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释"唯(惟)"     
对形如"唯君图之"之中的"唯",各种古汉语字词典及教材对其词性元有定论,本文通过对《史记》进行穷尽性分析,认为此种"唯"乃动词,义为希望.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里形容词前的"之",就词性、意义和作用看,学界至今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依据文献中的用例并结合现代言语交际事实,分析说明放在形容词前的"之"字仍然是指示代词,其处于状语或补语的位置,用以表达程度副词"甚"、"很"所表达的语法内容,语义上是"这么"或"那么"的意思,具有指示和强调事物性状或程度的语法功用.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这四部现代大型语文辞书有关"趣、趋、掫"三个字的注音释义进行了辩证.  相似文献   

4.
汉字形声字中存在孳乳现象.对这类形声孳乳字作谱系分析,能够从"源"上掌握这类字的造字途径和方法;从"流"上理清它们的上古音来源及其语音的历史演变,加深对形声字声符表音准确度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从王国维手稿中"不隔"代替"真"字,引发出对"真"字进行探微,对"真"在<人间词话>中的呈现情况进行梳理,集中文论中各家对"真景物、真感情"的典型论述,更进一步透视出"真"的意蕴,进而全面展示它的内涵;并对"真"在中西方的历史轨迹,尤其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进行探悉,从深广度上发掘它的意旨,给"真"的演变呈现出一个明晰的发展轨迹,从而解读王国维对真的青睐与阐释,并还原"真"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以”字是古汉语中用法非常灵活的一个介词,《文通》主要从搭配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对“以”字的语法特点也有对“以”的宾语前置和省略等方面的研究。《文通》对“以”字的讨论,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古汉语动词“就”在“就十地点”和”就 地点 动词”结构中的蕴涵义素及其变化的分析,归纳出“就”的一些隐性(蕴涵)义素,来描绘它的“佐食”义的由来,从而勾画出该义的演变途径。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造宇理据和形体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表现出新的特点:现代汉字"见形知义"的特征不再突出,汉字的象形性功能逐渐丧失,表音性功能大大降低,半理据字和无理据字的比例上升.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已由最初的表词文字发展成一种语素一音节文字.了解汉字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利用汉字的理据特征进行对外汉字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忠诚的历史演进与现代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良胜 《科技信息》2007,(28):134-135
在古汉语中,忠、诚独自成词,至唐代后才有忠诚的合用。从词源学来看,忠、诚二字各有其基本涵义。忠的道德观念的演变,在原始社会中萌芽,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及其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发展,在人格不平等的基础上,围绕忠的对象"君主"展开的,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古代的"忠"观念具有欺骗性、强制性和枷锁性。现代意义上的忠诚,以认同作为其理性基础,以服从作为其实现条件,以奉献为价值取向,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己经成为一种群体意识和共同心理,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要素。  相似文献   

10.
"以"字考     
古代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是一词多义的解释.弄清词的多个义项在特定语体环境中的具体运用,有助于对古代文选的熟悉和对词义的把握.要正确把握词义,就要了解词的本义,及其引申、假借而产生的变义.古代汉语中常用虚词"以"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考释"以"字的源流及其演变轨迹.了解怎样掌握词义的方法,对于人们把握或研究古代汉语词义定会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可以”具有助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做助动词时一般能和除能愿动词以外的大多数动词搭配,还能和一些单音词形成较为固定的搭配;做形容词既可表示程度高,也可表示程度不高,其被动和消极色彩较浓。  相似文献   

12.
日语被动句中助词“に”的关系语义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日语被动句中出现的助词“に”,不仅有表示被动句中施动者的关系语义,还有表示其它的关系语义,这样给翻译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从“に”构成的词素中词的类别及谓语动词需要哪种补语入手,通过例句辨析被动句中助词“に”的种种关系语义,力求翻译上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助动词在汉语词类中是一个具有封闭性的特殊类别,学者们对于助动词一直有许多不同看法.本文全面搜集了有关助动词的论文和专著,对目前关于古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充分展示了古汉语助动词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则巴”最初有两种使用情况:一是连词“则”与副词“已”的连用,一是连词“则”与动词“已”的连用。第二种使用情况的句法类型有三种:A单词+则已,B短语+则已,C小句+则已。助词“则已”的形成与B、C式相关。C武在汉代就已出现,“则已”可看作助词,清代C式例句增多,助词“则巴”成熟。隐喻机制、句法位置、韵律和谐及较高的使用频率是其成词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对汉语的"有+VP"结构的句法分析并以"有"和"没有"的对应关系为佐证,探讨在汉语中把"有"看成助动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考察“不“或“没“与后面结合的动词情状类别,以此观察由它们组成的句子所表示的不同时间意义,同时结合意愿动词、助动词,以及宾语的类别、句子的深层意思等,从多层面、多角度描写了“不/没 VP“所表示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X-阶标理论与中心语移位理论分析实义谓词"be+not"结构,指出该结构中be移位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一方面,谓词be屈折变化丰富;另一方面,限定实义谓词be不仅是主谓词与辅助谓词的复合体,而且缺乏do-支持。此外,结构中not并非NEGP之中心语,而是副词。这些都使移位成为可能。而移位是作为最后手段使得表达式能够通过特征核查,这使得移位成为必要。作者认为,以往对于实义谓词"be+not"结构的分析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对结构中be与not/n't认识不清所致。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动词+补语‘见’"与"动词+补语‘到’"在语义表达、语体特点等方面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追溯到它们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从来源看,连动式"动词+到+名词词语"和"动词+见+名词词语"在内部语义关系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各自的语法化进程。从发展来看,中古时期"运行义动词+到+时间或地点名词"中"到"语法化为介词,但这种结构中的"到"与补语"见"无关。近代汉语时期,在"感觉动词+到+名词(客观上不可到达的物体)"结构中,由于语义关系的改变,"到"意义虚化,逐渐依附于前面的动词,"动词+到"与"动词+见"开始混同,并且进一步扩展到感觉动词之外的其它动词。  相似文献   

19.
辅助线的添加往往能够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来解决.文章通过介绍示性函数和全期望公式这两种概率中的"辅助线",提供了一种用"辅助线"解决概率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副助詞か接在疑问词后(这里暂称疑问不定词)所构成的句子,在不同的陈述方式下,其句子的重点是强调疑问不定词,还是强调谓语动词动作是否发生,状态是否存在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探讨了在疑问不定词后是否有格助词的情况下,其强调的重点是否也有所改变的问题。另外,针对疑问词后续副助詞か与后续格助詞が所构成的句子其含义的区别也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