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针对BP神经网络在确定输入因子时的任意性,将相关性分析引入BP神经网络输入因子的选取中,通过计算输入因子和输出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并根据相关程度来确定输入因子,同时利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权值和阈值的方法,建立了改进BP神经网络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永定河山区工业用水量预测中,通过和传统非线性回归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BP神经网络拟合和预测精度均较高.改进BP神经网络法的平均相对误差达到1.4100/,预测的2010年和2030年工业用水量将分别达到3.63×108m3和4.46×108m3.预测结果可为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1986-2005年的用水量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BP神经网络法相结合的MOBP模型,对西安市2010年和2015年的水资源用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法运用降维思想能较为客观地筛选和权衡多因子,Matlab软件中的MOBP神经网络模型的相对平均误差值约为6%,是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运用该模型预测出西安市2010年的用水量为24.14×108 m3,2015年的用水量为27.11×108 m3.  相似文献   

3.
偏最小二乘与灰色模型组合预测城市生活需水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了克服普通多元回归方法用于中长期预测时自变量多重共线性对拟合模型的干扰,引入了更易于辩识系统信息与噪声的单因变量偏最小二乘回归(PLS1),同时将两次拟合等维灰数递补(DEMGM(1,1))模型用于自变量的中长期预测,建立了一套PLS1与DEMGM(1,1)组合预测方法.采用1986年—2000年某市生活用水量历史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预测结果表明,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03%.将该方法引入城市生活需水量研究,预测2005年和2010年某市生活需水量将分别达到0.92×109m3与1.1×109m3,为该市给水工程规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水文地质环境与水资源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石羊河流域上游有8条河流,年出山径流总量14.69×108m3.流域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转换关系非常密切.水资源利用的最大特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反复转化重复利用.目前全流域利用地表水量11.514×108m3,开采地下水13.25×108m3,总用水量达(含泉水)29.47×108m3.由于过量开发利用水资源,出现了地下水水质恶化、植被衰亡、下游绿洲萎缩,土壤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5.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了用水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回归方程,利用AR模型对各影响因子进行外延预测,将预测的因子值分别代入3个回归模型,通过比较分析挑选出了预报精度最高的回归模型,并利用此回归模型对2003~2010年的北京市年生活用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北京市年生活用水量和前3 a的各项影响因子所组成的回归方程,能够很好地预报出预留年份的年生活用水量;2003~2010年北京市年生活用水量呈明显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陕北红碱淖流域水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概化计算得到陕北红碱淖流域1998~2004年的水量补给和消耗,建立了流域水量平衡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建立了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了红碱淖流域水量失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998~2004年红碱淖流域年平均补给水量为1.06×108m3,年平均耗水量为1.69×108m3,年平均水量净消耗为0.63×108m3.自然因素是影响红碱淖流域水量失衡的主要因素.降水量每变化1 mm,对应于水量补给变化约为1.01×104 m3,流域年平均温度波动1℃,导致的水量变化约为1.24×104m3,年平均风速波动1 m/s,造成水量变化约为1.34×104m3.流域内农业灌溉是人为因素方面的主要耗水部分,年均约为0.45×108m3.由于自然因素的不可控性以及红碱淖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缓解流域水量失衡状况,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流域耗水量.  相似文献   

7.
北京平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情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非稳定流模型(1995~2014年)基础上设计5个情景:现状(A)、回灌(B)、沉降中心停采(C)、沉降中心部分减采(D)及不同沉降中心不同减采比例(E),对北京平原2015~2030年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现状条件下,由于连续干旱及应急水源地的投入运行,北京平原地下水储存量被持续大量消耗,地下水位快速下降;(2)预测期内平均来说,A和B分别消耗1.16×108、0.28×108m3/a的地下水储存量,而C、D、E储存量分别恢复3.52×108、1.18×108、2.83×10~8m~3/a;(3)设计合理情景F:5区(八仙庄)、6区(天竺)和7区(王四营)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分别减采0.51×108、0.12×108、1.76×108m3,总开采量19.28×10~8m~3,F是北京平原未来应采取的最优开采情景。  相似文献   

8.
以1990-2011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为样本区间,在指数平滑、灰色预测与回归预测三种单项预测方法的基础上,以预测倒数误差平方和最小为准则,建立IOWHA算子组合预测模型;对该模型的预测有效度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组合预测模型能有效提高预测精度;根据该组合模型预测出安徽省2012-2015年城镇化水平将分别达到46.35%、47.89%、49.44%、50.98%.  相似文献   

9.
北京平原地下水流的数值模拟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非稳定流模型(1995~2014年)基础上设计5个情景:现状(A)、回灌(B)、沉降中心停采(C)、沉降中心部分减采(D)及不同沉降中心不同减采比例(E),对北京平原2015~2030年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现状条件下,由于连续干旱及应急水源地的投入运行,北京平原地下水储存量被持续大量消耗,地下水位快速下降;(2)预测期内平均来说,A和B分别消耗1.16×108、0.28×108m3/a的地下水储存量,而C、D、E储存量分别恢复3.52×108、1.18×108、2.83×10~8m~3/a;(3)设计合理情景F:5区(八仙庄)、6区(天竺)和7区(王四营)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分别减采0.51×108、0.12×108、1.76×108m3,总开采量19.28×10~8m~3,F是北京平原未来应采取的最优开采情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地分析并解决我国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以需水量变化趋势预测为目标,通过建立物元模型进行了需水量的变化趋势预测.首先,以干旱区的西宁市为例进行预测,其结果显示:西宁市2010年的需水量变化趋势等级为中度用水量,而实际需水量为7.40×108m3,属于第2等级,与实际情况符合.然后,分别对义乌市、阿克苏市的需水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也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甘蔗的种植由两广、越南一带借助朝贡网络延伸至长江流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人们发明了对甘蔗的多种加工、食用方法,这加深了甘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也促进了甘蔗在江南的种植。南北朝隔江对峙,由于南朝人物的提倡,甘蔗的声名不胫而走,成为中国北方瞻望中国南方的重要物象。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与震旦纪裂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塔里木反块中部的大型克拉通盆地,它位于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幔隆起之上,其地壳厚度为41~50km。盆地基底结构复杂,由太古界—下元古界深变质岩系和中上元古界浅变质岩系经800Ma前的热构造事件拼合固结而成。基底四周被深大断裂切割,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形成与演化。震旦纪,岩石圈伸展分裂,塔里木盆地南北缘均为被动大陆边缘,其裂谷作用具有北强南弱东强西弱的特点。因此,在盆地部形成夭折裂谷,盆地西南则表现为克拉通内坳陷  相似文献   

