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经济增长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式到新增长理论,人们对经济增长的数量与结构、因素与后果、含义与目标等的认识日益加深,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奠定了基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使考虑到资源、环境在内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目前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主要有三种思路,其中,将资源、环境、知识和人力资本等因素融合在一起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2.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国外三产融合概念的发展进程、产业融合类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实现路径、模式类型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的总结梳理,综合阐述了在中国积极推进三产融合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将技术进步率分解为资本生产率增长率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加权算术平均和的形式,得出四要素经济增长方程;在第一种角度(外延 内涵角度)的经济增长类型判别基础上,提出第二种角度(资本 劳动角度)的经济增长类型判别方法;在两种角度的4个指标中,提出用内涵贡献率、劳动贡献率两个指标来描述经济增长类型的方法,并给出判别经济增长类型的指标值区域;最后给出算例,并指出两种角度经济增长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与区域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能反映特定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经济增长目标。本文以咸宁市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明确了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为咸宁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选择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全球科技经济的一体化,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认识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科技产业的发展。虽然作为一国(地区)经济实现增长的基本要素包括经济发展阶段、体制条件、经济开放度、经济类型等,但科技经济一体化及其科技产业发展却更能反映出经济增长的质量。本文拟就国际科技经济竞争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以及转型阶段中的科技产业投入作用的分析,构画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科技产业发展模式,提出推动科技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一个国家选择何种经济增长模式至关重要,只有选择适当的增长模式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通过梳理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发展路径,发现经济增长模式是沿着物质资本一外生技术一人力资本的路径演进的,经济增长路径呈现出越来越高级的形态。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人力资本型经济增长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C D生产函数定量分析了东莞市经济增长与资金、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该地区经济增长的模式,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索络增长速度方程把经济增长因素划分为两类3种,利用它们的贡献把经济增长方式分成三大类别8种类型,并做了经济增长方式类型划分的实证分析。最后,给出经济增长方程,表述诸增长因素之间交互增强的经济增长机理。  相似文献   

10.
利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模型对云南省边境县域GDP及第一、二、三产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边境县域产业结构模式相同的在空间分布上趋于相对集中;第一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有勐腊县;第二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的有贡山县、盈江县、江城县、勐海县、绿春县、金平县;第三产业对边境县域经济增长起到主要推动作用的有腾冲县、瑞丽市、潞西市、景洪市、勐海县、富宁县;根据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分量、总偏离量将边境县城经济发展类型划分为发展优势区、发展平衡区、发展劣势区3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因子分离测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余值法”对山东省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因子进行了分离测算研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增长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技术进步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位居第二,劳动增长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小。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要素投入增长,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相对较低,山东省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增长。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质量与经济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3~2012年可比价的人均GDP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回归分析以及Nich的方法,定量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的时空演变趋势和山东省总体、各市之间以及城乡居民之间区域经济的差异及其变动的情况,为山东省未来宏观经济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得出结论:(1)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增长速度较快;(2)山东省各地市人均GDP的相对发展速度差别较大;(3)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收入差异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运用锡尔系数一阶段分解的方法对山东省2003-2012年的三个地带及各市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解分析,得出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呈"M"型,三个地带间的差异贡献率较为显著,地带内部差异较小,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为山东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宏勋  关峰  钟娟 《河南科学》2011,29(7):873-877
建设富有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为山东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新机遇,黄河三角洲因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其石油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选择.借助SWOT矩阵分析法,对黄河三角洲石油工业的发展进行全面分析,以了解其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及外部环境的机遇、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在构建半岛蓝色经济区过程中促进黄河...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区域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协调度模型,在空间层面上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山东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山东省城市土地经济效益、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入手,构建包括12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选出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4个主成分,并以其贡献率为权重,利用主成分各因子得分,对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区域空间发展角度,结合ArcGS处理软...  相似文献   

17.
以县市为单位对1995年和2004年两年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变化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按1995年和2004年两个年份分别计算各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并按各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绘制两个年份的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结构分布图,以揭示山东省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并根据山东省空间结构演化特征分析山东省经济发展,并对山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及经济发展做出了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以山东省17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环境水平四类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生活质量进行了定量评价.依照综合得分情况,将山东省17地市分为五类,即:第一类包括青岛市和威海市;第二类包括济南、东营和烟台市;第三类包括潍坊、济宁、淄博、德州和滨州市;第四类包括泰安、聊城、莱芜、日照和临沂市;第五类包括枣庄和荷泽市.同时简要分析了每个城市的优劣之处,对各城市今后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出发,运用PREEST系统模型,建立了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评价了1996-2005年期间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状况.通过回归拟合和协调指数计算,对山东省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有关问题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战永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9):4857-4860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经济增长同时保护环境质量;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现了环境质量伴随经济增长的变化关系,通过收集山东省1981—2009年三废排放与人均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回归分析得出了各种环境污染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山东省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