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大型蚤(Daphnia magna)为试验生物,测定了铜、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对大型蚤的单一毒性.有机物的毒性大小为:间氯苯酚(-lgV_(LC50)=4.43)间硝基苯酚(-lgV_(LC50)=3.60).在测定重金属单一毒性(-lgV_(LC50)=5.73)的基础上,分别测定了二元有机-无机复合体系(重金属铜以其单一毒性0.2倍、0.5倍和0.8倍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与间氯苯酚和间硝基苯酚混合)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U)和相加指数法(AI)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种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一致,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与铜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为相加作用和拮抗作用;当铜浓度一定时,铜-间氯苯酚混合物对大型蚤的拮抗作用强于铜-间硝基苯酚混合物的拮抗作用;当铜与两种苯酚类化合物以1∶1的毒性单位混合时拮抗作用最强(毒性单位法的M值分别为3.01和1.88),原因可能是此种混合体系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产生了较多的络合物,减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别测定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与5种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单一毒性及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法评价了硝基芳烃化合物对大型蚤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5种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以相加作用为主,说明此类化合物可能是以相似的方式作用于大型蚤. 相似文献
3.
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发光菌为受试生物,测定苯酚和19种取代酚类化合物在pH=7.0时的单一毒性,以及等毒性单位配比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相加指数、混合毒性指数和相似性参数4种方法对联合毒性进行评价,并探讨联合毒性效应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苯酚与其他酚类化合物组成的二元混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类型大部分表现为协同作用,小部分表现为拮抗或部分相加作用.对于同一联合作用,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结果会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2,4-二硝基甲苯与硝基苯衍生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2,4-二硝基甲苯(2,4-DNT)与5种硝基苯衍生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和在等剂量下二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采用毒性单位(TU)、相加指数(AI)、相似性参数(λ)和混合毒性指数(MTI)进行联合毒性评价,结果表明,5种二元混合物的联合作用均为协同作用;比较了不同对位取代基对混合物协同作用强弱的影响,采用混合毒性指数的评价结果与其它3种方法略有不同,但在以2,4-DNT为底物的二元混合体系中,对硝基氯苯的协同作用最弱. 相似文献
5.
以大型蚤为受试生物,某造纸废水处理厂的处理单元水样为对象进行了毒性试验,对造纸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毒性大小及变化进行调研,为造纸废水的生态风险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参数。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原水的各个处理单元中,进水和一期初沉池出水的24 h半致死浓度(24 h-EC50)分别为16. 02%和17. 35%,经过初沉池的初步物理化处理,毒性降低有限;二沉池出水和深度出水24 h内不会引起大型蚤的死亡。慢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毒性大小为:进水>初沉池出水>二沉池出水>深度出水。经过处理后出水毒性明显变小,但是仍然具有生物毒性,对大型蚤的繁殖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十二烷基硫酸钠与取代芳烃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苯酚、硝基苯、甲苯3种取代芳烃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以及在等浓度配比条件下,SDS与这3种取代芳烃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效应,并采用毒性单住、相加指数、相似性参数和混合毒性指数进行毒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对SDS与取代芳烃苯酚、甲苯和硝基苯的联合效应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即SDS与苯酚、甲苯的二元混合体系的毒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协同作用,而与硝基苯则表现为弱拮抗作用;对环境存在风险性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当与一些有毒有害物质共存时会增加该类物质的环境风险性。根据发光原理和混合体系组成,可初步推测联合毒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Cd和Zn对水生浮游动物大型蚤(Daphnia magna)联合毒性的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呈现多样化、复杂化,但有关多种金属的联合毒性机制的探讨尚少.