13.
焉耆盆地宝浪油田宝北区块构造特征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128-4133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属高陡背斜构造发育区,区内断裂及裂缝及其发育,构造复杂.综合利用构造、地震、岩心等资料,对该区构造特征进行再认识.研究表明:宝北区块背斜构造是在垂直于背斜轴部的强烈挤压力作用下,印由反冲断层产生的走滑作用而形成的.由于受力不均,宝北背斜大致可以分为三段:南东段、相对较粗的北西段、较细的中段.通过最新钻井资料所编制的构造图,对该区三级断层进行重新认识.根据定向取心、成像测井、常规岩心及薄片资料,对裂缝特征进行了分析,井利用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预测裂缝.最终确定裂缝的发育分布带.裂缝综合预测与实际应用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海拉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分为断陷和坳陷两个时期。断陷期又可分为5个阶段:孕育阶段、强烈拉张阶段、快速沉降阶段、稳定拉张阶段和萎缩阶段。坳陷期拉张减弱,有扭性作用,盆地变浅。因此,海拉尔盆地为一“断陷-坳陷”转化型盆地。  相似文献   

15.
潭江流域水质现状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因子综合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对潭江流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水质表现为有机污染型,污染程度呈分片分布,污染最严重的河段为干流中下游(三埠——牛湾段).因此在流域水质规划过程中应将生活污染源与禽畜养殖面源作为污染源控制的重点,必须按饮用水源优先保护的原则,重点作好中游水污染控制规划.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存在着以自然过程为主和以人类干予为主两种土地演化形式,并且指出土地结构和功能的自组织是土地演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南宁盆地第三系泥岩参数试验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南宁盆地的泥岩在中国第三系地层中具有代表意义,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基础深度越来越大,持力层基本都落在泥岩中,从而就引发出许多不明确的问题.因此泥岩参数的可靠性就遭到了质疑.针对以上问题,该文结合南宁泥岩地质特征、影响泥岩参数的因素和相关的室内对比试验进行分析总结,在试验手段上主要采用室内固结试验,以不同的试验状态出发,并从对比性试验中探讨了怎样去"恢复"泥岩的原有应力状态.从而为可靠地确定泥岩参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岩石风化碳汇在环境变化过程中的作用,阐明硅酸盐岩风化作为地质时间尺度净碳汇在全球碳循环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综述了岩石化学风化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了岩石风化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有关玄武岩和花岗岩地区碳汇速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学者对玄武岩流域的研究开展较早,涉及玄武岩台地、火山岛屿及大陆边缘火山带等代表区域,但由于其在陆壳硅酸盐岩面积比例较低,当综合评价全球硅酸盐岩的碳汇能力时,花岗岩地区更具代表性。有关花岗岩地区的研究集中在北美洲和欧洲地区,学者对亚洲季风区,尤其是热带季风地区关注较少。事实上,热带地区花岗岩风化速率为10.05~44.3 t·km~(-2)·y~(-1),平均碳汇能力达5.25×10~5mol·km~(-2)·y~(-1),与国内外已有成果相比,中国热带季风区花岗岩正经历快速风化和较高的CO_2吸收通量,加上区域内特殊的河流碳输送规律,该区域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意义重大。然而,目前中国花岗岩流域碳循环研究主要在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展开,无疑,对于中国热带季风区花岗岩流域碳循环的研究应是学者未来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与沉积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沉降史的分析可知,晚三叠世—白垩纪,由于中三叠世巴颜喀拉地体、晚三叠世羌塘地体、中—晚侏罗世拉萨地块、白垩纪冈底斯地体连续向北增生、碰撞以及燕山期伊佐奈岐板块的俯冲,盆地西缘北段的响应显示为陆内前陆盆地的特征。受地体碰撞的影响,盆地西缘造山带发生幕式构造运动,从而导致盆地沉降也发生幕式变化。造山带每次挤压逆冲均导致相应的前陆盆地沉降和沉积物充填,并直接控制前陆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化明确延长组地层在几个关键沉积期的底面凹凸构造面貌特征,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大量钻井等资料并采用盆地模拟技术,划分4个地层单元,即长10~长8、长7、长6~长4+5和长3~长1,定量化考察延长期湖盆在各层地层单元沉积末期的底面古构造特征。结果表明:长8沉积期末,地层底面构造高程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特征,主湖盆范围的构造等高线在-600 m以下;长7地层沉积期末,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古地貌特征,主湖盆范围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构造高程达-1 150 m以下;长4+5沉积期末,凹陷区分布在盆地西北区域、分布范围和构造高程差变小、约为200 m;长1沉积末期,地层底面构造面貌格局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古地貌特征,地层底面凹凸构造高程差为300~400 m。各沉沉积期底面凹凸构造发育,缓坡构造面貌区域是油藏分布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