、程度进行分析,识别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分类,为核心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生态空间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识别目标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及重力模型提取潜在廊道并筛选出重要廊道,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将生态安全格局分为低、中、高3级,进而定量地判断和剖析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类型和程度,识别出土地利用冲突的空间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郑州都市圈核心区土地利用冲突分布特征显著,耕地生态冲突分布较为集中,以不冲突为主;建设用地生态冲突分布较为分散,不冲突区主要分布在各个市域范围的主城区中部,一般严重冲突、极严重冲突主要位于研究区的北部;在耕地建设生态综合冲突中,各冲突等级面积大小为不冲突>一般严重冲突>极严重冲突,其中耕地生态冲突占主导。(2)郑州都市圈核心区2000—2020年区域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较高,分布不均衡,构成研究区生态空间的主要景观类型;耕地景观、草地景观的占比呈现部分的下降。【结论】郑州都市圈核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千岛湖流域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区,研究其水源供给服务对长江三角洲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对千岛湖流域近30年的产水量进行量化,并通过情景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其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995—2019年,千岛湖流域产水量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具有一致性,表现为前期大幅度减小后明显增大再略微减小的波动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产水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部,低值区则集中在流域东部湖区范围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建筑用地的平均产水量最高,草地次之,林地和水体的平均产水量最低;气候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较低;实际蒸散量是产水量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土地利用类型次之,实际蒸散量与降水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结论】流域产水量是气候、土地利用类型等多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未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变化对千岛湖流域产水服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应对路网建设对山区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冲突效应,研究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为区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推进生态文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典型的山地区域重庆市巫山县为例,根据山区路网格局分布和2013—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利用空间句法算法、交通可达性模型和超效率模型(SE-DEA)等,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和路网建设与土地利用协调程度。【结果】1) 路网建设与建设用地协调性最好,与耕地、林地协调性则较差。巫山县2013—2017年耕地变化率最大,林地变化率最小,建设用地中路网密度所占比例最大;2) 巫山县交通可达范围增加,可达性平均值由0.45增至0.59。可见,巫山县路网得到了延展与扩充,路网连接性与服务区范围得到扩张。【结论】巫山县路网建设与土地利用整体上表现为协调关系,且呈上升趋势。路网格局对建设用地与耕地影响程度最大,协调程度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南方集体林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在经济和政策双重作用下的演变特点,加深了解南方集体林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路径。【方法】以福建、江西、四川、重庆等为代表的10省1市1980、2000、2015 共3期的集体林区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以转移矩阵为基础,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变倾向度等指标对南方集体林区土地利用的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80—2015年,林地、耕地、草地是南方集体林区最主要的3种土地利用类型,其中耕地和草地占比逐阶段减小,林地占比逐阶段增大,其变化速度都有加快趋势:前20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09%,耕地、草地分别减少了0.43%和0.07%; 而后15年林地面积占比增加了0.18%,耕地、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0.93%和0.56%; 研究区年变化率最显著的地类是城乡建设用地(3.27%),年变化率最不明显的地类是林地(0.02%); 南方集体林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均呈现出前期慢后期快的变化趋势。【结论】近35年间,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净变化,林地主导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位置的变化。受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分界点,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明显加快,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丰富洪灾风险评估研究角度,针对土地利用情况分析重庆市巴南区洪灾风险性。【方法】选择9个土地利用和水文地理因子建立风险指标评价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进行巴南区洪灾风险评估,分析2000—2020年巴南区洪灾各等级风险区内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分异情况。【结果】1)巴南区洪灾低、极低风险区面积占比低于50%,全区洪灾风险性较高;区内洪灾高、极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鱼洞街道、一品街道、木洞镇、接龙镇等区域。2)巴南区洪灾高、极高风险区面积占比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受洪灾威胁较大;2000—2020年,洪灾高、极高风险区内人造地表面积迅速增加,土地利用动态度高达27.31%,由耕地转化而来的面积最大,为13.90km2。【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巴南区需要加强农田水利防洪及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并对区内河道进行防洪治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方法】使用熵权TOPSIS法计算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 1) 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个别时段出现波动;2) 两者存在较强的协同效应,新型城镇化各子系统对旅游业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37~0728之间,旅游业各子系统对新型城镇化的平均灰色关联系数在0687~0706之间,旅游业关联的主导要素是旅游市场和旅游收益,新型城镇化关联的主导要素是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3) 两者关系度渐趋磨合,但均处在颉颃阶段,它们的协调等级从中度失调发展到初级协调。【结论】2007—2018年重庆市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两者的关联度较强,它们的耦合协调度逐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对其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应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构建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方法体系,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定量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东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与草地生态用地之间的动态转化;(2)2008—2018年,东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稳定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西南部向东北部递增;(3)2008—2018年,东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改善大于恶化的趋势。草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和其他生态用地转型是东乡族自治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视草地生态用地的保护,严禁占用草地生态用地发展农业,为东乡族自治县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沿海低丘陵"三生空间"时空演变与生态环境响应,以沿海低丘陵资源富集区招远市为例,利用2008—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基于土地空间扩展强度、半变异函数、生态环境响应模型等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进行区域性分析.结果表明:①沿海低丘陵资源富集区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用地空间扩展与收缩处于低速变化;②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功能增强,生态空间减弱是研究"三生空间"的转型的主基调,其转型由矿产资源的开发、土地管理政策等多因素造成;③服务及其他生产用地偏移最明显,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偏移较弱;④胶东半岛低丘陵沿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下降的趋势,生产空间、生态空间转型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相互转型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降低主导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演变规律,可为招远市国土空间规划下"三生空间"和生态红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介绍我国开发区及北京市开发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选取京沪深三地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开发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深圳高新区为例,从产业规模及效益、产业方向、企业发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北京市开发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产业发展中需要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小妹  于俊杰 《江西科学》2011,29(6):698-699
主要讨论圆型域Cp,q=E{a|z1|2/p+b|z2|2/q〈1,0〈a,b≤1,p,q为整数}上的面积定理。  相似文献   

13.