选择大型蚤(Daphnia magna)作为受试生物,以蚤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为毒性指标,初步探讨重金属镉(Cd)和锌(Zn)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无论是在Cd和Zn单独暴露还是联合暴露的情况下,大型蚤体内SOD活性都随时间变化明显,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Cd和Zn联合暴露下,联合作用表现为拮抗作用;SOD可作为Cd、Zn联合毒性评价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三种农药与三种重金属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呋喃丹、氯氰菊酯、溴氰菊酯3种农药与重金属Cu、Zn、Cd以毒性单位比为1∶1,1∶3和3∶1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对发光菌(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的联合毒性,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u与3种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呋喃丹毒性减弱最多,氯氰菊酯次之,溴氰菊酯则有增强的趋势;Zn与各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不同浓度配比对3种农药的影响不同;Cd与各有机农药作用后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但不同混合体系相加作用程度有差异,Cd与氯氰菊酯表现为偏于拮抗的相加作用,Cd与溴氰菊酯表现为明显的相加作用,Cd与呋喃丹表现为偏于协同的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预测硝基芳烃化合物毒性数据的预测方程。方法:以大型蚤(Daphniamagna)为实验材料,求取18种硝基化合物的急性毒性数据48h-IC50,化观察了中毒症状。应用五种理化参数-EHOMO、ELUMO、ELUMO、logP、VX和QNO2对所得的毒性数据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得到预测方程。结果:得到硝基芳烃对大型蚤的QSAR表达式:-logIC50=0.21+0.664(-EHOMO)+0.0302VXn=18r=0.8221,P<0.001,应用上述方程对18种化合物进行了毒性预测,结果实测值和预测值拟合较好,残差较小。结论:可以利用上述得到的QSAR表达式对硝基芳烃毒性进行预测,推测化合物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型蚤21天暴露和子代21天恢复实验法,研究了PFOS对大型蚤的慢性毒性效应及其子代F1(1st)和F1(3rd)的恢复情况。结果显示:PFOS质量浓度高于20mg/L时,F0代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都受到显著抑制。3个指标在最高浓度组与空白组相比,依次降低了62.2%,40.6%,34.0%(p<0.01)。随PFOS暴露浓度增加,其对大型蚤毒性逐渐加重,PFOS暴露浓度与对大型蚤毒性之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当PFOS质量浓度高于30mg/L时,F1(lst)代总产卵量和终点体长受到显著抑制。F1(3rd)代比F1(1st)代大型蚤恢复程度更好,除暴露于50mg/L的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仍受显著抑制,其他指标都恢复到接近空白组水平。大型蚤总产卵量、终点体长和内禀增长率作为最敏感的指标,建议将其用于评价PFOS的慢性毒性。 相似文献
11.
以大型蜃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自然光照(光暗比为12h:12h)和黑暗条件下纳米ZnO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不同粒径纳米ZnO对大型潘的毒性顺序为(25±5)和(10±1)〉(90±10)nm,其EC50分别为12.21,9.96和167.36mg/L;黑暗备件下,(10±1),(25±5)和(90±10)nm ZnO对大型潘抑制的EC50分别为19.64,206.70和409.84mg/L.由此可以看出,纳米ZnO在光照条件下对大型潘的影响大于黑暗条件,且粒径大小影响其毒性强弱. 相似文献
12.
氯氰菊酯对大型溞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农药氯氰菊酯对大型 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氯氰菊酯对大型 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24h-LC50为4.81mg/L,实验毒性为中级,同时也研究了国际标准毒物重铬酸钾对大型 的毒性为24h-LC50为0.38mg/L,表明该大型 对毒性较为敏感,最后讨论了实验条件对大型 24h-LC50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硝基苯及其主要降解中间产物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对明亮发光杆菌的单一毒性及多元混合联合毒性的影响.采用毒性单位法(TU)、加和指数法(AI)以及混合毒性指数法(MTI)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硝基苯、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半致死浓度的-log EC50值分别为3.21、3.40、3.30和4.15.这4种有机物二元、三元和四元混合溶液的生物毒性主要表现为部分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分子动力学MM+和半经验AM1算法优化并计算24种芳烃类化合物的16种量子化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化合物的量子化学参数进行筛选,所得最佳参数与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研究(QSAR)。所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R2)和留一法交叉检验系数q2分别为0.83和0.990。毒性实验值与预测值的相关性较好,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硝基芳烃对发光菌的毒性,并研究了它与硝基芳烃对其它水生生物毒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用发光细菌法能较好地预测鱼、藻等水生生物的毒性。 相似文献
16.
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及定量构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13种苯胺类化合物,研究在pH值为5.0,7.0,9.0时对发光菌的急性毒性(15min-EC50).应用两种理化参数logP和pKa,对毒性数据进行定量构效关系(QSARs)研究,探讨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苯胺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毒性随pH值的升高而增大,这与不同pH值下苯胺类化合物的电离程度有关.在相同pH值下,苯胺类化合物的毒性随取代基团的种类、个数及取代位置而不同.苯胺类化合物属于极性麻醉化合物,其对发光菌的毒性以亲电性为主,毒性可用logP和pKa来联合描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