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其体系化的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法的保护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伦理基础出发,论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伦理正当性。无论是劳动价值理论、人格论、人权理论还是功利主义的激励论,都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正当性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使各种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然而,"价值最大化"并不仅仅是经济学家们思考的问题,法学家也必须要考虑怎样的制度构建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从而在体现法的正义性、合理性的同时兼顾效益性.因此,以经济学的立场和方法去分析和论证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正当性便成为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正当性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科技资本化背景下,民族的传统知识无法得到利益分享和充分有效保障的现实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目前传统知识的国际法律保护模式大体可分为模糊保护、消极保护和积极保护三种模式。从传统知识的利益结构视角,以利益平衡理论及价值分析方法剖析传统知识现有国际保护模式的利弊。民族传统知识国际积极保护模式路径选择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4.
从中医药知识自身属性、特点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考察了中医药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内在需求。作者认为传统知识保护的内在需求不明确,是实现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主要障碍,且内在需求影响着对保护措施的选择;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大多数可以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得到实现。因此探讨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首先应考虑运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5.
传统知识地方立法保护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知识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得到广泛利用,因而拥有传统知识的社区、民族和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求法律保护传统知识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传统知识产生的年代久远、属于集体创造和口头传播,很难利用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予以保护。因此,有必要在分析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保护传统知识的实践与局限性基础上,探索其他的法律保护形式。  相似文献   

6.
《潍坊学院学报》2019,(3):32-37
环境法的强制性是环境法律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环境危机的背景下,环境法律急功近利的陷入迷信环境强制力的窠臼之中。现代法治社会更加强调环境法的正当性,也就是环境法必须阐明其具体条文的正当理由,从而引发民众自愿的遵守。环境法的正当性高于环境法的强制性,环境法的强制性必须建立在正当性的基础上,不以正当性为依据的强制性会遭受民众的反对,结果是无法对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传统知识是传统部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一种文化要素。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文化的挤压碰撞,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出现迅速衰落和萎缩的趋势。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文化多样性角度来看,传统知识纳入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8.
处分权是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享有的一种利益和自由,是启动诉讼、推进诉讼、放弃诉讼、获得公正裁判等权利的抽象概括。它以诉之利益、程序主体性、行政诉权、接近正义等理论为其正当性的理论基础。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权立法,行政诉讼法应当确立处分原则,构建当事人处分权保护之法律机制,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法院审判行为与当事人诉讼行为的良性运行模式。构建当事人处分权保护之法律机制,应当是修订、完善行政诉讼法的一种必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医药知识是传统知识的重要组织部分。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传统知识的普遍重视,传统医药知识也受到了广泛关注。针对传统医药应用过程中,传统医药知识持有者权益受到侵犯,人类学、法学、医学等领域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对传统医药知识的产权保护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推动传统医药知识在国际框架内寻求有效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从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现状及法律缺陷、保护模式、保护机制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传统知识的法律保护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延伸。传统知识的利益分享是指在传统知识利用过程中,由传统知识的所有者、使用者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主体就利用该传统知识产生经济利益,以法定或约定的方式进行分享的法律制度。本文比较了国外已有的立法和实践中对传统知识利益分享主体的规定,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基本经济制度,探讨了我国传统知识利益分享主体制度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技术发展和学科交叉的角度,论述了一般量化方法、计算智能和认知智能先后被应用于法学系统对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产生的重要推动作用,首次提出了认知法学的理论和概念,分析了认知法学的内容、研究意义与学科分支,并梳理了计量法学、计算法学与认知法学的发展脉络.自然科学的方法引入法律领域对减少法律系统中的主观性、为法律中的模糊表达提供客观参考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法律信息语义模糊、法规冲突、司法解释具有开放性、司法裁判需要常识,各种隐性知识、过程知识、模糊知识等难以用计算机符号体系表达.认知智能重在提高智能系统对数据理解、知识表达、逻辑推理和自我学习能力,将更好地理解法学规则和分析法律行为.认知法学运用认知智能将提高智能系统对法学问题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增强智能裁判的可解释性,从计量法学、计算法学发展到认知法学是法学研究的必然趋势.作为认知社会科学的一部分,认知法学将完善和发展传统法学理论,促进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深度融合,并有望成为法学研究的新交叉学科分支.  相似文献   

12.
对软件进行逆向工程是推动软件业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许多软件著作权人通过软件许可合同限制逆向工程行为,因此引发了大量新颖的法律问题。针对我国计算机软件许可合同中大量出现的禁止逆向工程条款,在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应用知识产权法和合同法等基本法学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应当完善我国关于限制性条款和格式合同的具体规定来解决禁止逆向工程条款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民生是法治建设的价值目标,法治为民生提供切实保障,民生保障法治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民生法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但由于立法供给的不足、执法的失范、司法救助渠道的阻滞,民生保障法治化的发展仍遭遇重重困境。加强法治建设、夯实民生保障的法治根基,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工程。完善民生保障法治系统要求健全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的演进使生物多样性保护、遗传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彰显,也使作为遗传资源重要构成的传统知识El益受到关注。传统知识是指土著和地方社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得到的、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问题的智力成果的总和。“传统知识的可知识产权性”表面上反映的是传统知识可否纳入现行知识产权体系加以保护的问题,实质上彰显的是社会对“知识产权制度及其战略”中“可持续性”之深层内涵的需求。传统知识可知识产权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内涵可分为“产业发展、人权保障、文化多样性”三个层面,这是当今社会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可持续功能”、“知识产权战略的可持续力”的深层评估与考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国际商事仲裁的性质,目前存在司法权论、契约论、混合论及自治论等四种理论。至今,这四种理论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对国际商事仲裁性质的正确认识必须基于以下几点法理考量:意思自治是国际商事仲裁的基石;意思自治的法律效力源于法律的确认和规范,而立法不能无视国际商事实践对其作出任意性限制;尊重意思自治是司法介入仲裁的前提和基础;司法介入仲裁的目的是保护商人意思自治原则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不鼓励模仿与复制。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要还缺少直接鼓励人们用智慧去创造成果的法律措施以及在“智力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搭起桥来的法律措施。面对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我们应当积极寻求对策,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产权制度弊端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鼓励创新,不鼓励模仿与复制。中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主要还缺少直接鼓励人们用智慧去创造成果的法律措施以及在“智力成果”与“产业化”之间搭起桥来的法律措施。面对复杂的国际知识产权发展趋势,我们应当积极寻求对策,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知识产权制度弊端的批判上。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从法理的角度对转基因食品安全保障的正当性基础寻找法律上的依据,其理论依据源于人的安全需要和对人权的保障.因此,明确了保障人的健康权和环境权的必要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法律保障机制的正当性基础也就可以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9.
条约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间根据国际法所缔结的,用于确定其相互间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根据条约必须遵守原则,一国应真实善意地履行条约所规定的义务。然而,一项国际条约欲在缔约国内得到适用,必须得到该缔约国国内层面的"接受"。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上的适用一直是国际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也倍受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保护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中正确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