贵州香纸沟喀斯特区域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涛  张朝晖 《贵州科学》2009,27(4):56-62
本文报道了贵州省香纸沟喀斯特区域苔藓植物42科110属281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藓类植物26科87属236种(含种下分类单位),苔类植物15科22属4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角苔1科1属1种。在苔藓植物的区系组成中,含10种以上的优势科有7科;含5种以上的优势属11属。该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划分为12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盆地西部扎哈泉地区油气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扎哈泉地区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典型的致密油勘探区。通过储层定量颗粒荧光、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等分析技术,结合埋藏史和热史,对油气动态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扎哈泉地区油藏原油属中等密度常规原油,但储层的QGF-E、TSF荧光光谱特征显示该区原油既有轻质-中质原油,又有重质原油存在。储层中主要发育两类烃包裹体,早期主要为黄色荧光油包裹体,晚期主要发育蓝绿-淡蓝色荧光油包裹体。通过测定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及埋藏史和热史分析认为,扎哈泉地区主要经历了下油砂山组沉积末期(13 Ma)的原油充注和狮子沟组沉积早期(6 Ma)至今的原油充注以及油藏向上覆地层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州省都匀市螺丝壳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和群落特征,更好地保护该地区物种多样性,首次开展了对螺丝壳保护区地衣物种多样性研究。对野外采集的135份地衣标本通过化学显色、形态学观察、解剖学特征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10科19属27种,其中贵州省新纪录属2个,贵州省新纪录种7个。发现石蕊科Cladoniaceae(8种)和梅衣科Parmeliaceae(10种)为该保护区的优势科。该研究填补了螺丝壳保护区地衣资源调查的空白,为下一步更好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地衣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云南个旧石门坎—保和开展1∶10 000地质简测和1∶10 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总结了石门坎—保和地区出露的地层、岩性、构造、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找矿研究。得出以下认识:1微量元素参数统计表明,Sn和Pb元素含量的浓度克拉克值和变异系数均较大,易形成次生晕地球化学异常;2元素组合分析、元素分布型式和元素分形特征显示,Pb-Zn、Au-Cu、Sn元素代表主要成矿元素的次生富集组合,可作为本区较好的找矿指示元素;3综合地质和地球化学数据资料,在研究区内圈定了3个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块段,并对各个异常进行解释评价,从而圈定找矿靶区,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7.
风景名胜区是自然与文化的统一体,是满足人类对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的地域空间综合体。通过探讨北京东灵山、百花山风景名胜区草甸资源在自然科学、自然美学、游憩服务方面存在的功能和价值,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对该区域退化的草甸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影响该区草甸景观退化的主要因子,并建立了草甸恢复示范区.为风景区的植被景观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研究了贵阳市乌当区马背山森林在弃耕地干扰、道路干扰、工程废弃物干扰和火干扰等4种人为干扰作用下,植物多样性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道路干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弃耕地干扰和火干扰类型,工程废弃物干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最低;工程废弃物干扰类型与道路干扰类型植物相似性最高,弃耕地干扰类型和工程废弃物干扰类型相似性最低.土壤结构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土壤养分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各人为干扰的环境因素中,挖掘个数及面积、小路面积、岩石盖度与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正相关.距林缘距离、枯落物盖度及高度、样地盖度等环境变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南岭地区两栖动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地区有两栖动物36种,隶属2目7科17属,区系特点是①物种多样性保护较好,占中国两栖类总数的13.62%;②区系成份较为复杂,以华中-华南区的成分占优势,古北-东洋界种,华中成分也渗到本带中,分别为20种,8种,5种,另有华南区种3种,莽山角瘰、黑耳水蛙、小棘蛙为广东省分布新纪录③保护区面积偏小,专业队伍构成合理性差;④中国蟾螈、无斑肥螈、棘胸蛙、虎纹蛙等保护形势严峻.提出了该地区两栖动物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兰州都市圈的区域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旺锋  张祥德  杨蓉 《河南科学》2009,27(2):245-248
明确构建兰州都市圈的重要意义和发展目标,分析了兰州都市圈的现状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基本条件、根本动力、保障条件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兰州都市圈的形成机制,以此反映出构建兰州都市圈所带来的区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