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唐宋之后,佛教各宗大都式微,惟有禅宗盛行.惠能禅用心灵去证悟佛法,用生命去把握佛法,用实践去诠释佛法,因之对中国心性文化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禅,而要了解禅,就必须对惠能及其<坛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惠能与韶州曹溪宿昔有缘,生在新州,得法黄梅,广州剃度,却在韶州曹溪行化四十多年,并把真身永久地留在了曹溪宝林寺.韶州曹溪是惠能黄梅求法的准备出发地,又是他回到岭南的首选避难地,还是禅宗宝典《坛经》的演绎创作地.曹溪宝林寺更因为惠能的到来而得到繁荣发展,最终成为岭南禅宗祖庭.惠能用曹溪法乳,孕育了一大批禅宗大师.他们又背靠岭南,立足曹溪,挺进中原,最终推动南禅顿宗发展成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繁盛局面,“凡言禅皆本曹溪”也就顺理成章了.禅宗文化在韶州曹溪的发展使韶文化大观园中增添了新的姿采.  相似文献   

3.
惠能赴黄梅求法之前,曾到过乐昌坐禅,因而衍生出一系列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4.
基于“常识或常理”对惠能的家庭背景、祝发前一段生平中的若干问题作了一些探讨.认为,卢父李母属老夫少妻结合,多年不生育而老来得子,全家笃信佛教,惠能自小与佛结缘.李氏可能亡夫归宗与娘家兄弟一起生活,惠能在舅舅家“别母”到寺庙学佛.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惠能主要是自学成才自悟成佛,母亲去世后赴黄梅求五祖印可,途中有机缘在曹溪系统学习佛经数年,显露出独有的禅风.最后在五祖处锋芒毕露,八个月内得祖师印可.因为与曹溪有缘,从黄梅南归时惠能先回到曹溪,遇追逐后隐居四会、怀集.  相似文献   

5.
中唐时期,六祖惠能的曹溪“顿悟”法门“明心见性、直指人心”,成为中国传统写意绘画的重要核心基础,曹溪禅绘亦由此产生、形成。禅法思想的融入,使中国文人画逐步走向意境绘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教源于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处于矛盾斗争又互相影响融合的过程.由惠能大师开创的佛教南禅革命,于其在世时已经取得雄踞岭南、名扬天下的成果.惠能开创的佛教革命在中国和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破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北方中原中心论;打破了印度为佛教中心论;确立了完全中国化的佛教的佛、经典和形式.  相似文献   

7.
六祖惠能是禅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建者,被指称为肉身菩萨。惠能坐化后,首开以肉身为胎塑成夹纻真身像的风气,这是与佛教本土化后其葬俗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其真身坐像对其身后树立南宗法统地位的运动及佛教肉身崇拜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氏总部坐落于广东新兴县,这是禅宗六祖惠能的故乡。六祖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伟人,温氏发展过程中深受六祖思想的影响;新兴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地域文化构成了温氏发展的独特文化土壤。温氏对其文化土壤主要在企业领导表率、公司位于新兴、文化宣传、发展新兴等四方面进行了整合。  相似文献   

9.
宗宝本《坛经·行由第一》记录了惠能应对惠明夺衣拜师、印宗请衣拜师两事,人物叙事对比有情节,有转机。惠明是由惠能的反对者转化为帮助者,接受的指令先后发生改变,印宗始终是惠能的帮助者,接受的还不能称为指令,接受的是信息。前事惠明与惠能有对比,后事惠能与印宗有对比。两事人物叙事也可以作对比,有异有同,如惠能与衣、法就构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两事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似文献   

10.
禅道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重要内容,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性艺术。禅道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水墨画的绘画精神与艺术风格,形成其独特的艺术样式与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1.
六祖惠能在岭南弘传南宗禅法著名以后,唐朝皇帝一再诏请他到京城施化,惠能“竞不奉诏”。自从胡适对此史实进行证伪之后,杜继文等也认为朝廷征召惠能及诏书都可能是假的。这些史实的真伪已经有杨曾文等学者通过研究进行了考实。为了论析惠能“竞不奉诏”的相关问题,有必要再次梳理这一考证史实,才可以对惠能“竞不奉诏”的主要原因作进一步较为深入的探讨。由于朝廷征召并非一次,惠能“竞不奉诏”仅用一个以老疾相辞的理由是说服不了的.这也不是惠能不奉诏的真正原因。他坚决继承禅宗祖师不奉诏、不当国师的传统,具有“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的顾虑。又要遵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的弘法原则,还要接地气,保持南祥宗的农民性和地方性,是“竞不奉诏”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2.
慧能生长在广东新州(今新兴县),得法于湖北黄梅,剃度出家于广州,而最终在韶州曹溪弘法37年,圆寂后其真身永久供养在韶州,这不仅是他与韶州有缘,还有诸多原因需要探究思考。  相似文献   

13.
谢斌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6
发挥好禅文化载体的作用在韶关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禅文化是佛教的心法,传到中国后在六祖慧能的弘扬下与中国文化高度结合,生发出禅宗"一花五叶""五家七宗",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六祖慧能在韶关弘法37年,演绎出佛教的圣典《六祖坛经》。韶关还有众多的佛教重要寺庙、遗址和文物,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此,韶关应加大认可、宣传力度,发挥好原有载体、潜在载体和新建载体的作用,把韶关市建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4.
韶关作为岭南粤北的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佛教禅宗思想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并以此为起点,挺进大江南北和中华大地,成为影响全国的佛教主要宗派。后来,禅宗的影响波及欧美和南洋诸多地区。如今,禅宗文化成为韶关文化旅游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日本素食文化之代表普茶料理源于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福建黄檗山万福寺的普茶制度又源于何处?知者寥寥。文章追溯了普茶制度的源起,论证了其源于唐代江西奉新百丈山的百丈寺。怀海禅师在此制定《百丈清规》,建立普茶制度,是为普茶料理的源起。其后黄檗希运禅师师从怀海,将普茶制度与怀海学说一併带入临济宗,是为福建黄檗山万福寺普茶制度之源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